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的中药有效性研究
王喜军
时长:14:00 分会场:2019中国肠道大会 - 中医药大会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组是人体微生态主要表达形式。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与宿主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关系,作为机体生物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宿主的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人体的整体代谢本质上是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代谢的整合:机体摄入食物或药物,会由机体和肠道菌群共同处理和代谢。在此过程中肠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会随着血液与营养分子一起运送至机体各组织细胞中,每个细胞的生理活动均会受到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机体的粪便中不仅包含自身代谢产物的信息,也包含丰富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体现着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 在证候/病的背景下,给予中药产生治疗作用,表面上看到的是机体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结果,事实上也是肠道菌群参与的结果。一方面在药物的作用下,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使证候/病表征下的菌群失衡调整为动态平衡,并且使肠道菌群异常代谢物转化为正常表达,起到纠正宿主异常代谢的作用。由此,通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其代谢物组的表达,可以从更深层面反映中药的有效性。 本文以传统中药芒硝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及其代谢而治疗实热积滞,腹满胀痛,肠痈肿痛等病症为例,基于ApcMin/+自发肠道肿瘤模型小鼠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芒硝对大肠癌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在给予芒硝进行3周的干预实验和10周的治疗实验后,发现芒硝具有早期干预肠道肿瘤和治疗肠道肿瘤的作用,其干预抑瘤率最高为75.6%,治疗作用下抑制率为59.24%。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发现,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微生态中的双歧杆菌、埃希氏杆菌、罗氏菌、瘤胃球菌属等发生显著异常,菌群机构失调进一步恶化了肠道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菌群机构失调引起胆汁酸代谢及营养代谢的失衡,尤其是牛磺酸,胆汁酸,牛磺胆酸等代谢物轨迹的改变,对肠道肿瘤的增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芒硝调整了肠道肿瘤模型小鼠的埃希氏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罗氏菌、瘤胃球菌属的异常,并以这些靶标肠道菌群为媒介平衡紊乱的胆汁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关键代谢经路,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该项研究结果阐释芒硝作为传统中药治疗实热积滞,腹满胀痛,肠痈肿痛等病症机制及对提升芒硝药用价值具有实际意义。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学研究中心
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世界中联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主持国家级项目1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350余篇,SCI论文230余篇,被引11290余次,出版专著17部;获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创建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为中药有效性研究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发现提供了的共性关键技术。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岐黄学者、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及吴杨医学药学奖等。
更多视频
肠道菌群为探析中医药科学内涵开启一扇窗
以团队研究为基础进行交流:针对中医临床用药困惑,整合多学科策略和手段,揭示肠道菌介导的中药大分子与小分子协同作用机制,探讨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科学内涵阐释中的重要性,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转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李松林 时长:30:06
中药降糖与肠道菌群
从今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取得的疗效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医 药降糖的同时所看到的与之相关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重点介绍了 课题组完成的两项临床研究:葛根芩连汤与降糖调脂方的临床研究, 在降糖的同时菌群的一些变化,菌群与血糖更好地疗效预测作用。由 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连凤梅 时长:20:40
基于肠道菌群的中药创新研究模式探讨
传统中药成份众多、配伍复杂,导致作用机理研究困难;同一方剂应用不同个体存在疗效及毒副作用差异,其分子机制也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口服中药可调节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人体免疫、代谢及内分泌,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另一方面,人体肠道微生物能够产生不同的酶,催化水解、还原、裂解、官能团转移等药物代谢反应,直接参与宿主对药物的代谢吸收过程。因此,集成宏基因组、代谢组、微生物分离培养及体外发酵、实验动物等技术手段,研究单方及复方中药与肠道菌群在体内及体外的双向相互作用,建立中药与肠道菌群互作数据库,有助探讨中药作用机制、鉴定中药方剂效应靶点、明确方剂效应人群、优化中药配方设计、提升中医药疗效机制,并以肠道菌群为靶标,用新思路推动中药新药及健康产品开发。
韩丽娟 时长:32:1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