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孩子们消失的菌
热心肠先生 2024-05-11
时长:03:45
保卫孩子肠道菌群,从日常点点滴滴做起。

2022年6月24日,我们策划的《肠道科学与艺术》科普插画巡展在崔玉涛老师那里落地。我特别去跟崔老师一起见证开幕,并录了一个视频。闲聊中崔老师告诉我,他们发现,便便里几乎检测不到微生物的孩子,明显比“大流行”前多;另外他们直观感觉,就算是便便里有微生物检出的孩子,微生物的数量普遍也比之前少。

我觉得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能不能用数据分析来说明具体情况呢?崔老师告诉我,他们有几千份样本和数据,我说这太宝贵了,然后马上给我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好朋友王军教授打电话,王军说这个他非常感兴趣,希望尽快拿到数据去分析。

过了一段时间,王军告诉我说,初步分析的结果是支持崔老师的直觉的,日常检的7类微生物都明显少了。经过N次讨论、分析、总结,撰写论文,投稿,修改,这篇文章终于在2023年11月16日被《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接收,今年2月在线,前天(5月9日)正式见刊发表。

 
 

|热心肠日报解读

王军+崔玉涛等:疫情对婴儿和儿童肠道菌群有何影响?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IF:64.5]

①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北京崔玉涛诊所崔玉涛与热心肠研究院及团队,对比分析了新冠疫情前后1126名未感染的婴儿和儿童的肠道菌群(疫情前队列906人,疫情后队列220人);

② 肠道菌群组成在疫情前后呈现显著差异,拟杆菌肠型占比从30.46%增加到35.45%,7个关键分类群的细菌载量降低(降低幅度19.58%~91.69%);

③ 定量微生物组分析表明疫情后队列的肠道菌群载量减少,20个主要属中有15个的细菌载量显著下降,且疫情对菌群变化的解释度超过了性别;

④使用疫情前菌群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年龄预测器显示,疫情后儿童肠道菌群成熟度较低,平均年龄特征较实际年龄年轻约1.86岁;

⑤ 此外,疫情后婴儿的体重和身高与疫情前相比有显著下降,与肠道细菌载量减少相关;

⑥ 这些发现表明疫情相关举措(如社交减少和过度消毒等生活习惯变化)可能影响了婴儿/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和发育。

The Missing Microbe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tudy of 1,126 Participants in Beijing, China

2024-02-04 , doi: 10.1007/s11427-023-2488-0


研究的主要结果是,对比了“大流行”前后1126名孩子的肠道菌群,发现“大流行”后的菌群组成明显变化,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等7类崔老师他们日常关注的菌,

以及20个主要属中的15个菌,它们的载量都明显降低。

利用“大流行”前孩子们的数据,做一个随机森林年龄预测器,然后用“大流行”后的数据去测,出来的结果会比孩子们的实际年龄小,平均小1.86岁。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孩子的肠道菌群发育不足,实际年龄长了,但菌群还比较稚嫩。

然后我们还分析了大流行前后出生的同龄孩子的平均体重、身高情况,发现流行后比流行前显著下降,这可能是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相关联的。

在2022年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问崔玉涛老师,背后的原因会是什么。崔老师说,之前就发现微生物少得可怜的孩子,大部分家里都有过度清洁的问题;大流行来了,过度清洁更严重,尤其是不经意的清洁,防不胜防,比如清洁背带、玩具、衣服等,孩子可能去啃咬这些物品,顺便就把上面残留的清洁物质吃进嘴里了。再比如,手部清洁也更多了,孩子啃咬手指吃进去的清洁物质也会更多。

另外,因为是在特殊时期,孩子外出活动少,接触其他人和大自然、土壤等的机会都变少,这些都不利于微生物到孩子的肠道里去安家。我们在文章里对这些潜在的可能性都做了一些讨论。

当然,这个研究只是一个横断面研究,也只是在北京一个地方开展,而且不论是否有大流行的问题,一个问题背后可能都会有复杂的结果和原因,我们不能一一而足。不过,这个研究结果,还是跟包括Martin Blaser教授的《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以及众多关注儿童肠道菌群发育的研究中提到的情况,是一致的。

我们要避免让孩子过度清洁、过度使用抗生产品,而要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多与不同的人甚至多跟宠物交往,尽量保证婴儿顺产出生,尽量保证足够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对大一点的孩子要保证食物多样、均衡营养。这些因素,可能都对孩子的肠道菌群和全身健康成长非常关键。

多说一句,最近 Martin Blaser 教授发邮件给我,说下个月来中国开会,希望能见到我。我约了王军教授,到时候专门去一趟上海,陪他逛逛,也跟他介绍一下我们的新发现。到时候听听他的评价!

专家简介
蓝灿辉
热心肠研究院院长/iMeta创办人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笔名热心肠先生,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学术期刊iMeta联合创办人与执行主编,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委员,《热心肠日报》创始主编,CHINAGUT(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
了解更多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