【热心肠先生说】2017年9月18日,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发表了一篇益生元研究论文,说的是给35个健康人每人每天吃16克低聚果糖或低聚半乳糖,不利于血糖代谢。
我对这项研究的印象一直很深刻,因为它是我关注肠道健康以后,看到的极少的明确提示过量摄入益生元可能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过犹不及!)的文献之一。
这是我第一次完全记住了周宏伟这个名字,他是领导前面这项研究的中国学者。
2018年8月27日,影响因子高达32.621的Nature Medicine 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周宏伟老师领导的广东省微生物组计划的结果,明确支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菌。
在对同一个项目数据的另一角度的分析中,他和团队则发现久坐不动和菌群失衡,都加剧中国人的代谢综合征,研究论文则在一个月后发表在Microbiome杂志。
Wow,他们团队关注的研究方向很接地气嘛,对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改进方法有很大指导意义!
不过已经混迹中国肠道江湖多年的我,怎么还从没见过周老师本人呢?还好很快我就有了机会见到他,而且还是接连两次。
第一次是在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的会议上,我们同为一个圆桌论坛的嘉宾。我刚到会议室落座,就看到了他。让我很惊喜的是,他在打完招呼后说:“其实我是你师兄!”
OMG,原来他是清华生物系周海梦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实验室就在我们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的隔壁,可惜当年我腼腆不懂事没有多串门没有早点去认师兄。
不过师弟见师兄,两眼泪汪汪,感情自然有,加上他也很早就是我们热心肠菌群 #2群的群友,我们是一直有神交的,所以第一次见面却像是老朋友见面。
后来我们很快又在上海的中国伦理学大会上见了面,很兴奋地聊了很久。
天下清华人是一家,天下肠道人也是一家,我坚信会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肠道人走到一起,精诚合作和交流,并共同为中国肠道科学和产业发展做出努力。
5月,我们在北京等你来,期待见到更多肠道人!
【热心肠先生说】这两天,也是跟我同龄的刘君豪在台湾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微生物体(大陆叫微生物组)研讨会,他请了不少人去交流,包括我帮忙协调的两位大陆专家。
其实,原本我这两天也应该在台北跟几位老朋友吃点大排档喝点金门高粱,可是我最近太忙了,没来得及把赴台证件办好,最后未能成行,我真是懊恼死了。
跟大部分人类似,我跟他最早是在微信神交,第一次见面则是在去年5月的肠道大会上,他在“商·道”演讲里分享了自己在台湾的创业经历和主持的Taiwan Gut公民科学计划。
这位台湾同胞给大陆同行带来了不少新鲜想法,我和他也是一见如故,后面有了许多互动。
2018年7月的一个早上,我们在日报解读了赖信志教授(台湾长庚大学教授,2019中国肠道大会中医药大会主席)主导的一篇Gut杂志的论文,他们发现冬虫夏草里的多糖能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代谢。
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刘君豪和团队深度参与了这项研究,我们还发过他和赖信志教授亲自写的解读(http://www.mr-gut.cn/articles/s/d2973936af994bec981a9950a4cff769)。
这研究真的做得很漂亮,印象太深刻,自此我对他们到底在做什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也因此悟到了他和团队何以在台湾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微生物体科研服务机构,何以发起Taiwan Gut计划。
5月,他和许多我的台湾老朋友都会再次来到北京,跟大陆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在年度大聚会上好好交流,互通有无。
【热心肠先生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真正神药,但有一个价格很便宜的药物,能降血糖,能辅助减肥,也能被用在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肾病…等等疾病的治疗上,因此被戏称为“神药”,它就是二甲双胍。
关于它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五花八门,经常封上顶尖学术期刊。在2014年前后,很多人都把关注点放到了二甲双胍改变肠道菌群以改善代谢的机制研究上。
北大医学部的姜长涛研究员一直专注于法尼酯X受体(FXR,讲透它很费劲,大家知道如果它太活跃就可能让你胖胖胖胖胖就行)的研究,他在国外时的导师是这个受体研究的大拿,名师出高徒,他回国后独立做FXR研究,也成果颇丰。
神药二甲双胍火、FXR火、肠道菌群火,姜长涛一下抓起三昧真火,好好研究了几年,终于在2018年11月炼出真金——关于二甲双胍促进特定肠道细菌后能抑制FXR而改善代谢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
这是专注的结果,看起来结合了火热的肠道菌群研究,但更本质一点的还是还是他们最拿手的FXR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真帅!
也是有人觉得真帅的是他出镜的这张照片,远山黛,学者气,好精神!可你能想到几年前他是个大胖子吗?
过去一年多,做代谢研究的他减掉了15公斤以上的体重,变得特别有精气神,给许多人做了表率!
我一直没机会问他一个问题,那就是减这么多肉,他吃二甲双胍了吗?
你要是见到他,会问他什么问题?5月,我们在北京等你来问!
【热心肠先生说】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技术大牛——美国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翻译成中文真要命,其实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代测序仪制造公司Pacbio啦!)的首席科学官Jonas Korlach博士。
我跟他没有见过,也没有网络神交,作为学渣也讲不清楚他和Pacbio的创始人 Stephen Turner 博士(我跟Turner倒是见面交流过)发明的SMRT技术,所以就简单讲讲他们的创业故事。
去年11月,目前世界上二代基因测序仪的霸主illumina公司和Pacbio宣布,前者希望以12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后者。
OMG,当大家还在纠结二代三代孰优孰劣,Pacbio这样的三代测序仪公司在准备能把人全基因测序成本也降到1000美金、准备与二代测序大干一场的时候,它准备把自己嫁给illumina。
这是个大手笔,Pacbio的经营者或许是给Jonas Korlach参与发明的技术找到了最佳归宿——让它和二代的短读长技术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作为Pacbio的八号员工,Jonas Korlach从2004年加入公司到2019年预计能把公司卖掉,15年创业史或许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坚守,不过也是有了相对完美的归宿。
再回溯到更早的时间,他和Stephen Turner都还是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他们是在在校期间发明的SMRT技术。
学霸联手,精诚合作,搞定技术,做了转化,拿到风投,公司上市,霸主收购,功成名就,确实有两下子,是标准的技术创业路径,两位技术大拿的20年不离不弃也实属难得!
5月,我们会请Pacbio再次来到中国肠道大会,请Jonas Korlach在新技术大会上介绍Pacbio在肠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后面与illumina的二代测序结合的前景。
所以我们的学术大会,并不拒绝公司专家,只要确实是在学术或技术上有成果有干货,而不是到学术大会打广告,我们欢迎!
【热心肠先生说】据说一个人要精通某个领域,需要花10000个小时的时间,平均每天花5个小时,大概要7年。我在肠道领域已经沉浸了4年,看来还需要3年才可能真正全面了解这个产学研规模都巨大的领域,包括真正认识更多世界顶尖的研究者。
比如江晓芳博士,她其实在2017年就加了我的个人微信,也在去年2月与我有过一次不短的微信交流,但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明确她是“潜伏”在我的26000多位微信好友里的学术牛人。
昨天她和老公Brantley Hall共同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我在热心肠日报第一时间解读报道后,转到了朋友圈,她很快留言告诉我自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呃⊙∀⊙!这时候我才把去年2月跟我聊天的她,跟昨天发Science论文的她真正对起来,真是惭愧!
确实,我虽然对这个领域有点了解了,但还不知道或者还不滚瓜烂熟的事太多。比如,在江博士第一次向我介绍她的博士后导师Eric Alm时,我去搜索了一下,才确切知道他除了是MIT的教授,还是业内知名的Openbiome的创始人。
再比如,她和老公的共同导师Ramnik Xavier(江博士Science文章的通讯作者),以及她老公的共同导师Curtis Huttenhower,其实双双入选了热心肠研究院评出的“2018全球肠道研究十大人物”。但直到昨天,我才终于因为江博士他们的研究突破,把他们几位大佬串了起来。
我在这两天真是狠狠涨了不少知识,也知道了在Ramnik Xavier、Curtis Huttenhower、Eric Alm团队里,有我正在“熟知”起来的老朋友。
在今年的中国肠道大会上,至少江博士和老公会来做分享,我们正在请他们帮忙邀请导师们也到中国来好好交流。
【热心肠先生说】过去几周,身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的学聪很忙。因为权健事件,保健食品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他需要面对行业、媒体和大众的关切。
我觉得他这个角色不好当,一边是商业企业,一边是监管部门,一边是社会大众,需要考虑的细节相当多。不过我们最终看到这位80后,在媒体出镜的时候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成熟。
我认可他的观点,权健事件的锅保健食品不背,个案后面是某些直销企业的违法犯罪和欺诈行为,而保健食品作为一类有众多科学研究证据支持,在特定情况下可对特定人群发挥健康效益的食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当然,关于监管,前几天我在介绍一篇JAMA子刊关于美国专家如何看待膳食补充剂的文章的时候,说到我觉得美国监管部门在对“保健食品”的命名和监管思路上会显得成熟一些,值得参考。
而在科学证据积累、解读和传播这一端,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前一阵子,我和学聪先后见了两次面,一次是他约我,后面是我约他,我们都在更充分了解对方在自己的平台上想做什么之后,很默契地提出希望有一些实质性的合作。
我提到了可以利用热心肠日报的形式,好好地做一个营养、保健、特医食品的公开透明循证系统。我和团队已经做好了必要的IT系统,也在日报运营中积累了知识分门别类、证据等级评估等方法。
老实说,我跟很多人聊起过这个想法,我们也一直在准备甚至已经积累了不少证据。比如,在2018年,我们几乎收集了全世界所有益生菌RCT研究论文并在日报推送。
不过之前沟通的人,大多认为我们这个想法和系统跟他们以前做的知识管理差不多,另外就是很多人主要是想给自己的机构做服务,并不想做一个服务于全行业、并能提供给终端消费者的系统。
在跟学聪聊的时候,他很感兴趣,甚至要在协会立一个项目来支持。我说可以共建共推共享,我们本来就势必要投入做这个事,而协会能给予官方和办官方的支持,恰恰也是我们需要的。
所以我们在2019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这个循证系统。学聪他们会给我们很多需求和建议,我们会把知识和证据整理得井井有条,会向行业、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开放。
呃⊙∀⊙!我想想就感觉有点使命感了…当然,我和学聪都会欢迎更多人一起来探讨、推进这个事。
【热心肠先生说】
前一阵子,我跟热心肠日报的主编李丹宜博士等商量2019年的内容策略,我说我们要坚定地从关注“肠道菌群”转到关注“肠道”。
当然,当我说有没有可能把菌群内容降到30%以下的时候,李博士拦住了我:“大部分肠道相关高水平研究是关于菌群的,降到30%以下不可能” 。
后来我们的共识是力争有一半的头条/标题是菌群以外的话题。
确实,大部分人对肠道疾病的认识,大概除了便秘不会想到太多,其实大肠癌、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正困扰着很多人,而糖尿病、肥胖甚至精神性疾病都与肠道息息相关;
大部分认识肠道产业,大概只会想到益生菌、益生元或者酸奶,其实肠道领域有很多新药开发、创新医疗器械、个体化营养与健康、特医食品、有机农业以及无抗替抗养殖等产业的新机遇;
很多人想到肠道研究,大概只会想到收点样本测点序,这在几年前还行得通,但现在更多研究需要扎实的跨学科背景,测序之外,细胞、分子、生化、免疫、神经、代谢…等等专业的牛人已经杀了进来。
辛凤姣就是其中一位代表性的研究者,她将结构生物学带到了中国的肠道研究中。
前几天我在请她出镜的时候,她很兴奋地告诉我说:“师兄,我自己实验室的第一个酶结构文章就要发出来了,分数很不错!明年第一个跟肠道菌群有关的酶结构也要出来。”
我真是替她高兴,从清华博士毕业,到在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从一穷二白开始建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再到开花结果以及未来会持续高产(我就是看好师妹团队会持续高产!),只有短短几年时间。
这样的基础研究团队,会给肠道领域特别是食品、营养、代谢相关的研究带来新气象,很多以往难以涉及的机制研究会到原子水平(关于这个原子水平,请一些不了解结构生物学分辨率的朋友就不要再跟我争论啦!)。
未来,在关于肠道的知识整理、传播和普及中,我和小伙伴们会更多关注菌群、测序、益生菌之外的内容。
在中国肠道大会上,菌群、测序和益生菌一定还是热点,但我们一定会邀请更多其他领域的研究专家,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剖析肠道。
【热心肠先生说】丁旭博士这张出镜照片是这几天新照的,最近有多位朋友,都是特意去拍艺术照来支持我们的工作,真是太让人感动!
我们似乎一不小心要提升肠道专业人士的集体颜值了?
而今天丁博士还有更特别的,他自己用我的语言风格写了故事。OMG,同年进大学学生物的他跟我就是有默契,很“像”我写的。所以我可以偷个懒,原样发出来。
像丁博这样对我们极度认可和支持的朋友,让我感到对他们的认真受之有愧,也让我备受鼓舞,后面应该用更好的内容和服务来回馈大家。
丁旭博士是微基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是热心肠先生的同龄人,98年考入南开生科院。
“我从小喜欢抓虫子,看动物世界、科幻小说。97年克隆羊多利的新闻、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的预言,让我高考时认准了生命科学,想用生物技术做点有用的事情。”
丁旭回忆起他当年的选择,津津乐道,这也是许多生科学生共同的愿望。
2002年,憧憬着未来能做器官再生的研究,丁旭报考了当时的上海复旦模式生物研究中心,后来的复旦发育所,成为韩珉教授国内第一个研究生。
复旦发育所是国内较早一批用转基因、基因打靶的方法在线虫、果蝇、小鼠各模式生物中研究基因功能的实验室,丁旭回忆道:“新建了很多实验方法,很辛苦,也很开心。在各类模式生物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方面受到了很好的培训。”
丁旭关于小鼠SUN1基因失活引起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的研究论文,最终刊发在《 Developmental Cell》Cell子刊上,并被《 Science》杂志选为“值得关注的论文”,也因此顺利博士毕业。
但他更希望将生物技术更好地应用转化,“07年毕业就加入了我师兄的初创公司,跟他一起创业,我主要负责分子生物学试剂、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丁旭哈哈一乐:“好多同学说,脑袋被门夹了。”
2012年初,丁旭开始自己创业,几个月的考量后,他选择了微生态研究服务这个领域,建立起了微基生物的创业团队。
他认为微生态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应用,正好发挥自己的能力:分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统计学,但最重要的是整体的方案设计。
丁旭评价道:“如果对整个方案不仔细考量的话,采样时没对样本正确筛选;或采取了不严谨的取样方法或错误的保存条件,再好的测序、分析手段,也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我们,作为一家长期专注微生态研究的企业,我们希望能在研究方案讨论早期就与科研人员有较多的沟通,协助科研人员设立更好的研究方案,避开具体实验中的一些常见错误。”
几年来,丁旭参与了多个研究课题组用模式动物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与做植物的研究员一起合作土壤微生物的筛选和应用;他自己在家还饶有兴致地养了一缸斑马鱼,捞了塘泥,测试着市场上各类鱼塘微生物制剂。
“微生态研究有很多很多的应用机会,目前这块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始阶段,我们将围绕微生态的研究与应用,长期专注地做下去,好玩,有用。”丁旭说到此,一脸的兴奋。
到今天为止,微基生物已经承接了数百项五花八门的微生态研究项目,除常规的宏基因组、16S/ITS、功能基因、代谢组等常规项目外,还建立了活菌/死菌的高通量检测分析、厌氧儒需氧菌的靶向分离、微生物绝对定量分析等特色方法,是国内少数专注微生态研究服务的企业。
5月,丁旭博士会在北京等你来,大家一起探讨微生态研究项目中的方方面面,聊聊微生态的研究与转化。
【热心肠先生说】我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有两个老熟人,一个是认识了十几年的师兄戴俊彪,另一个是我认识了三年的马迎飞。现在几乎每次去深圳,我都会找他们小聚一下,每次都相谈甚欢。
2016年1月5日,我在清华第一次搞落地活动的时候,还在清华工作的俊彪来了并成为我们热心肠菌群 #1群的群友。后来不知道哪一天,在深圳工作的迎飞也加入了 #1群,预计那是他们两个人的第一次“邂逅”。最近我跑到深圳,发现他们在同一个研究所的同一层办公,真是感觉神奇!
说回到我对迎飞所做工作的了解,就像前几天我在介绍江晓芳博士的时候说的,我是逐步逐步才对肠道行业的专家熟悉起来的。
如果不是Martin Blaser教授在2017年底来中国交流,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迎飞原来在Martin的实验室做过博士后,之前我只知道他在专注噬菌体,但没有了解太多他做微生物组研究的历史。
其实他一直都有非常好的微生物组特别是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背景,并参与了美国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
2015年,他回到了中科院先进院工作,除了继续参与一些与纽约大学合作的工作,他把自己的关注重点放到了病毒组上。
今年,他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发表在Microbiome杂志上,发现糖尿病人的肠道里,有独特的噬菌体(噬细菌的病毒)组特征。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现噬菌体却不一定总是细菌的死敌,还可能帮助细菌获得一些自己不具备的基因功能。
这篇文章是他在回国后第一次在噬菌体组研究上亮剑,很漂亮。而在两个多月前我在深圳跟他聊天的时候,他说到正在利用噬菌体开发药物,这事要做好了,是更漂亮的事。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是一个神奇的科研单位,不仅特别有钱,还特别有人才,加上科研气氛浓烈。我感觉在这里,迎飞一定会做出一大批好成果,请让我们拭目以待哈。
5月,我会请迎飞到北京,分享他的噬菌体故事,我们都在北京等你来!
【热心肠先生说】这是我们第一张以“热心肠智库”名义发出的专家寄语图,我们特别感谢量子生物总裁曾宪维先生出镜。
他是我们邀请的又一位上市公司总裁,我跟小伙伴们的目标是,到热心肠智库正式成立的那天,我们的企业专家背后的公司总市值要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
你觉得靠谱不?
【热心肠先生说】热心肠智库——热爱肠道的大脑都在这里!
而且都是极其聪明的“大脑”,比如我的福建老乡徐健老师!北大本科,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和博士后,在Jeffrey Gordon实验室参与大量高水平的肠道菌群研究,令人羡慕。
他刚过不惑之年,但经验丰富持续高产,是中国肠道研究领域的少壮派。除了常规的菌群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他利用单细胞结合拉曼光谱技术更精确更快速测定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令人期待!
【热心肠先生说】刚刚,我给俊杰发了一个消息:“你的第一篇Nature文章原来被引用到6326次了!”他回复我:“那是历史了,现在是想把技术转化做好,希望服务的用户数能很多”。
从研究者转到企业家,五年多来他经历了很多,也成熟了不少。他跟说我最近几天在北京,然后约了我后天见面。关于俊杰的最近进展,你关心什么?我可以帮你采访下。
【热心肠先生说】我给陈峰发消息邀请他加入热心肠智库,他说推荐几个在口腔微生物组领域更好的专家,自己可以晚点。
我说,兄弟你就别客气啦,最近几年你的口腔菌群研究论文产出在中国是数一数二的。
你不需要嫁入豪门,你就是豪门,大概说的就是陈峰在口腔菌群领域的地位!
【热心肠先生说】最近在抗癌药市场,国产抗PD-1免疫抑制剂陆续上市或即将上市,价格战已起,不过“进口的”O药和K药却先入为主且有了极简的品牌记忆点。
在微生态药物领域,则有妈咪爱(韩国友人任海龙先生经营的韩美药品的主打产品)这个品牌名称,征服了无数医生和妈咪们,成为目前儿童用药的响当当品牌。
医药大健康领域创业,研究和技术背景最重要,但如果加上一点营销技巧,事半功倍,比如妈咪爱,比如热心肠!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