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3000期 | 蒋刘一琦:从菌出发,不止于菌
蒋刘一琦 2024-09-14
在《热心肠日报》的陪伴和启发下,一点一点拓宽着自己的课题方向,从人体微生物组到环境微生物组,从疾病健康到生态环保,从生信数据分析到实验技术开发。

2016年3月4日,《热心肠日报》第1期发布于“热心肠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正式开启了日日不息、第一时间以信息产品形式传播全球肠道科学研究前沿进展的旅程。如今,她已成为“中国肠道人的必读文献”,2024年9月7日迎来第3000期!

值此之际,我们特别邀请日报的超级粉丝、忠实读者、创作者,与您分享“我与《热心肠日报》的故事”。

与热心肠的缘分或许冥冥之中要追溯到2018年。那一年,在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和王久存老师的指导下,我正式确定并开启我的硕士课题——中国汉族人群皮肤微生物组的特征研究。在开展该课题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个聚焦肠道微生物组前沿进展的优质公众号。没错,就是“热心肠研究院”,我也正式成为《热心肠日报》的忠实粉丝。

01|不一样的热心肠日报

我想每一位从事微生物组研究的人或早或晚都会注意这样一个公众号(如果还没有注意到,立即、马上、赶紧关注),并被其高质且简洁的解读内容所吸引。与平时接触到的其他文献解读推文全然不同,《热心肠日报》仅用三五句话提炼每一篇文献的精华,可谓满满干货,非常适合忙碌、紧凑又求知若渴的科研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刷牙、午饭等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从中筛选出合适自己的文献,再合理安排大块的时间完成精读。

几年时间,《热心肠日报》早已与我初见时大不相同,每篇推文的文献数量大大增加,格式也更加简洁美观,更是在2024年借助AI技术,成功实现辅助解读以及线上互问互答。AI技术的加持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地了解研究细节,理解研究结果。毫无疑问,通过《热心肠日报》了解领域最新进展早已成为我的日常习惯。

当然,我与《热心肠日报》的缘分远超粉丝这么单纯。或许从点击“关注”按钮的那一刻,命运的齿轮就开始悄悄转动。2019年,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申请加入《热心肠日报》创作团队,恰逢当时热心肠研究院建设新公众号“肠道产业”(现更名热心肠先生),我就阴差阳错地成为肠道产业兼职创作者团队的一员。而后逐渐成长为“肠道产业”兼职主编,开始深入参与热心肠研究院的公众号内容生产与全面运营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机会了解《热心肠日报》成功的秘诀,除了短科普的精妙设定外,还基于热心肠团队自主研发的一套IT工作系统,以及由首席科学家李丹宜博士领衔、海内外高校研究生组成的一支优秀创作者团队。

02|不一样的“热心肠”视野

2020年,我进入浙江大学蒋超研究员团队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探究空气暴露组以及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组特征。我本担心蒋老师会要求我辞职后专注科研,然而他在阅读公众号的内容后认为在热心肠或可帮助我拓宽研究视野,于是支持我在不影响课题进度的情况下继续我的兼职工作。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其间我也为《热心肠日报》贡献了我的力量,参与了一些文章的解读以及日报的多次升级迭代。

我还发现热心肠研究院官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利器,大部分读者接触《热心肠日报》都是通过公众号,官网则更像一个数据库,累积沉淀且更便于查询所需。当你想要了解肠道领域某一领域的背景现状或者某一新方向的前沿进展时,请前往热心肠研究院官网,在《热心肠日报》的数据库里,你总能找到想要的答案!我也通过热心肠平台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热心肠同事和兼职作者,这些人成为了我科研和人生路上的“热心肠”,给予了我许多帮助。

2024年9月7日,《热心肠日报》迎来第3000期,既标志着热心肠的成功,更代表着肠道微生物组以及肠道科学领域的成功,因为每期日报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科研人数年的研究成果。在过去几年里,我看到日报头条越来越多涌现CNS和三大医学顶刊文章,也见证日报从聚焦肠道微生物组逐渐拓宽至肠道科学,纳入胃肠道肿瘤、饮食营养、免疫等主题,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在与日剧增。这也恰恰印证了肠道科学的欣欣向荣!

而我也在日报的陪伴和启发下,一点一点拓宽着自己的课题方向,从人体微生物组到环境微生物组,从疾病健康到生态环保,从生信数据分析到实验技术开发。正所谓“从菌出发,不止于菌。”不断探索、创新、突破,我想既是《热心肠日报》常年保持吸引力的秘诀,也是研究人员获得成功的秘密。

最后,祝愿《热心肠日报》越办越好,也祝愿每位肠道人科研顺利,让我们共同为肠道科学事业贡献优质成果,多多荣登日报头条!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