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硕士获得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双学位,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Nancy Moran院士实验室博士后。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担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微生物组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委会、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食品科技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郑浩团队Nature子刊:挖掘蜜蜂肠道菌群,发现新的抗致病菌天然产物
① 通过分析477个培养细菌的基因组和宏基因组组装的基因组,研究蜜蜂肠道微生物群中生物合成基因簇(BGC)的多样性;② 鉴定了744个BGC,涵盖多个化学类别;③ 翻译后修饰肽的基因簇广泛分布在蜜蜂肠道中,但BGC类别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蜜蜂物种中的分布差异很大;④ 鉴定出Gilliamella菌株编码一类新型硫肽样的核糖体合成翻译后修饰肽,其包含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核心肽段,具有对致病性蜂房蜜蜂球菌的抗菌活性。
2023-11-24
杨云生+郑浩:移植自闭症儿童肠菌影响蜜蜂肠道代谢和大脑功能
① 将自闭症和正常发育儿童(TD)的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无菌蜜蜂中,分别诱导构建ASD-FMT蜜蜂和TD-FMT蜜蜂模型,发现ASD-FMT蜜蜂认知能力在嗅觉长管延伸反应条件反射中显著受损,② 相比ASD-FMT组,脆弱拟杆菌、肠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和多氏拟杆菌等物种在TD-FMT蜜蜂组显著富集;③ 移植自闭症儿童的粪便微生物群会通过调节多种基因表达和选择性剪接影响蜜蜂脑功能;④ 移植自闭症儿童粪便微生物群会影响蜜蜂肠道中色氨酸代谢和牛磺酸代谢水平。
2023-11-23
郑浩团队Nature子刊:工程化蜜蜂肠菌或可递送dsRNA抑制孢子虫
① 基于无菌、单菌定植蜜蜂模型发现其肠道核心菌Snodgrassella alvi通过刺激免疫系统可降低中蜂微孢子虫寄生能力;② 转录组发现中蜂微孢子虫在感染期间可利用硫氧还蛋白和谷胱甘肽系统对抗氧化应激;③ 通过纳米颗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抑制微孢子虫γGCS和TrxR基因表达,降低中蜂微孢子虫载量;④ 通过改造Snodgrassella alvi赋予其靶向递送dsRNA的能力,可在原位抑制微孢子虫硫氧还蛋白和谷胱甘肽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显著抑制微孢子虫侵染;
2023-05-20
卢元+郑浩:外加光/磁以控制熊蜂肠内工程菌的蛋白表达
① 组装一维链状磁性纳米换能器Fe3O4nanochain@SiO2,通过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在体内加热;② 设计光敏纳米换能器Fe3O4nanochain@RF感知红外光,利用光能产生热量控制温度;③ 使用温度敏感的工程菌证明磁性纳米换能器可实现局部温度控制,光敏纳米换能器也可在近红外照射下产热;④ 饲喂无菌熊蜂工程菌及纳米颗粒,观察到工程菌可在其肠道内定植,且不影响其发育和生长;⑤ 经80分钟磁热及光热处理后,熊蜂肠道中工程菌的目标蛋白显著上调。
2023-05-01
郑浩+张翀:用微流控单细胞技术,解析肠道菌群的菌株多样性
① 微流控液滴实现蜜蜂肠道细菌单细胞包埋和培养;② 微液滴培养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菌群组成不同,一些稀有菌种(株)得到了富集;③ 对微液滴样品进行从头组装和分箱,共获得了63个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④ MAGs中的4个双歧杆菌菌株是未能通过传统培养方式获得的菌株,属于一个新的分类簇;⑤ Lactobacillus panisapium多糖降解基因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宿主特异性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2022-07-26
郑浩+吴晓蒙:纳米微塑料会扰乱蜜蜂肠道菌群及免疫系统
① 评估不同直径微塑料(50、10、1μm及100nm)对蜜蜂健康的影响,发现暴露于100nm的聚苯乙烯(PS)颗粒会显著降低蜜蜂全身重量和存活率,诱导其肠道发育不良;② 随着喂食时间递增,微塑料会在直肠积聚,1和10μm的PS颗粒会被肠道细菌附着;③ 100nm的PS会贴附在花粉孔上,降低蜜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丰度,阻碍肠道菌群对花粉的利用;④ PS暴露会干扰蜜蜂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使蜜蜂对致病性Hafnia alvei菌侵染更敏感,死亡率增加5倍。
2022-06-20
郑浩+张雪等:我国蜜蜂肠道中耐药组分布规律及传播机制
① 纳入全国14个省市94份东方蜜蜂和吉林省32份西方蜜蜂肠道样本,探究其肠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组成和多样性;② 相比于地理分布,ARG组成与宿主物种更相关,且西方蜜蜂肠道中ARG含量更高;③ 发现6组核心ARG在中华蜜蜂中普遍存在,主要由肠道物种Gilliamella和Snodgrassella携带;④ strA和sul2基因在蜜蜂肠道中广泛存在,并形成了与IncQ质粒高度同源的片段;⑤ 可移动IncQ质粒可在蜜蜂肠道共生体间转移,促进ARG在肠道不同细菌中广泛传播。
2022-05-03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4
2023
2022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青年人才。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硕士获得清华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双学位,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陆地微生物所,美国得克萨斯大学Nancy Moran院士实验室博士后。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担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微生物组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委会、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食品科技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Microbiome、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Integrative Zoology等期刊编委。曾获中国农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
2005-2009,清华大学化工系,本科
2009-2012,清华大学化工系,硕士
2009-2011,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生命理工学部,硕士
2012-2015,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陆地微生物所,博士
2016-2017,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
2017-至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硕士及博士期间主要研究白蚁肠道微生物共生与基因组进化,现致力于蜜蜂作为模式动物研究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健康,营养供给,激素调控等方面的机理研究。
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