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华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刘志华研究员主要研究肠道黏膜特化细胞与肠道菌互作的分子机制及生理意义,采用无菌动物、悉生动物等模型研究肠道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调控作用,旨在揭示肠道菌如何在多细胞水平上调控肠道多种细胞活动进而维持肠道稳态。刘志华研究员在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earch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担任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其中在肠道菌与宿主共生领域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Nature Review Immunology和Nature Immunology都有专文对该工作进行了深度解析。
梁乃新+刘志华iMeta:呼吸系统菌群在肺癌发展及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梁乃新与清华大学免疫所刘志华团队发表文章,概述了呼吸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肺癌患者的呼吸道菌群失调特征以及肺癌内微生物群的特征,深入探讨了肺部微生物群如何通过直接功能、持续的免疫激活以及免疫抑制机制促进肺癌的发生和进展。
09-18
殷实/王华/刘志华Cell子刊:膳食纤维调节肠菌,改善酒精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殷实、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清华大学刘志华与团队发表研究,发现并揭示了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酒精性肝损伤的机制。
07-03
刘志华+黄超兰+曹立等:解析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肠道机制
SCARB2基因缺陷可导致进行性肌阵挛癫痫(一种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清华大学刘志华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黄超兰团队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曹立团队合作发表研究,揭示了这类疾病中的肠道机制。
04-24
张烜+刘志华:高纤维饮食+特定肠菌,可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烜团队与清华大学刘志华团队合作,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在模型小鼠中揭示了源自RA患者肠道的一个P. copri菌株如何与高纤维饮食协同作用加剧类风湿性关节炎。总之,该研究强调了在评估饮食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时,一定要考虑肠道菌群失调的具体情况,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2022-11-03
张烜+刘志华:高纤维饮食+特定肠菌,可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① 从RA患者粪便中分离出一株普雷沃菌P. copri RA,其定植可加重CIA模型小鼠的关节炎;② P. copri RA有独特的多糖降解酶特征,定植该菌的CIA小鼠吃高纤维饮食会进一步加剧关节炎,伴随肠道菌群组成改变(Akk菌科过度生长、拟杆菌科减少)和肠道炎症;③ P. copri RA定植+高纤维饮食使复杂纤维消化后产生过多有机酸,其中有促炎作用的富马酸和琥珀酸等的水平显著升高;④ 琥珀酸可促进巨噬细胞的促炎反应,补充琥珀酸会加剧CIA小鼠关节炎。
2022-11-02
中国农业大学:抗辐射的循环性肠道干细胞
① Msi1报告基因标记的细胞位于肠道隐窝Lgr5hi细胞的正上方,且表现出对DNA损伤的抵抗力;② Msi1+细胞具有异质性,但大多数为肠干细胞,其中对DNA损伤抵抗的亚群具有Lgr5低表达或阴性的特征;③ 辐射修复中,循环肠干细胞(ISC)开启上皮再生;④ 循环Msi1+ ISC能在高剂量辐射中存活,且比对辐射高敏感的Lgr5hi隐窝基柱状干细胞(CBCs)循环更快,确保Lgr5hi细胞未出现时重构肠上皮细胞群;⑤ Msi1+细胞在稳态和辐射修复中优先产生潘氏细胞。
2020-07-28
刘志华+魏泓:肠道-胰岛轴中的菌群信号调控血糖稳态
① 小鼠中,肠道菌群的存在可影响胰岛β细胞内的胰岛素分布;② β细胞内,肽聚糖受体Nod1可识别源自肠道细菌的Nod1配体,之后Nod1及其下游衔接蛋白Rip2定位至胰岛素小泡,并招募Rab1a来驱动胰岛素转运;③ 肠道潘氏细胞分泌的溶菌酶,可释放来自肠道共生菌的Nod1配体,增加其血液浓度,进而影响β细胞内的胰岛素分布;④ 糖刺激引起的小鼠胰岛素分泌,需要Nod1介导的对肠道菌群的感知,β细胞中的Nod1缺陷可损害糖耐受。
2019-06-14
刘志华: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
① 微生物组是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② 共生微生物与宿主建立互惠共生关系,二者互作在健康与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菌群失调可导致疾病;③ 本期Protein & Cell特刊讨论了微生物组的若干关键研究领域:宿主遗传学对菌群的影响,口腔菌群在健康中的作用,饮食、菌群与结直肠癌,单细胞宏基因组学在菌群研究中的应用,药物微生物组学及其在个性化医疗中的意义,菌群移植的概念和方法学,菌群相关伦理问题等;④ 改变菌群以改善健康,未来可期。
2018-05-02
刘志华等:Rip2在潘氏细胞溶菌酶分选中的作用
① 潘氏细胞向肠腔内分泌大量抗微生物肽(包括溶菌酶),在维持肠道稳态中有重要作用;② 潘氏细胞中的溶菌酶分选需要Rip2,该过程依赖于Nod2、LRRK2和Rab2a;③ 潘氏细胞中,Rip2定位于致密核心囊泡(DCV),该定位需要肠道菌群的存在,且依赖于Nod2和LRRK2;④ 缺失Rip2的小鼠中,潘氏细胞中的溶菌酶被溶酶体降解,定位于致密核心囊泡(DCV)的Rab2a减少;⑤ 潘氏细胞中的溶菌酶分选,需要由Nod2-LRRK2-Rip2-Rab2a构成的基因通路。
2017-05-01
刘志华+魏泓团队自然子刊:细菌怎样促进彼此共生?
① LRRK2在paneth细胞中高表达,缺乏则导致paneth细胞中溶菌酶在溶酶体中降解,导致小鼠对肠道李斯特菌感染更敏感;② LRRK2招募小GTPase Rab2a到包含溶菌酶的致密囊泡DCV上,以调控溶菌酶分选;③ 共生细菌被paneth细胞的Nod2感知,并调控Nod2定位于DCV上,对溶菌酶分选是必需的;④ Nod2、LRRK2或Rab2a的缺失或共生菌的清除均导致溶菌酶在溶酶体中降解;⑤ 共生菌通过Nod2-LRRK2-Rab2a调控paneth细胞中溶菌酶分选过程,抑制肠道感染。
2015-08-03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4
2023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synucleinopathies, US 20050277629 2005-12-15
Treatment of proteinophathies using a farnesyl transferase inhibitor, US 20100160372 2010-6-24
Treatment of lysosomal storage diseases, US 20100184803 2010-7-22
Treatment of mitochondrial disorders using a farnesyl tranferase inhibitor, US 20110060005 2011-3-10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刘志华研究员主要研究肠道黏膜特化细胞与肠道菌互作的分子机制及生理意义,采用无菌动物、悉生动物等模型研究肠道菌对肠道黏膜屏障的调控作用,旨在揭示肠道菌如何在多细胞水平上调控肠道多种细胞活动进而维持肠道稳态。刘志华研究员在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earch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多篇担任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其中在肠道菌与宿主共生领域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Nature Review Immunology和Nature Immunology都有专文对该工作进行了深度解析。
1995-1999年,北京大学,学士
1999-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
2006-2010,美国国立卫生院,博士后
2012-2020,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0-至今,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肠道黏膜免疫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肠炎的发生机理研究
入选中国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2)
中国科学院-诺和诺德长城教授奖(2013)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