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非常有幸站在这里,就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加工与未来的精准营养,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体会。
大家都知道与我们健康和长寿有关系的因素首先是遗传,其次是饮食,再是运动,最后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除了遗传之外,我们能自己掌控的因素,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饮食,也就是食物。
实际在这个星球上,人类自己以及人类创造的文明都是从食物,或者说是吃熟食——经过加工过的食品开始的,它是我们这个星球人类和人类文明逻辑的原点。
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华夏大地千万年来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食和食文化。
时至今日,华夏大地已经进入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为特征的一个现代农业的新时代。
2017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22万亿,成为我们国民经济排名第一位的大产业,排名第二位的是房地产,排名第三位的是汽车制造业。
研究发现,如果以美元计算人均 GDP,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 GDP 处在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农业所面临的主要的矛盾、任务、目标就都是同一个词——增产,除了增产还是增产。
这个时候,粮食的安全是我们农业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
人均 GDP 在1000美元到10000美元之间,就进入到一个食品安全的阶段,这个阶段,农产品的安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均 GDP 超过10000美元,主要目标会发生一个巨大的变化,营养和健康成为所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和落脚点。
2017年我们国家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了9400美元。可以预见在未来,2020年前后我们国家能够顺利地跨越10000美元这样一个中等收入的大关,进入到营养健康时代。
农产品加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广义的食品制造业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它是一个以营养健康为标志的新型的产业。
第二个特征是它能够创造财富。大家都知道当金融资本进入到一个产业的时候意味着这个产业进入了井喷式地创造财富的时间和阶段。未来的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就即将迎来这么一个黄金的时期。
第三个特征就是它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的特征。
这个产业聚集了众多的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资源,因此毫无疑问它是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社会的一匹新的黑马,一个新的蓝海,一个新的风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食品科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从营养学方面研究的是我们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需求,农产品加工、食品科学、食品制造业研究的是供给侧,即作为食物能够供给什么样的营养需求。
大家知道,在正常的情况下维持一个人正常的生命活动,主要是通过食物来获取营养,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出现失衡以后,我们医学会挺身而出,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恢复我们的健康。
恢复健康以后,又回到一个靠食物的营养来维持生命的这么一个状态。由此可见,食品科学与医学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两个相向而行,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我们人类的健康。
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各种组学应运而生,而且成为我们研究的前沿热点以及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菌群。菌群对我们营养和健康来说太重要了,对食品科学以及医学都太重要了。
为什么重要呢?它处在这两者相互互动的一个枢纽、一个交叉、一个结合点,谁也离不开谁,谁离开了谁都无法解释对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看,我们一餐饭下去,经过胃的消化进入到我们小肠的是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类元素以及水分。
营养素在小肠进入到我们的血液,提供给全身细胞营养和基本的能量。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没有进入我们的血液的,就是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我们的饭菜,从我们的食谱里头获得的。
膳食纤维跟残渣剩水一块进入到了大肠,最终排出体外,形成粪便。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是没有进入血液的膳食纤维跟大肠里所有的东西共同作用,决定了我们营养和健康的后半个问题,就是健康。
肠道菌群决定了免疫能力,决定癌症,决定肥胖,几乎所有重要的代谢性的慢性疾病跟它都有关系。
换句话说,食物决定食谱,食谱决定膳食纤维谱,膳食纤维谱决定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决定我们的健康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精准医学、精准营养被大家不约而同地同时提出和形成高度的共识,并成为科学前沿的热点、重点也就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了。
着眼于未来人类营养健康这样一个发展的目标,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我们现阶段所做的事情,每一年卫生部门、政府部门、学术部门会给全国的消费者发布一个居民营养膳食指南,来指导大家进行科学的膳食。
第二个阶段,我认为是未来十年我们要重点努力并力求实现的目标,就是制定针对不同特殊人群的营养膳食的指南。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解决儿童问题、解决老人问题、解决妇女问题、解决男人的问题,要解决不同工种、不同职业人群的营养健康问题,要解决不同病患——这个有特殊需求人群的问题。
这还不是我们的终结目标,这仅仅是一个过渡的中间阶段,最终我们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是针对于每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在线的精准营养服务。
这是我们未来三十年,在2050年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这个目标下,必须要完成的一个宏伟的历史任务。
为达此目标,需要首先研究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健康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要研究不同个体,即每一个人的营养健康大数据。
换句话说,未来每当一个人出生就要给他做一个基因测序检测,同时根据营养科学、食品科学以及临床的各种参数开发出一个芯片,要么植入到他的皮下,要么像手表一样变成一个可穿戴的、移动式的系统。
这个系统里集成了成千上百个各种各样的 Biosensor(生物传感器),可以实时在线地来获取数据,这样就通过无线通讯在云端给每个人建立一个大数据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各种各样的参数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件工作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个人遗传的、生理的、代谢的、特殊的一些数据保存到一个数据库当中去。
接下来就是要对我们的食材进行一个普查,建立一个从营养学和健康学角度进行充分评价的一个大数据库。
第三件事就是主食以及菜肴。
我们国家有两千多个县。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在华夏大地已经演化形成18000多个菜肴的菜谱和2000多个主食的种类。
未来要完成两万多种的主食和菜肴的营养学的大数据,最后形成一个不同人群的食谱的标准化的大数据。
这样就能够在前面我讲的这一套系统的支撑下,最后实现人类精准营养的服务和管理。
在中国,我个人认为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因为我们老祖宗千万年来已经发明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完善的商业模式,就是我们中医的药房的这套体系。
大家仔细想想看,我们的药房、中药的体系是不是就是一个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大生产与个性化诊治与服务相结合的精准医药体系的先驱?
而且是有机的、完美融合的一种商业模式、生产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项工作是要做的,就是要突破现在食品生产大部分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的问题,跨越机械化、自动化直接进入到以工业4.0为基本版本的智能化生产的时代。
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基于3D 打印和4D 打印的营养智能个性化制造。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这几年我们研究所在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承担了这样一项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需求的任务,就是马铃薯的主食化。
实现了从原料消费到加工品消费,从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这个转变,为我们未来实现中国人的第三次膳食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迄今为止,这项工作已经根据我们中国人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开发出了六大类、三百多种主食产品。
包括面条类、馒头类、米制品类、地方风味食品类、方便食品类以及休闲食品类等等。
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在这样一个三段式的发展布局下,经过我们中国人以及在座的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在未来三十年能够实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个性化的精准营养控制。
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处在最佳的健康状态,为我们美丽的中国梦和营养健康梦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应有的历史贡献。
谢谢各位。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