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讲,专家讲,老师讲,厂家讲,网红也讲,现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充满了“科普”。那么,究竟应该听谁的呢?
我个人认为,谁都有资格做科普,包括厂家。在推广自己产品的时候,用规范的方式做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而不是一味忽悠消费者买单,这其实是值得点赞的。
然而,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普变味了。相信很多人对此是深有体会。就这个问题,我想结合案例,说一说我的三个建议。
|01 不论身份,多论专业
在涉及营养建议的很多科普内容中,比如收视率不错的健康节目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并不是营养学专业的专家,包括院士、主任专家甚至主委,以及不少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大家,在大讲营养。很遗憾的是,他们往往具有亮眼的身份,可是所讲内容却充满不专业的个人经验和对营养学的粗浅理解,甚至还有似是而非的错误或误导信息。
在肠道健康领域,我就更容易看出很多“专家”的不专业了。比如,讲益生菌益生元的作用,很多是在乱讲。
对于这种现状,我的建议是首选专业,次论身份,希望看到更多“真专业的人讲真专业的事”。
|02 重循证,论循证
现在有不少科普,尤其是一些大牌专家的科普,有很多“我认为”“我觉得”等个人经验的表达。不可否认的是,专家的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很重要,但在循证等级中,专家经验是最低的一档。如果能在输出内容的时候,更多地基于被同行评议和认可的数据而非个人经验,并且处处讲究证据,那就堪称完美的科普了!
保障科普内容权威性的根本方法,确实是循证——每个观点,每个推荐,都有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循证不意味着一定对,老证据也可能被推翻,但重视循证,是彰显价值观、方法论,也彰显真实力的。
|03 平台有所作为
在健康领域,现在大部分平台的管理存在两头极端化。一方面是只论身份,乱讲不管,比如一些MCN机构包装出来的没有什么循证精神的“小专家”成为了网红,很多内容套路很深,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是一刀切,没有身份,你讲得再靠谱再循证,也不给流量,甚至封禁了事。
如果将来出现要求必须单独附带循证证据的健康内容平台,我第一个报名开账号。或者说我非常希望,未来能有哪个平台,对健康内容不再一刀切,比如可以用人工智能做好把关,评估循证水平高低,以此来实现精准管理。
期待循证成为健康科普领域最受推崇的方法,所有科普者的内容都能言之有据,从而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