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做了8年的视频节目——《肠·道》演讲,“肠”和“道”之间这个点,是不是还挺有点味道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字的意义非凡,做肠道菌群研究和产业化,有没有公认的“道”,也就是规则、方法可循呢?
2019年12月,我和热心肠首席科学家李丹宜博士执笔,联合113位业内专家联署(后又有331人参与联署),在互联网发布了《关于肠道菌群的7大事实和5大倡议》这篇文章,后来英文版也在 Protein & Cell 期刊发表。
|推荐阅读
此刻,2024年,我再来解读一下5点倡议。
-01-
第一,遵循规范的伦理原则开展研究。
大家可能对伦理很陌生,它是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比如在肠道菌群研究里,科学家如何处理与人(其他科研人员、资助者、受试者、社会公众/消费者等)、与物(动验动物、生态环境等)的关系,都是需要有准则的。
举例来说,你可能知道伦理审查,动物或人体研究开展前都需要通过,一般叫“过伦理”;以及论文发表中需要遵循的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同行评议等规则,不少就在伦理的范畴。
|推荐阅读
访问以下地址可查看《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https://www.gov.cn/gongbao/2023/issue_10826/202311/content_6915814.html
-02-
第二,避免过度炒作和包装。
不仅在产业界普遍存在,一些研究者也会炒作包装。我们时不时会看到有人利用单位、职务背书来塑造个人影响力,有个人营销冲动,在宣传个人和团队研究成果时也不免夸大或浮夸。科学家吹牛,有时候杀伤力是很大的!会造成老百姓无所适从,也会严重拉低科学家群体的权威性。
至于产业界的过度炒作和包装,这是顽疾,老生常“批”,不再展开。可能还是有待更多讲科学、讲循证、合规标准高的企业来“良币驱逐劣币”吧!
-03-
第三,主动公开利益冲突和提示安全性风险。
科学家身上是容易存在利益冲突的。比如一些科学家既是政策、规范或者指南的制定或参与者,同时又是利益相关公司的创始人,这种情况下,科学家本是否需要回避,或者将参与度及意见建议的权重调低?在学术交流或文献中,涉及利益相关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要不要主动公开?
产业界的利益冲突那就更普遍。比如,参与制定标准,是优先自己利益,还是优先行业发展大计?相关产品和服务存在潜在安全性风险,但没有强制标准,是不是应该主动提示?
-04-
第四,遵纪守法并坚持科学循证。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底线。现在合规要求越来越高,对完全遵纪守法的企业来说是好事,不容易翻车。
说到科学循证,最需要知道的是标准,尤其是最高标准是什么——那就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细胞、动物实验结果的证据等级很低,是不应被过度解读和采用的。而在循证金字塔里,“专家经验”的等级最低。(你是要更多信“证据”还是信“专家”?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出一期视频来讲。)
来源:Lancet. 2017 Jul 22;390(10092):415-423.
-05-
第五,积极参与科学普及和教育并促进公众参与。
我在这么多年工作中,经常有个感慨——大部分在肠道产业掘金的人,本质是好人、规矩的人。但有时候因为知识的缺乏,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在经营中又有生存压力,只能在似是而非、懵懵懂懂的状态里,去生硬研发、推广和销售产品。做好科普,有时候可以先为他们服务。
|推荐阅读
当然,更重要是多为老百姓们科普,提供正确的科学指导,这个的意义和价值无需多言,虽任重道远,但需要人好好去做。
以上,就是我建议给大家的肠道之“道”。这条道,道阻且长,但一定是康庄大道,我们一起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