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雄
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马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现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在Gut, 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著50余篇。临床擅长在疑难肝胆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特别注重转化医学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肝脏免疫微环境的调控。2015年牵头撰写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炎共识意见,并主要参与另3部共识意见的撰写,参与发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倡议,得到国际肝病领域广泛响应。
唐茹琦/马雄/肖潇Cell子刊:肠菌模式可影响原发性胆道胆管炎的治疗反应
上海交通大学唐茹琦、马雄和肖潇与团队发表研究,招募未经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分别在治疗前(n=132)和治疗后(n=59)使用粪便和血清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以探索PBC患者的微生物标志物,便于风险分层。
2024-09-25
唐茹琦+马雄等:肠菌代谢产物丁酸可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上海交通大学唐茹琦、马雄及You Zhengrui作为共同通讯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相较于对熊去氧胆酸(UDCA)有充分反应患者,不完全反应患者出现丁酸盐水平下降和骨髓源抑制细胞(MDSCs)功能缺陷。
2024-06-02
马雄+唐茹琦:消胆胺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效果,与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变化有关
Gut Microbes近期发表了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马雄、唐茹琦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消胆胺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改善效果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突出了探索胆汁酸-菌群互作用于治疗PBC的可能性。
2021-09-13
仁济医院:两种硬化性胆管炎中,粪便菌群和代谢组的改变和差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Ruqi Tang、马雄、Min Lian与团队,近期在Gut发表研究,通过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和人体表型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宿主-微生物互作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为深入探索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线索。
2021-06-10
马雄+唐茹琦:消胆胺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效果,与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变化有关
① 纳入33例接受消胆胺治疗的黄疸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研究胆汁酸和菌群的变化;② 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根据总胆红素降低水平划分为治疗效果好(SR)和治疗效果差(IR)两个亚组,SR组外周炎性细胞因子显著减少;③ SR和IR组的基线肠道菌群中的细菌间互作存在差异;④ 治疗后,SR组中产SCFA的两种毛罗菌科细菌富集,伴随戊酸和己酸等SCFA增加,而IR组肺炎克雷伯菌增加;⑤ SR组的菌群、代谢产物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之间存在多个密切关联。
2021-08-26
仁济医院:两种硬化性胆管炎中,粪便菌群和代谢组的改变和差异
① 纳入34例IgG4-SC、37例PSC和64例健康对照,进行多组学整合分析;② 2种疾病都呈现菌群的α多样性降低和组成改变,伴随粪便代谢组的变化,PSC尤为明显;③ 2种疾病也存在不同的菌群和代谢组特征,基于代谢物的模型在疾病状态预测方面优于基于菌群的模型;④ IgG4-SC的疾病相关菌属和代谢物多与转氨酶相关,Blautia的减少和琥珀酸的升高可能参与肝脏炎症;⑤ PSC的菌群/代谢物特征与胆汁淤积表型相关,例如真杆菌属和次级胆汁酸的共同减少。
2021-05-25
仁济医院:具核梭杆菌调控大肠癌糖酵解的新机制
① 分析33位结直肠癌(CRC)患者,发现具核梭杆菌丰度与患者糖代谢较高相关;② 具核梭杆菌通过增加CRC细胞的糖代谢(如上调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组分ENO1等),促进肿瘤生成;③ 具核梭杆菌通过上调转录因子SP1与lncRNA ENO1-IT1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效率,激活ENO1-IT1的转录;④ ENO1-IT1可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KAT7结合,调控其靶基因(包括ENO1)的组蛋白修饰模式,促进CRC糖代谢;⑤ CRC中,具核梭杆菌、ENO1-IT1和ENO1三者相关,且可预测患者预后。
2020-12-14
马雄团队:肠道菌群、肝脏免疫和肝病(综述)
① 肝脏是中心免疫器官,能够接收肠道菌群来源的营养物质和内毒素,肠道内稳态的破坏会导致免疫状态改变和各种肝脏疾病;② 肠道菌群与肝脏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γδ T细胞和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有密切关系;③ 胆汁酸对肠道内稳态和肝-肠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④ 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病患者中,存在肠屏障受损、菌群组成和代谢物改变、肝脏免疫信号活化和毒素积累等特征。
2020-12-14
上海交大仁济医院: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肠道菌群特征
① 纳入91名未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和98名健康对照;② 与对照相比,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下降,整体菌群组成改变,专性厌氧菌减少、潜在致病菌增多,11个菌属有显著丰度差异,殊异韦荣球菌的富集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最强;③ 用其中的4个菌属(韦荣球菌、乳杆菌、颤螺菌和梭菌目某未知菌属)建模,可较准确区分AIH和对照,AUC约0.8,并在另一队列中验证;④ AIH患者菌群的脂多糖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功能发生改变。
2019-06-14
仁济医院马雄等:菌群-肠-肝轴与自身免疫病(综述)
①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互作,菌群失调存在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② 潜在的机制:菌群因素触发肠上皮细胞凋亡,呈递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性Th17和其它辅助T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自身免疫疾病;③ 肠-肝轴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有重要作用,肠道细菌移位激活肝脏免疫、肠粘膜免疫细胞迁移至肝脏、胆汁酸和核受体信号通路,可促进原发性硬化性/胆汁性胆管炎。
2018-04-30
马雄团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肠道菌群
① 首先纳入60位首次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和80位健康对照参与横断面研究,随后额外以19位病人和34位对照进行验证,最后纳入37位病人分析UDCA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粪便菌群;② PBC个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4个属丰度上升和8个属丰度下降与PBC强烈相关,其中6个属的丰度在治疗后6个月逆转;③ gp210阳性患者的柔嫩梭菌(对照组富含)比gp210阴性患者下降得更多,侵犯肠上皮细胞的细菌则多属于肠杆菌科。
2017-02-17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教授
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马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现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在Gut, Hepat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著50余篇。临床擅长在疑难肝胆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特别注重转化医学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为肝脏免疫微环境的调控。2015年牵头撰写我国首部自身免疫性肝炎共识意见,并主要参与另3部共识意见的撰写,参与发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倡议,得到国际肝病领域广泛响应。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和转化研究
兼任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工作组(IAIHG)成员
全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委员会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兼秘书
担任Journal of Hepatology, Journal of Autoimmunity,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等国际期刊编委
《国际消化病学杂志》主编
《胃肠病学》副主编
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重点项目各一项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5项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
领衔科研成果《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机制、临床诊疗和免疫调控新策略》获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