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Nature最新论文:肠道微生物“干坏事”
热心肠先生 2024-08-02
时长:02:55
如果你不善待自己,吃进更多食物里的坏蛋分子,肠道微生物可能会把它们转为更坏的东西。

我们讲过太多肠道微生物干的“好事”,今天来说一说它们干的坏事——最新被《自然》杂志报道出来的坏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亚硝胺,这是一类威胁人体健康的坏蛋分子,在食物(尤其是某些加工肉类、咸鱼等熏腊食品)、化妆品、啤酒、香烟中可能都有它的身影。在过往的研究中,科学家明确了亚硝胺是一些严重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不过对具体分子机制的了解还不深。

2024年7月31日,克罗地亚和德国研究团队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发现,把小鼠肠道里的微生物清除后,再吃进去一些亚硝胺类分子,它们变得不那么“毒”了,健康问题的威胁显著降低。


|热心肠日报解读

Nature:化学致癌物促癌症,肠菌代谢作用或是关键

Nature

[IF:50.5]

① 本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对环境致癌物亚硝胺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发现肠道微生物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可以促进这类化学物质诱导的膀胱癌;

② 使用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模型,发现肠道菌群的耗竭大幅降低了亚硝胺类化合物BBN诱导的膀胱癌发生率,伴随着BBN的致癌性氧化代谢物BCPN在膀胱组织中的浓度降低;

③ 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摄入BBN的小鼠可在大肠内生成BCPN并被肠道重吸收,肠道菌群及其中的特定分离菌能在微氧和有氧条件下将BBN代谢为BCPN;

④ 人类肠道菌群可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将BBN转化为BCPN,且这种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⑤ 对其他三种亚硝胺类致癌物(EHBN、DBN和PBN)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也可影响它们的毒代动力学;

⑥ 这些发现表明,肠道菌群代谢可能是化学致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为改进对环境致癌物易感性的风险评估和癌症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Gut microbiota carcinogen metabolism causes distal tissue tumours
2024-07-31 , doi: 10.1038/s41586-024-07754-w


原来小鼠肠道里有10余种微生物,包括一些大肠杆菌,会把亚硝胺类分子代谢为直接“为非作歹”的另一种“真坏蛋分子”。而把这些微生物从肠道清除掉后,亚硝胺不会“变身”,就不会严重威胁健康了。
研究者通过体外实验,还在人的粪便样本里鉴定出20多种类似的、能把多种亚硝胺类分子都转化为更毒分子的微生物。

看到这个研究,我不由想起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贾伟、赵爱华和郑晓皎教授,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杂志发表的,有关于肠道微生物让三聚氰胺变“毒”的研究论文。

三聚氰胺这个一度让国人谈之色变、人人喊打的坏东西,其实在动物研究只显示出很低的毒性,被人吃进去以后却造成很严重的问题。原来是因为它被肠道微生物代谢为三聚氰酸,这才是伤害身体的直接“罪魁”。

所以说,肠道微生物可不总是在做好事!如果你不善待自己,让它们接触到更多亚硝胺类、三聚氰胺这些坏蛋分子,它们可不惯着你,马上会参与“使坏”,把坏蛋分子转为更坏的东西,甚至让你万劫不复。

这就是肠道微生物的两面性,它们跟你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你吃什么,它只能吃什么。你吃进去的有害东西,它们或许会想方设法分解,但也难免会帮倒忙,代谢出来更毒的物质。

从根本上说,我们要把控住入口的第一关,避免摄入亚硝胺、三聚氰胺这些我们已经熟知的坏东西;我们也希望科学家能多揪出类似的坏东西,尤其已经被现代食品链条大量使用,似乎无害,实则可能通过肠道微生物代谢以后危害无穷的东西。

总之,希望人类自己和微生物都多干好事,少干坏事。如此,大家会更健康!

专家简介
蓝灿辉
热心肠研究院院长/iMeta创办人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笔名热心肠先生,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学术期刊iMeta联合创办人与执行主编,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委员,《热心肠日报》创始主编,CHINAGUT(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
了解更多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