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务必在对行业有通透了解以后再动手。
我最近在一家上市公司聊得挺焦虑的。他们的市场、研发和领导者,都不太懂我们这个行业,就决定要上马产品。如果对这个行业不通透,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科学、有什么样的产业路径,就要去做产品,其实是很难的。
第二 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别打架。
两组人马打架的案例,我看过太多太多了。
第三 开始追求从原料到品牌的更多“自有化”。
从伊利的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BL-99、K56,蒙牛用于自家产品的一系列自有菌株,到国际品牌如养乐多的明星益生菌“代田株”,都可以看到从原料到品牌的自有化趋势。一家原料卖万家企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会有更多的追求自有化的需求。
第四 局部做好“小生意”,起步很理性。
我最近去了一趟南宁,跟皇氏乳业(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沟通。我就建议他们的产品不要上架电商。如果能够在巴马地区形成局部的垄断性和地理标志性,打造出巴马地方特产形式的益生菌,做一个几千万销售额的局部的小生意,它是能挣钱的。砸钱在电商上,尤其是在抖音这样的流量巨贵的地方,或许能做到一两个亿的营收规模,但其实可能要赔钱几千万。两相比较,前者是更理性的。
另外,如果有私域的话,比如你是药店、连锁,有自己的消费者渠道,做好局部小生意就很OK。
第五 你有我有大家有,等于没有。
只有你自己的,才是最强的。比如说哪一天,A公司也是热心肠背书,B公司也是热心肠背书,C公司也是热心肠背书,D公司也是热心肠背书,热心肠再牛,也等于没有背书的权威信了。
第六 定位绝对精准,卖点适量过剩。
定位一定要精准,你针对哪个人群,它是什么样一个产品定位,一定要表达清楚。卖点要适量过剩,因为现在营销的路径和环节太多了,淘宝天猫是一种,京东是一种,抖音上不同的达人、不同的通路渠道是一种,等等。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卖点需求,有可能看重专家背书的,有可能看重品牌的,有可能看重菌株数的,有可能看中测序技术的,有可能看中历史故事的。如此,卖点就要准备得充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