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院士需要被科普吗?科学家、大教授、大主任们需要被科普吗?我的答案很明确,所有专家都需要被科普,都需要通过科普了解更多知识。
不少人吐槽我们的《热心肠日报》看不懂,却还号称是科普产品。如果我告诉你,它不仅是科普,而且还是“科普国家队”的成员,你会不会觉得有点意外呢?
看这个红本本证书:“《热心肠日报》在‘科普中国·2018互联网科普产品征集活动’中,成绩表现优异,被评为B类资助支持项目,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落款是“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我们也因此可以在《热心肠日报》上添加 “科普中国”的logo。
很感谢当年的评委们认可我们提出的“科普需要分级”的理念,让我们在一众直接面向普通老百姓的科普产品中,能脱颖而出获得资助。
在科技传播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播链条里,可以直接阅读并理解前沿文献的人并不多,其中大部分是细分专业的研究者,至于大领域相同而细分专业略有不同的其他研究者,就已经产生了“科学普及”的需求。
在实践中,我们是将肠道研究的前沿文献进行简要解读。细分专业完全对口的人,如果觉得解读不过瘾,可以进一步去看原文。对于其他专业人士,我们提供的简要解读则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的知识普及需求。
知识传播可能至少需要三级:第一级解决从文献到专家的问题,需要专业而准确,这是我们在做的主要工作;第二级从专家到助手、到基层、到产业界,需要提炼语言,让专业知识变得更易懂;第三级再到普通大众,需要更为通俗,甚至只有一句话,就像当年红军的征兵标语“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一样,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目前,我们主要是做的第一级科普内容,偶尔也做做第二级、第三级的内容,只不过它们都不是主线。关于《热心肠日报》的定位,大家这下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