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上海肠道微生态高峰论坛在沪圆满召开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2-11-23
围绕“微生物菌与人体健康关系”主题,针对人体微生态、肠内营养、肠菌移植等热点展开学术交流与分享。
图片

 

2022年11月19日,微生物群、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第四届上海肠道微生态高峰论坛暨202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上海以线上形式圆满召开。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承办,邀请了33位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围绕“微生物菌与人体健康关系”主题,从基础到临床,针对人体微生态、肠内营养、肠菌移植等学术热点展开学术交流与分享。

 

会议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分别致欢迎辞,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召开。

 

图片

吴清平院士致辞并作主题演讲

 

吴清平院士在《健康功能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及其创新应用》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微生物资源是自然界数量最庞大的生物资源,人类目前所认识的微生物还不及总数的10%,利用率更是没达到1%。而对于挖掘微生物这一宝藏,人类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99%以上微生物难培养、未培养。微生物大数据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发现新菌种、新基因,创建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近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微生物大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库筛选出具有高活性健康功能的微生物,有望让人类更加长寿,并保持健康。

 

图片

大会主席秦环龙致辞并作主题演讲

 

大会主席秦环龙带来《肠菌移植的临床与科学问题》的主题演讲,他指出,肠菌移植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干预重大慢病的颠覆性绿色疗法。该治疗以肠道微生物组学与疾病之间体系性和科学性的集合,通过将健康人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肠道菌群,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已成为针对难治愈肠道病、危重感染后遗症、免疫异常病治疗的新策略。

 

图片

李宁教授作主题演讲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李宁教授是重症复杂胃肠疾病治疗及研究界的领军人物,在《慢病肠道微生态治疗肿瘤治疗的新选择》中,他重点介绍了以菌群移植为基础,联合益生元及营养支持等手段的肠道微生态综合治疗方法。这一方法将继续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为无数肠道重疾,甚至是癌症患者解决病痛之苦。

 

图片

郭晓奎教授作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郭晓奎教授做了主题为《微生物组与全健康》的报告。他从对医学微生物学中心法则,对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的新思考推进至对“全健康”的内涵、体系,及全健康学科发展历史的阐述,最后引申到微生物、微生物组与全健康三者的关联,阐述了推进全健康学科体系建设的意义。

 

图片

刘占举教授作主题演讲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教授在主题演讲《肠道微生态在IBD诊治中的价值》中介绍,近年来基于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认知,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结合IBD的发病机制寻找关键的分子靶点,是目前IBD治疗研究的热点。也是基于这一点,多种新型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层出不穷。

 

图片

何兴祥教授作主题演讲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兴祥教授在《洗涤微生物群移植可以显著改善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的主题演讲中,结合数年患者随访发现,他指出粪微生物群移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敏感性,并修复受损的胰岛,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策略。

 

图片

张婷教授作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婷教授带来了《肠道菌群与儿童疾病的碰撞:宿主-微生物互作》的精彩报告。她介绍了儿童粪菌移植的过程和其在治疗儿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运用,引发了在座专家学者对肠道微生物群与人体关系的更多思考。

 

图片

蓝灿辉先生作主题演讲

 

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创始人蓝灿辉先生以《肠道微生态前沿进展》为题,从菌群与母婴,肠-x轴,菌群与肿瘤,菌群与肠病以及临床转化中的菌群干预,FMT现状及新冠肺炎等角度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图片

左秀丽教授作主题演讲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左秀丽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及其所传达的观点。她表示,益生菌制剂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药物,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可能通过三种菌株的协同作用,调节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发挥有益作用,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图片
图片

 

随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杨波教授分享了《含膳食纤维组合的肠内营养在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武汉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介绍了《合生元与肠道疾病的治疗》,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龚剑峰教授分享了《IBD的营养及饮食治疗》报告。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左涛教授分享了《肠道真菌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探索》,山西白求恩医院董秀山教授介绍了《浅谈肠菌移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实践》。

 

图片

 

在后续环节,华山医院吴浩教授介绍了《从个体间差异看代谢性痘痘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曹展主任介绍了《肠菌移植标准华示范基地建设》,邵逸夫医院曹倩教授谈到了《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不良评定》,大坪医院魏艳玲教授展望了《肠脑轴研究的星辰大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韩婷教授带来《肠道微生态与老年营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陈启仪教授介绍了《肠道移植供体筛选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谈善军教授阐释了《肠道微生态与营养的关系》。

 

本次会议专家云集,智识荟萃,前瞻研究,反响热烈,线上参会人数达到2万余人次。各位专家教授讲课内容贴合临床实践与学术创新,肠道微生态营养与健康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大健康时代的趋势和方向,会议讨论的这些主题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肠道微生态领域基础、技术和临床水平,加快诊疗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推动“菌群-营养-健康”概念的普及、理解及应用,向广大医疗学者传递了“创新、可行、有效”的肠道微生态与营养的新观念、新发展和新技术。

 

会议末,大会主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对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再次感谢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参会专家教授的倾情授课。他提出,微生态领域的持续发展需要各位同仁持之以恒的努力、及时无私的交流与分享,携手共创微生态产业更加光明的前景。

 

希望此次大会能推动肠道微生态学术交流与进步,为广大患者谋求福祉!

 

期待明年会议更加精彩!

 

专家简介
秦环龙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院长、同济大学肠道疾病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肠外与肠内营养和肠道微生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和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常委、上海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大肠癌专业组副组长、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上海医学》杂志副主编,兼任《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八本杂志编委。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领军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973前期、863子课题、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200余分。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各一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一项。2014年度获得中国医院协会创新院长奖。
了解更多
李宁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十院教授
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
解放军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主任,博导,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和解放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全国营养支持学组组长;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组长;中国医促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外科医师协会常务委员,全国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胃肠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了解更多
刘占举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顾问
刘占举,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培养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承担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开展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研究;获得比利时胃肠病学会、美国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基金 会“青年研究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了解更多
何兴祥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1983年以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1993年开始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多年,尤擅于消化系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与综合治疗、脂肪肝的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擅长于消化系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与综合治疗、脂肪肝的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在3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了解更多
张婷
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教学主任
张婷,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消化感染性疾病诊疗以及肠道菌群和固有免疫的研究工作,2013年率先开展全国儿童FMT治疗,后建立上海首个公益性母乳库,积极参与教学和医学科普的工作。至今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等各项课题15项,至今共发表论文91篇,其中SCI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6篇,影响因子达101.961,SCI论文共被引用648次,单篇最高引用95次。
了解更多
蓝灿辉
热心肠研究院院长/iMeta创办人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笔名热心肠先生,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学术期刊iMeta联合创办人与执行主编,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委员,《热心肠日报》创始主编,CHINAGUT(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
了解更多
左涛
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
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
左涛,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研究员,博导。研究方向: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道疾病。获得美国消化病学会AGA颁发的“青年研究奖”(连续2次)、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计划fellowship、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3)。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发表英文文章40余篇,其中IF>10的文章24篇,包括 Cell Host & Microbe (2)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Lancet Microbe (1)、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1)、Gut (5)、Gastroenterology (4)、Microbiome (2)、Nature Communications (2)、eBioMedicine (1) 、Gut Microbes (1)、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1)等,以参与作者在Nature Genetics 等高质量杂志发表文章10余篇。
了解更多
吴浩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
吴浩,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代谢与减重外科双聘专家;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代谢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Medicine, 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ISME J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被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多个杂志高亮述评。
了解更多
陈启仪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行政主任
陈启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行政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科院博士后,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论文32篇,最高影响因子45分。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肠道微生态协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人体健康科技促进委员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委员会常委,上海市人体肠道菌群开发和研究工程技术中心和同济大学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制定《肠菌移植(FMT)技术标准及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和《肠菌移植供体筛选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作为执笔人发布我国第一部“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作为执笔人和专家组成员发布《菌群移植标准化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菌群移植途径的选择与建立中国专家共识》等2部中国专家共识,“肠道菌群疾病分类模型的创建与菌群移植治疗的临床应用”以主要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肠道微生态介导慢性共病的发生及干预策略”以主要完成人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慢性便秘、巨结肠、结直肠肿瘤、肠梗阻、肠瘘、炎症性肠病等外科治疗与临床营养和肠道微生态(菌群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 。
了解更多
魏艳玲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肠道微生态学组委员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消化内科急、危重症、疑难病、少见病的诊治,尤其擅长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诊治,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粪菌移植”治疗IBD的临床实践;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社会民生类重点项目1项、应用开发项目1项、军队课题2项、校青年基金2项。
了解更多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