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微生物组中心,主任、PI
海外留学工作期间专注于微生物组研究15年。德国不来梅大学微生物学博士(2005),美国UCLA博士后(2008)。2008年被UCLA聘为Assistant Professor。2010年起任Principal Investigator。作为骨干承担3项NIH项目,作为PI主持2项美国政府研究基金。领衔创建唾液样本库和菌株库,构建唾液多组学信息库(Salivaomics Knowledge Base),牵头多中心研究揭示唾液转录组和微生物组与疾病关联(Gastroenterology,2010;Gut,2012等20篇);获美国专利3项;获美国TRDRP基金会New Investigator Award和CBCRP基金会IDEA Award。归国后,在赵国屏院士指导下,组织开展山东微生物组研究,建立跨区域万人级队列,构建标准化样本库(3万份);创建国家组学数据百科全书中最早、最大、用于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数据集(7000例,526GB),系统开展微生物组与健康的“相关→因果→干预”研究。所研发的8款微生态干预产品已在多家医院示范应用。近五年围绕微生物组前沿方向,承担国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4项;发表论文32篇(Gut,2021;Microbiome,2018等);授权专利5项、软著11件。
张磊+蔄红好等:失眠者的代谢和免疫异常,与肠道菌群有关
① 失眠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与对照组不同,失眠者乳酸杆菌、链球菌和卷曲乳杆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② 两组间有5条差异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氮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③ 失眠者IL-1b水平显著升高,而TNF-a显著降低,其变化与某些特定的物种(Prevotella amnii、Prevotella buccalis和Prevotella colorans等)和代谢物有关;④ 免疫因子和代谢物介导了肠道菌群对失眠的影响。
2022-10-03
宁康、张磊等:肠道菌群或可促进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
① 招募健康对照(27)、骨性关节炎(OA,19)和类风湿关节炎(RA,76)患者,对肠道宏基因组、临床表型、血液和膝关节滑液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② 抗坏血酸降解相关的肠道菌群与关节炎的类型、促炎细胞因子TNF、IL-6呈正相关,其中大肠杆菌和牛链球菌是主要的驱动性菌株;③ 大肠杆菌和牛链球菌在RA的I期都存在,而牛链球菌在RA的I期后以及OA中消失,说明牛链球菌主要在RA早期发挥作用,而大肠杆菌在RA和OA的整个发育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
2021-07-08
国内团队: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
① 对比2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及24名正常儿童,ASD患儿中双歧杆菌目和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丰度显著减少,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② ASD患儿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多巴胺代谢紊乱(高香草酸减少);③ ASD患儿分别摄入益生菌+低聚果糖(n=16)及安慰剂(n=10);④ 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自闭症及胃肠道症状;⑤ 并可增加ASD患儿肠道中的有益菌,减少梭菌属等有害菌,恢复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5羟色胺并增加高香草酸的水平。
2020-04-17
国内团队: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
① 对比2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及24名正常儿童,ASD患儿中双歧杆菌目和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丰度显著减少,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② ASD患儿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多巴胺代谢紊乱(高香草酸减少);③ ASD患儿分别摄入益生菌+低聚果糖(n=16)及安慰剂(n=10);④ 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自闭症及胃肠道症状;⑤ 并可增加ASD患儿肠道中的有益菌,减少梭菌属等有害菌,恢复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5羟色胺并增加高香草酸的水平。
2020-04-17
张磊:整合母婴与儿童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① 基于微生物组学国际发展态势和我国妇幼和儿童健康需求导向,有必要开展母婴健康与儿童共生菌群演变、疾病发生相关机制的研究;② 目前仍然缺乏母婴和儿童健康人群的参考数据集,只研究母婴或儿童,可能无法全面地探寻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因果关系和相关机制;③ 母婴健康与儿童生命周期相关的微生态研究是一体的、连贯的,这一时期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微生态建立、成熟和完善的关键时期;④ 系统性的母婴与儿童微生态研究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2019-05-06
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的唾液菌群变化
① 研究纳入75名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及172名健康对照;② 肺癌患者的唾液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低于对照组,且菌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③ 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的鞘氨醇单胞菌和芽单胞菌属相对丰度较高,对照组的不动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丰度更高;④ 免疫细胞化学标志物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与肠杆菌科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天冬氨酸蛋白酶A与芽单胞菌属呈正相关;⑤ 非吸烟女性肺癌患者唾液菌群与癌症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凋亡和结核相关。
2018-11-20
中科院王德华等:动物抱团取暖时,肠道菌群扮演什么角色?
① 群养和独养的布氏田鼠暴露于温暖或寒冷的气温中,寒冷使田鼠的能量摄入、静息代谢率(RMR)和非战栗产热(NST)增加;② 与独养田鼠相比,寒冷温度下群养抱团的田鼠有更高的体表温度,更低的核心体温、RMR和NST;③ 寒冷和抱团均能诱导田鼠盲肠细菌组成的显著变化,与较低的核心体温相关,并增加SCFA生成;④ 与移植温暖环境中独养的田鼠的盲肠菌群相比,移植寒冷环境独养(而非群养)的田鼠的菌群,诱导的能量摄入和RMR显著增多。
2018-06-08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4
2023
2022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微生物组中心,主任、PI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山东省儿童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副主任、PI
海外留学工作期间专注于微生物组研究15年。德国不来梅大学微生物学博士(2005),美国UCLA博士后(2008)。2008年被UCLA聘为Assistant Professor。2010年起任Principal Investigator。作为骨干承担3项NIH项目,作为PI主持2项美国政府研究基金。领衔创建唾液样本库和菌株库,构建唾液多组学信息库(Salivaomics Knowledge Base),牵头多中心研究揭示唾液转录组和微生物组与疾病关联(Gastroenterology,2010;Gut,2012等20篇);获美国专利3项;获美国TRDRP基金会New Investigator Award和CBCRP基金会IDEA Award。归国后,在赵国屏院士指导下,组织开展山东微生物组研究,建立跨区域万人级队列,构建标准化样本库(3万份);创建国家组学数据百科全书中最早、最大、用于标准化的微生物组数据集(7000例,526GB),系统开展微生物组与健康的“相关→因果→干预”研究。所研发的8款微生态干预产品已在多家医院示范应用。近五年围绕微生物组前沿方向,承担国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4项;发表论文32篇(Gut,2021;Microbiome,2018等);授权专利5项、软著11件。
主要从事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的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组学医工交叉研究。包括组学数据库构建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多组学生物标志物建模,菌群与宿主互作机制研究,及人体微生态干预技术和产品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