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3-08-31
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测以及液体活检等是常见的筛查策略。然而,目前这些方法仍存在假阳性高、敏感性低等问题,亟需开发准确度和敏感性更高的早筛标志物。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专家简介
朱立新
中山大学副研究员
消化道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相关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脂肪肝、肥胖、代谢综合症、胃酸相关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2010年开始从事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率先发表了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第一兼通讯作者发表在Hepatology(IF=15, 单篇他引超过1000次)。朱博士还率先发表了便秘病人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的变化。有关菌群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epatology (两篇)、Gut(IF =19,两篇)等高影响力期刊。其他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两篇)、Journal of Pathology 等杂志。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和研究机构作主旨演讲。
了解更多
刘占举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顾问
刘占举,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开展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 制和临床诊治研究;获得比利时胃肠病学会、美国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基金 会“青年研究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了解更多
朱瑞新
同济大学 生物信息系 教授
同济大学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特聘研究员
朱瑞新教授所领导的团队致力于生物信息驱动(数据驱动)的宏基因组相关研究,尤其擅长于宏基因组相关算法开发以及微生物与宿主或环境互作分析。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含并列)在包括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Nature Microbiology,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Cell Reports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Gut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65篇。 主编出版了国内“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第一本本科生专业教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本方法原理概要与实践详解》(朱瑞新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611-6104-3)。 任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F=5.81)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5.64)副主编。 已培养出2名独立PI。
了解更多
焦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向生物信息学、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学)、多组学整合和临床大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微生物标志物在结直肠癌(CRC)早筛中的应用及其介导的病理机制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临床数据分析在流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了解更多
相关推荐
刘占举等Nature子刊: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IBD遗传研究
Nature Genetics最新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明松团队与国外合作者的重要研究,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人群的IB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与欧洲人群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鉴定出IBD的新风险位点。结合不同血统人群数据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表现出更好的IBD预测准确性。
2023-05-09
刘占举+郭天南+朱瑞新Cell子刊:多组学破译克罗恩病中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空间特征
宿主-菌群互作失调在克罗恩病 (CD) 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网络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朱瑞新团队联合西湖大学郭天南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通过对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宿主蛋白和肠道菌群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CD发病机制以及基于蛋白和微生物的潜在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新见解。
2023-05-24
郭非凡+刘占举:CISH蛋白或促进衰老相关结肠炎
近年来,老年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蛋白(CISH)参与调节代谢、肠簇细胞和2型先天淋巴细胞的扩增以及衰老相关的气道炎症,那么CISH是否参与老年人IBD的发病需要进一步研究。复旦大学的郭非凡和同济大学的刘占举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文章,发现CISH可能是衰老过程中的促炎调节因子。因此,针对CISH的靶向治疗可能为治疗与衰老相关的IBD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2023-03-21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