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北京希望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CEO汪德鹏先生接受热心肠先生的书面专访,全面介绍“希望组”和“未来组”两家公司的业务方向和最新进展,并系统性介绍三代测序的主要平台体系和应用领域,也特别对三代测序用于微生物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介绍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心得。
汪德鹏先生的专访回复内容充实,干货很多,绝对值得关注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和微生物组学的专业人士仔细阅读。
以下是专访内容:
答:我们目前主要提供的是三代测序的基因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服务,具体的说:包括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的基因组组装分析、全长转录组、表观遗传学分析等。
的确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你们“希望组”和“未来组“是什么关系,实际上我们是一个整体,不过有所分工不同而已,我们用”未来组“品牌提供基础科研和农业方面的测序服务,我们用”希望组“品牌来提供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断服务,目前都是基于三代测序为主的。
答:我们的确是全球最早建立超过5台PacBio Sequel大规模测序平台的公司,花了不少钱,设备去年一直满负荷运行,数据产出质量方面还是非常好的,目前也属于正常运行。PacBio平台目前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通过CCS方法,得到非常准确,而且很长的Reads,因此非常适合用于部分医学诊断以及宏基因组组装领域,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今年重点进攻的方向。
当然,PacBio测序的成本降低速度太慢,测序通量提升的速度太慢,也限制了我们大规模的应用于像超大基因组组装项目、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项目等领域。
答:同样的,我们购买Oxford Nanopore公司的平台,也花了不少钱,但是总体上讲,比投入到PacBio平台上的设备投资要少很多。目前,我们的设备已经处于高饱和度运行状态,数据产出,刚开始的确遇到一些困难,包括现在都还存在一些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的困难,但是,我们对于这个方向充满信心。
我们引进Nanopore平台,是很多年就有的一个梦想,就像每个中国男人都有一个足球梦一样,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希望引进Nanopore平台,来做早期的技术积累,不过没有实现,2017年我们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完全没有考虑就做了早期的测试。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设定什么明确的目标,等我们拿到数据,以及参加了2017年的London Calling会议以后,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我想最大的应用机会就是动植物超大基因组的组装以及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领域。
Nanopore和PacBio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平台,我们内部的态度是既互补,又竞争,哪个平台在具体的项目里面,性价比好,我们就采用什么项目,我们是以为客户提供最好、最大的性价比为出发点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技术创新不能为客户带来价值,就是无效的创新,就是自娱自乐嘛。
答:三代测序用于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其实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未来组”在2013年开始,在中国率先提供3万元一个细菌完成图服务,是我们公司提供的第一个稳定的业务,也改写了细菌完成图的技术标准。
不过,在微生物组测序领域,我们一直比较谨慎,因为菌群里面涉及大量的种内异质性,以及大量的水平基因转移,之前用错误率15%左右的数据,是很难处理这两个问题的。不过,今年开始,我们利用PacBio测序升级的机会,利用CCS技术已经开始在开发基于三代测序的微生物研发新方法,期待能尽快投入市场。
答:在微生物组领域,我们最希望合作的专家是生物信息学分析的专家,与我们一起开发基于三代测序的微生物组数据分析的工具。
我们研究团队之前主要的专注方向是动植物基因组组装和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领域,在微生物组领域,投入的资源和人力是不够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判断技术的发展机会还没有到,今年我们觉得技术发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已经可以开始投入大量资源来开发这个领域了,我也希望有兴趣的高手,都与我们合作,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啊。
答:三代测序领域,目前中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国家,已经有好几家规模公司投入巨资构建了PacBio的Sequel测序平台。不过,相对中国大约1500家二代测序公司,我们又处于相对幸福的领域。测序服务,二代测序已经是血海了吧,我们也高度关注三代测序领域的竞争加剧的趋势,三代测序价格也在快速下跌,一方面就是因为市场竞争的结果,当然,更多的是技术进步的原因。
面对可能的价格竞争加剧的趋势,我们还是强调服务的价值,一方面不停的技术创新,另外一个方面大幅提高服务的质量,以区别开其他服务的提供商。在三代测序领域,我们一定不是第一个发起价格战的公司,但是,我们应该是可以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可以打价格战的公司。
我们利用三代测序开发的产品很多,包括微生物组、动植物基因组、遗传病诊断、肿瘤研究、辅助生殖等领域,有一些已经非常成熟,有一些还是比较早期,适合对这个领域有技术积累的团队一起合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因素,我没有办法评论,还是交给客户去感受吧。
答:当初离开华大创业,是因为希望能到得到一个新的锻炼机会(其实是苦活啊,又不是摘桃子的事情),结果被老板否定了,我一急之下就离职了。事情发展非常突然,我自己也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基本上算是“裸辞”,没有带走任何的技术项目,没有带走任何的团队出来。
创业的过程中,我一直没有感觉什么辛苦,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也算是一帆风顺吧。也许我天生是一个喜欢变化的人,所以,对于在三代测序这样个崭新的变化特别剧烈的领域,我其实非常享受。如果要分享什么创业的经验教训,估计就是现在这个领域已经不太适合商业模式型的创业了,也不适合基于文献的创业模式了,一定要选一个你喜欢的领域,提前整个领域至少两三年布局,也许你才有机会。
这几年创业,让我最幸福和最骄傲的是,我没有从华大基因拿老东家任何的代码,也没有挖任何的技术牛人,靠着我们战略差异化发展,居然在中国开创了三代测序科研服务细分领域。让自己最失望的事情是,好多自己已经想了很久的想法,因为资金限制或者团队人才不足,导致被国外的团队抢先了,所以,实际上创业的过程中,失败的场景远远多于成功的场景。
面临过的最困难的状况,跟大部分创业企业一样吧,尤其是在创业早期,没钱发工资了。我们在2012年到2014年之间,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后来员工都习惯了,有一次一个员工跟我的一个朋友电话讨论项目,无意间透露出估计公司最近发工资又有困难了,而且态度非常的淡定,把我的朋友惊讶的无话可说。
答:我们在2014年就开始筹备天使轮融资,结果我基本上谈了大约几十个投资人,都没有人能看懂三代测序的逻辑。其实我都能理解,投资人跟我聊完,肯定就去问“专家”,我是中国第一个玩三代测序科技服务的啊,大部分专家都不是我的客户,基本上都没有玩过三代测序,结论肯定是“不成熟,再看看”。但是,等一个技术都成熟了,还能是我们创业公司的机会吗?
所以,我基本上算是中国投资界三代测序的“启蒙教练”了,免费上了几十堂三代测序的培训课,不过每一次别人的否定,都让我获益匪浅,每个投资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他们都提出了很多我以前没有思考过的战略问题,我其实又间接吸收了几十个老师的“免费培训”啊!
直到2016年初,我们才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也算是一个认识我很多年的朋友出手的结果,很快,我们在2016年底就又完成了A轮融资,由经纬中国和赛富投资领投,清科资本跟投。这次融资就非常顺利了,一则因为三代测序在科研服务的应用已经开始爆发的前夜,另外一个方面跟我们的FA清科资本的专业能力也密切相关。今后,肯定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启动新的融资,不过也要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来决策。
并购小公司目前应该是可能的,对于微生物组领域的创业团队和公司,我们当然保持关注,但是,你知道我们主要战略,还是专注发展主营业务,如果真的是又缘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和其他团队的整合的。
(专访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