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专访:中国人吃高脂低碳水?不,平衡膳食是关键!
热心肠先生 2019-02-21
热心肠专访李铎教授:在Gut杂志发表的RCT研究,背景是什么?是如何开展的?李老师有什么建议?

0-2.jpeg


2月19日,Gut杂志上线了李铎教授和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我们在今天的热心肠日报进行了解读:

青岛大学李铎团队:高脂饮食伤菌促炎,可能影响长期健康

Gut[IF:17.016]

① 纳入217名18-35岁非肥胖参与者,在6个月中分别食用等热量但脂含量不同的饮食(脂肪供能比分别为20%、30%和40%);② 低脂饮食与菌群α多样性、Blautia和粪便杆菌属增加相关,高脂饮食与Alistipes属和拟杆菌属增加、粪便杆菌属减少相关;③ 高脂饮食组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显著低于其他组;④ 低脂饮食组中,与代谢疾病有关的共代谢产物对甲酚和吲哚含量降低;⑤ 高脂饮食与粪便中花生四烯酸和脂多糖合成增加、血浆中促炎因子增加相关。

Effects of dietary fat on gut microbiota and faecal metabolit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6-month randomised controlled-feeding trial
02-19, doi: 10.1136/gutjnl-2018-317609 

【主编评语】高脂饮食会对肠道菌群造成影响。青岛大学李铎教授团队近期在《Gut》杂志发表一项RCT研究,发现非肥胖年轻人食用高脂饮食会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带来长期健康隐患。该结果对研究食物-菌群-宿主健康的相互关联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640.png



这会,我们特别编发对李铎教授的书面专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0-4.jpeg


问:在论文中提到,这项研究是Optimal dietary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in China(ODMDC)的一部分,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ODMDC的缘起?这个项目迄今为止已经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答: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体重及相应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因子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一些观察性试验和干预时间较短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有代谢障碍的肥胖西方人群中,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对受试者的体重和相应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特别是糖代谢的主要指标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特别是大米,被一些学者认定为引起代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

因此,部分西方学者提出,应该将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而不是脂肪摄入作为最适合的营养干预手段,来达到降低肥胖和相关慢病的发病率。

实际上,我国在30年前,碳水化合物占了能量摄入的70%左右,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却远低于现在。

为了探讨我国居民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健康人群体重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对菌群宿主共代谢的影响,本研究(ODMDC研究)通过为期半年的全食供给随机对照试验,将307名健康非肥胖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总脂肪和总碳水化合物比例不同的膳食(蛋白质供能比三组一样),探究这三种膳食对健康非肥胖志愿者体重及宿主菌群共代谢的影响。

结果显示,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LF-HC)组的体重和腰围,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HF-LC)组显著降低。

LF-HC组的部分血脂水平和促炎因子也较另外两组显著降低,相应结果发表在柳叶刀旗下的EBiomedicine杂志上。


0-3.jpeg


问:您可否简单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和合作单位?大家是如何分工的?对中国团队未来开展营养学临床RCT研究,您有什么建议?

答:这项研究是我负责的国家973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主要参与单位是浙江大学和301医院。

课题的主要参与者有我的已经毕业的三位学生:博士研究生万漪(现在浙大做博后)、硕士研究生王峰磊(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博士)、博士研究生郑钜圣(现在西湖大学任教授),以及301医院营养一室(现营养二室)袁继红。

我是课题总负责,万漪博士负责课题具体实施和论文的起草,浙江大学和301的志愿者招募和膳食干预分别由万漪和袁继红负责。

其他合作作者均参与课题的实施、论文的修改等。

营养学临床RCT研究成功的关键是课题设计和质量控制,课题设计中各组的能量摄入一定要一致。

干预期的能量摄入的依据是志愿者基础膳食的能量摄入量,研究对象遴选(性别、年龄、健康人群还是特定病人等),对照组(参照系)干预物的确定,干预剂量和干预周期,样本量计算等等。

质量控制中,研究人员的培训,参与课题的每一位研究人员应该熟悉课题内容、清楚自己的职能、知晓课题的进展,RCT实施中的任何一个点出点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课题的质量。

以全喂养干预为例,由于中餐的特点,烹饪中不完全准确定量,厨师都是按经验加菜肉油盐糖等,所以怎样准确用料、统一方法烹饪都是需要培训和严格控制的。

另外,通常大家只吃菜、菜汤剩下,如何能让志愿者摄入膳食中设计的所有成分,这是研究人员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0-1.jpeg


问:这是一项结合肠道菌群、代谢物分析的营养学研究,您如何看待这方面研究的潜力?菌群分析未来会成为营养学研究的必选项吗?您如何看待代谢组研究的潜力?

答: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文章很多,不同学者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例如:脑肠轴、肠道菌群是人体的一个器官、肠道菌群与所有疾病有关、肠道菌群与寿命有关等等,好像只要调节好肠道菌群医院和药厂都是多余的。

其实,我们看到的所有文章报道的,都是肠道菌群(某些菌)与疾病或疾病风险因子的相关性,至今(或许永远)我们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肠道菌群(不同菌的量,和菌之间的比例)是最佳、最健康、最能预防疾病和最能长寿。

在营养学研究中,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分析在有些研究中结合其他组学分析,对探讨营养素或食物以及食物功能成分对疾病及风险因子影响的机理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但不是所有的营养学研究都必需检测肠道菌群,要看试验设计和初级研究结果而定。

例如:有些研究结果没有观察到干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任何差异,餐后观察试验(post-prandial)、一次性干预、只采集了三小时以内的样本,指导性干预(不提供具体干预物)等等类型的试验就没有必要测干预前后的肠道菌群。


0.jpeg


问:您如何评价中国和欧美国家现有膳食指南中关于脂肪摄入量的推荐?您认为哪些建议亟需改善?

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和欧美国家膳食指南中推荐的脂肪摄入量对健康一般人群都是占总能量的20∼30%,重体力劳动者可以到35%,欧洲推荐超重体力劳动者可以到40%(有条件的)。

无数研究也证明,对普通健康人群而言,脂肪总能量的20∼30%是最适宜的。


问:生酮饮食是近年开始流行的一种饮食模式,是一种比较极端的高脂饮食,请问这项研究的结论对生酮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没有什么参考和启示?

答:生酮饮食临床上仅用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儿童癫痫辅助治疗和肥胖病人的短期减肥,他不是一种膳食模式。

有些人误把生酮膳食用做对一些超重、爱美女性(并不超重)控制体重的健康膳食模式,生酮膳食减重会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体重会反弹,并且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轻者可见乏力、腿酸、呼吸有特殊的臭味(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小分子酮、醛、酸化合物),重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各国膳食指南从来没有推荐生酮饮食。


问:您认为这项研究对普通老百姓有何启发?

答:普通老百姓用餐,一定要餐餐有主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老百姓最好参考文献,平衡膳食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简言之,什么都吃、什么都别多吃、吃动平衡。

千万不要道听途说,有些人认为的生酮膳食或西方个别学者建议的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不适合普通老百姓。


0-2.jpeg


李铎教授简介

营养学博士(澳大利亚RMIT大学),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席教授、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营养专家组专家、亚太营养遗传学与营养基因组学学会候任主席、亚太临床营养学会前任主席、亚太素食联盟前任主席、中国科协基础营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烹饪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保健管理协会膳食营养健康分会会长。

共发表论文550余篇(SCI收录文章24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文章210余篇),著作14部/章,发明专利25项。

从事学科:食品营养学。

研究领域:营养与食品安全。

研究内容:

1. 通过营养流行病学、体外实验、动物模型以及人体临床试验研究其营养素、食品成分、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的功能(抗炎、抗糖尿病、抗高血压、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以及安全评价;

2. 研究营养素、食物成分以及天然产物与非传染性流行病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快速检测技术;

4. 医用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以及天然营养素源的开发、传统食品改造。


(全文结束)

关键词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