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信志
台湾长庚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系教授、台湾大学医检系合聘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所博士。主要从事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开发具免疫调控与治疗炎症疾病的草药生物制剂、开发具免疫调控的益生菌与益菌元以及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等研究。现任台湾长庚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系教授、台湾大学医检系合聘教授以及中国肠道大会中医药大会主席。发表论文50余篇。发明专利8项。曾获“国立台湾大学清星医学研究员奖”。
赖信志+赖志河:降低幽门螺杆菌致病性的潜在新型益生菌
① 小鼠经幽门螺杆菌(HP)和金黄色拟杆菌MTS01处理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均发生显著改变;② MTS01显著改变了HP感染小鼠肠道菌群中与脂质代谢和宿主免疫相关的10个菌属水平,与降低HP诱发疾病的可能性相关;③ MTS01抑制HP感染小鼠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的增加,以及炎症因子COX-2、IL-1b和TNF-a的表达,有助于减轻HP引起的胃炎;④ MTS01抑制胃上皮细胞的空泡化和伸长表型,并降低VacA和CagA表达以缓解HP的致病作用。
2022-06-30
赖信志等:或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益生菌和后生元
① 建立吸烟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小鼠模型,通过同笼饲养、抗生素处理和粪菌移植实验,证实肠道菌群可影响COPD进展;② 戈氏副拟杆菌(Pg)与COPD负相关,给小鼠口服一株分离出的Pg(MTS01),能通过减少肠道炎症、增强结肠细胞线粒体和核糖体的活性、恢复氨基酸代谢的异常、抑制肺部炎症,对COPD起缓解作用;③ Pg的脂多糖(LPS)具有抗炎作用,能通过拮抗TLR4信号通路(抑制大肠杆菌LPS诱导的炎症信号)缓解COPD。
2021-03-10
赖信志等:从肠道菌群角度解析中药功效(综述)
① 中草药成分被肠道菌群转化代谢而赋予新的功能活性、生物利用度,也可生成有毒代谢物;② 中药成分影响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菌群组成改变与宿主免疫和代谢活动密切相关;③ 草药多糖被肠道菌群降解/发酵产生低聚糖和SCFA等,能促进有益菌生长并调节宿主生理;④ 中药可影响参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的肠道细菌及其代谢物,发挥治疗作用;⑤ 一些中药小化学分子经菌群转化后生物活性增强;⑥ 使用基于菌群的多组学研究平台,可鉴定新型中药活性代谢物。
2020-09-15
国内团队:多组学分析不同程度慢性肾病的肠道菌群和循环代谢物特征
① 共发现13种菌种和6种代谢物,其水平在慢性肾病(CKD)早期到晚期过程中或某特定阶段出现显著变化;② 埃氏拟杆菌对早期CKD具有诊断意义,Prevotella sp.885为晚期CKD特征菌种,其降低与尿素排泄有关;③ 中、晚期CKD血清中出现己酸降低和对甲酚硫酸盐升高,与肾小球率过滤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④ 次级胆汁酸合成相关的微生物基因在早期CKD中存在差异,脂代谢和脂多糖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晚期CKD肠道菌群中富集。
2020-04-06
台湾学者:特定乳杆菌或可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
① 鼠李糖乳杆菌(GMNL-74)和嗜酸乳杆菌(GMNL-185)对多重耐药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② 细胞试验中,两株乳酸菌均可显著降低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作用,并降低宿主细胞IL-8的产生;③ 小鼠实验中,两株乳酸菌能减轻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和由此引起的胃部炎症;④ 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小鼠中,摄入GMNL-74和GMNL-185可显著增加小鼠肠道中的益生菌丰度,包括双歧杆菌属和Akk细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ia。
2019-01-14
台湾学者:特定乳杆菌或可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
① 鼠李糖乳杆菌(GMNL-74)和嗜酸乳杆菌(GMNL-185)对多重耐药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② 细胞试验中,两株乳酸菌均可显著降低幽门螺杆菌对胃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作用,并降低宿主细胞IL-8的产生;③ 小鼠实验中,两株乳酸菌能减轻幽门螺杆菌的定植和由此引起的胃部炎症;④ 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小鼠中,摄入GMNL-74和GMNL-185可显著增加小鼠肠道中的益生菌丰度,包括双歧杆菌属和Akk细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ia。
2019-01-14
赖信志等:冬虫夏草多糖的益生机制
① 口服中国被毛孢(冬虫夏草菌的无性阶段)菌丝及从中分离的高分子量多糖组分(H1),显著改善高脂饮食(HFD)喂养小鼠的肥胖和代谢紊乱;② H1改善肠道菌群和肠道完整性,减少代谢内毒素、炎症、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③ 与肥胖负相关的新霉素敏感菌介导H1的抗肥胖作用,包括H1选择性促进的古氏副拟杆菌,给HFD小鼠口服该菌减少了小鼠的体重增长和代谢紊乱;④ H1和古氏副拟杆菌或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新型益生元/菌。
2018-07-14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目前共30項專利
106F0722-IE I644680   環狀酪氨酸-鐑氨酸及其類似物用於治療氣喘及呼吸道過敏之用途 Ues of Cyclo Tyrosine-Valine and Analog Compounds to Treat Asthma and Airway Allergy
106F0669-IE I640313 9956255 戈氏副擬桿菌用於抑制肥胖之用途 Method to reduce body weight, fat accumulation and adipocyte size using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
106F0667-IE I640314 10086019 戈氏副擬桿菌用於降低胰島素抗性及提升葡萄糖耐受性之用途 Use of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 for Reduc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mproving Glucose Tolerance
106F0668-IE I636788 10111915 戈氏副擬桿菌用於抑制脂肪肝疾病之用途 Method to treat fatty liver disease using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
106F0748-IE/106236769CN I604849 9828442 中華被毛孢多醣體用於促進胰島素敏感性之用途及其製備方法 Method to Prepare Hirsutell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s Possessing Insulin-Sensitizing Properties
106236768CN I599362 9782431 中華被毛孢多醣體用於抑制肥胖之用途及其製備方法 Method to Produce Hirsutell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s Possessing Anti-Obesity Properties
106236786CN I593419 9782447 中華被毛孢多醣體用於治療脂肪肝疾病之用途及其製備方法 Method to Prepare Hirsutell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s Possessing Protective Activities on Fatty Liver Disease
106188321CN I569803 9763990 靈芝多醣體用於抑制脂肪肝形成之用途及其製備方法 Method to Prepare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Possessing Protective Activities on Fatty Liver Disease
3066692/CN106188321B I543765 9758595 B2 靈芝多醣體作為抑制肥胖之用途及其製備方法 Method to Prepare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Possessing Anti-Obesity Properties and uses thereof
3176178/CN106236770A I542355 9757409 B2 靈芝多醣體用於促進胰島素敏感性之用途及其製備方法 Method to Prepare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s Possessing Insulin-Sensitizing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I538671   從牛樟菇中分離的化合物、其製備方法及用途 Compound Isolated from Antrodia Cinnamomea,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and Use Thereof
台湾长庚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系教授
台湾大学医检系合聘教授
热心肠智库专家
英国剑桥大学病理系所博士。主要从事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与疾病的相互作用、开发具免疫调控与治疗炎症疾病的草药生物制剂、开发具免疫调控的益生菌与益菌元以及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等研究。现任台湾长庚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系教授、台湾大学医检系合聘教授以及中国肠道大会中医药大会主席。发表论文50余篇。发明专利8项。曾获“国立台湾大学清星医学研究员奖”。
1986年,台湾大学,学士学位
1988年,国立阳明大学,医学硕士
1994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1994年,台湾大学,讲师
1994-2006年,台湾大学,副教授
2006-2007年,台湾大学,教授
2007年-至今,长庚大学,教授
2008年-至今,长庚大学医学院医学生物技术与实验室科学系,教授
2017年-至今,长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至今,长庚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医学生物技术部,教授
解读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免疫和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中草药中发现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新型生物活性成分;
发现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新型益生菌和益生菌;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等。
2010年-至今,台湾疾病控制研究诊断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9年-至今,台湾卫生部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2007年-至今,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生物技术与实验室科学系兼职教授
2012年-至今,长庚纪念医院实验室医学和长庚免疫学联合会顾问教授
2003年-至今,台湾微生物学会秘书长
2014年-至今,PLOS One编委会
2007年-至今,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杂志编委会
2009年-至今,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nfection and Immunity 杂志执行编辑
2009年-至今,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biomedical sciences主编
2017年-至今,国际植物治疗与植物药学杂志编委会
英国剑桥大学海外研究奖学金(ORS)(1990-1993)
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子医学系特别讲师(2002-2005)
英国剑桥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
英国诺丁汉大学客座教授(2001-2005)
青杏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研究生奖(2006)
王民宁研究奖(2015年台湾王明宁研究奖)(任Chih Jung Chang博士的导师)
长庚大学2016年最佳研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