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免疫介导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疑难重症协作组秘书,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第一届青委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及幽门螺杆菌分会委员,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肠道联盟常务理事,Gut中文版胃肠专刊青年编委
北大陈峰/陈宁综述口腔菌群的标准化研究:从技术驱动到假说驱动
① 基因组学技术无疑推动了口腔微生物学研究的进程,增进了人们对疾病的了解;② 由基因组学技术驱动的研究倾向于获取并描述特定人群的微生物学画像;③ 然而,最近的研究正在逐渐将目标具体化、明确化,揭示着全球研究进程已来到由技术驱动向假设驱动转变的关键转折点;④ 目前假说驱动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致病机制的验证和对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评估上;⑤ 本综述希望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来研究口腔菌群的人们以指导,以加快其研究进程。
2022-04-11
陈峰+陈宁:基因型、饮食、年龄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
① 纳入Rbp4-/-小鼠(遗传性维生素A缺陷小鼠)、Rbp4+/-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在4或7周龄开始28天的低维生素A饮食干预;② Rbp4缺陷影响肠道菌群组成,Akk菌减少、拟杆菌属增多,脱硫弧菌属、Barnesiella、梭菌属XlVa、乳杆菌属等发生变化;③ 肠道菌群对饮食干预快速响应并逐渐改变,饮食干预起始越早,菌群失调程度越高;④ 年龄对菌群的影响较弱但持久;⑤ 饮食和年龄对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因基因型而异,提示基因型可能对菌群塑造起主导作用。
2021-09-16
陈峰+陈宁+徐韬等:IBD唾液菌群特征或能用于疾病诊断
①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等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唾液菌群;② UC患者中,链球菌科/属和肠杆菌科富集、毛螺菌科和普氏菌属减少,CD患者中,韦荣球菌科/属增加、奈瑟氏菌科/属和嗜血杆菌属减少;③ 这些变化与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和唾液菌群功能改变相关;④ IBD患者中存在不同的唾液菌群生态型,并筛选出IBD的口腔标志菌属;⑤ IBD患者的唾液菌群存在结构、组成和功能失调,这些发现有助于鉴别IBD高危人群。
2018-05-30
Microbiome:高脂饮食而非肥胖导致小鼠肠道菌群改变
① BL6小鼠与Sv129小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敏感性不同,抑制环氧酶活性可抑制前者而非后者的肥胖;② 无论是喂食高脂或低脂饮食,或是添加环氧酶抑制剂与否,两种小鼠的肠道菌群在分类及功能上均有差异;③ 可产生丁酸盐的细菌在Sv129小鼠中丰度更高,与丙酸盐代谢相关的基因在BL6小鼠中丰度更高;④ 结论:高脂饮食,而非肥胖,导致了肠道菌群的改变;⑤ 两种小鼠肥胖易感性的差别部分是由于肠道中可产生丁酸盐及丙酸盐的细菌的丰度差异造成的。
2017-04-08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免疫介导消化疾病中心副主任
北京大学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疑难重症协作组秘书,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第一届青委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及幽门螺杆菌分会委员,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肠道联盟常务理事,Gut中文版胃肠专刊青年编委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疑难重症协作组秘书
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
第一届青委会副主委
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及幽门螺杆菌分会委员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肠道联盟常务理事
Gut中文版胃肠专刊青年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