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书/潘文/李明松/刘占举Nature子刊:DHX9维持肠道稳态的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潘文团队联合广州医科大学李明松团队、同济大学刘占举团队揭示了DEAH-box解旋酶9(DHX9)在维持肠道上皮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潜在机制。
2024-04-12
黄鹤+曹晓沧+刘占举:开发新型双特异性纳米抗体或可治疗IBD
天津大学黄鹤团队、天津医科大学曹晓沧团队及同济大学刘占举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双特异性纳米抗体(BsNb-Fc),通过同时靶向TNF-α和IL-23p19,缓解小鼠实验性肠炎。
2024-04-04
刘占举+方蕾蕾+吴维:肠上皮受体GPR65如何护卫肠道抗肠炎
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方蕾蕾、吴维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研究肠上皮pH敏感受体GPR65在调节肠上皮细胞功能、参与肠道稳态和炎症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并探讨其与人类IBD发病机制的临床相关性,揭示上皮GPR65保护肠道抗菌防御并预防肠道炎症的新机制,从而为IB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023-10-11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2023-08-31
刘占举+郭天南+朱瑞新Cell子刊:多组学破译克罗恩病中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空间特征
宿主-菌群互作失调在克罗恩病 (CD) 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网络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朱瑞新团队联合西湖大学郭天南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通过对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宿主蛋白和肠道菌群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CD发病机制以及基于蛋白和微生物的潜在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新见解。
2023-05-24
刘占举等Nature子刊: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IBD遗传研究
Nature Genetics最新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明松团队与国外合作者的重要研究,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人群的IB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与欧洲人群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鉴定出IBD的新风险位点。结合不同血统人群数据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表现出更好的IBD预测准确性。
2023-05-09
郭非凡+刘占举:CISH蛋白或促进衰老相关结肠炎
近年来,老年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蛋白(CISH)参与调节代谢、肠簇细胞和2型先天淋巴细胞的扩增以及衰老相关的气道炎症,那么CISH是否参与老年人IBD的发病需要进一步研究。复旦大学的郭非凡和同济大学的刘占举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文章,发现CISH可能是衰老过程中的促炎调节因子。因此,针对CISH的靶向治疗可能为治疗与衰老相关的IBD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2023-03-21
刘占举:中性粒细胞调节上皮内淋巴细胞抑制肠炎新机制
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菌群衍生的富马酸二甲酯(DMF)以 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依赖性方式调节TCRγδ+CD8αα+ IELs激活,从而抑制肠炎,因此,DMF或可作为肠炎的治疗靶点。
2023-02-21
第四届上海肠道微生态高峰论坛在沪圆满召开
围绕“微生物菌与人体健康关系”主题,针对人体微生态、肠内营养、肠菌移植等热点展开学术交流与分享。
2022-11-23
刘占举团队:G蛋白偶联受体在调节肠道稳态和IBD中的关键作用(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组膜蛋白,可介导对各种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和环境刺激物)的大部分生理反应。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教授团队在Mucosal Immunology发表综述, 概述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和信号通路,及其在粘膜免疫和IBD调节中的作用。
2022-10-25
刘占举团队:调控肠道巨噬细胞成熟的关键分子,为IBD治疗提供新视角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教授团队在Gut发表文章,发现MCPIP1可以调控肠道中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功能,首次阐明实验性结肠炎和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MCPIP1与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阐明了MCPIP1调控巨噬细胞分化的新分子途径,这一发现或为IB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22-09-16
刘占举+李明松:丁酸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善肠炎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明松与团队,近期在Gut Microbes发表研究,报道了菌群代谢产物丁酸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性作用,并揭示了相关生物学机制,为治疗IBD提供了新见解。
2021-09-15
杨平常+孙晓敏+刘占举:Twist1促进溃结患者的皮质类固醇耐药
深圳大学的杨平常团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孙晓敏团队、刘占举团队在Theranos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中的Twist1可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α互作,抑制皮质类固醇对中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CR的发生发展,而抑制Twist1可恢复CR结肠炎小鼠对皮质类固醇的敏感性。
2021-08-17
张婷、刘占举等: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影响英夫利昔单抗对儿童克罗恩病的疗效
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张婷团队、于广军团队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儿肠道菌群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菌减少,且粪便中的SCFA及非结合胆汁酸的水平降低,而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可通过富集SCFA和胆盐水解酶产生菌来抑制炎症、恢复胆汁酸代谢。
2021-01-20
诊疗炎症性肠病,菌群可能带来什么革命?
肠道菌群到底给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药物选择带来哪些指导价值?
2020-09-03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