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虹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关系的领域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在通过营养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仲英青年学者、上海市教委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营养调控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Science、Cell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ISME Journal等发表论文。入选2022、2023年科睿唯安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袁慧娟/张晨虹/张发明/赵立平Cell子刊:靶向肠菌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① 糖尿病DSPN患者的肠菌失调,产SCFA的ASVs水平下降,产LPS的ASVs水平升高;② 移植DSPN患者的肠菌可诱导模型小鼠出现更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③ 纳入32名难治性DSPN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自健康供体的粪菌移植(FMT)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显著改善其神经病变、肠屏障和全身炎症;④ 鉴定出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负和正相关的2个相互竞争的肠道生态功能群(有更强的产丁酸能力的guild 1和富含产内毒素基因的guild 2),分别被FMT富集和降低;⑤ 匹配供受体肠型与更好的FMT效果有关。
2023-07-13
张晨虹+赵立平等:特定致病共生菌可损伤胰腺引发糖尿病
① 低浓度DSS处理小鼠使Muribaculaceae中的致病共生菌在肠道过度生长,其移位到胰腺引发局部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② 抗生素处理和菌群移植实验表明,上述失调肠道菌群对于诱发IDD是充分且必要的;③ 肠道丁酸含量减少和胰腺抗菌肽CRAMP表达降低,可能导致这些致病共生菌在肠道富集并移位到胰腺中;④ 该菌科的一个分离株单独或与正常菌群一起给小鼠灌胃,也可移位至胰腺并引起IDD;⑤ 移植IDD患者菌群可引起小鼠胰腺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
2023-03-29
张晨虹+丁晓颖等:2型糖尿病中肠道菌群不只受血糖水平影响
① 根据血糖、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等16项临床参数,采用无监督方法将258名参与者分为3个簇;② 属于Barnesville和另枝菌属的扩增子序列变体(ASVs)在簇1中富集,其中参与者血糖水平最低,胰岛素敏感性高,粪便短链脂肪酸浓度高;③ 属于普雷沃氏菌和活泼瘤胃球菌的ASVs在簇2中富集,其特征为中等水平的血糖,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水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④ 属于普雷沃氏菌和普通拟杆菌的ASVs在簇3中富集,其特征为高水平的血糖和胰岛素缺乏。
2023-01-18
程蜀琳+陈洛南+张晨虹: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网络对运动和饮食干预的响应
① 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8.6个月的运动和/或饮食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② 运动和/或饮食干预改变了患者菌群结构和功能,这与肝脂含量和短链脂肪酸的变化相关;③ 菌群网络分析表明,干预提高了肠道微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影响肝脂含量的改善,其中运动+饮食干预使基石分类群更加多样和稳定,而运动或饮食的单独干预增加了网络的连接性和稳健性;④ 个体的基线肠道菌群网络可预测干预对肝脂含量的个体化影响。
2022-05-10
国内团队:成人隐匿性免疫性糖尿病的肠道菌群和代谢谱特征
① 纳入30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31例经典1型糖尿病(T1D)、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9例健康人,分析菌群和代谢物;② LADA组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结构和组成与其他组明显不同,其产SCFA菌丰度最低,且菌群结构与自身免疫抗体GAD阳性的T1D患者更相似;③ 7个血清代谢物模块和8个粪便代谢物模块在LADA组和其他组之间存在差异,与自身抗体水平、HbA1c、胰岛功能或炎症因子等相关;④ 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可能参与LADA的发生发展。
2021-10-07
上海交大张晨虹:生酮饮食对糖脂代谢、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① 小鼠摄入两种生酮饮食(KDR含89.5%脂肪,KDH含91.3%脂肪);② KDR导致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血糖稳态受损,KDH促进脂质积累,KDR损伤糖代谢与其较高的反式脂肪酸含量相关;③ KDR与KDH均改变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降低短链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产物,增加脱氧胆酸;④ KDR富集拟杆菌属等与血糖稳态失调指标正相关的细菌,KDH富集毛螺菌科等与脂肪积累指标正相关的细菌;⑤ 临床试验常用的生酮饮食配方也可引起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积累。
2021-03-30
湘雅医院:症状性手骨关节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① 纳入1388名平均年龄为61.3岁的受试者,其中症状性手骨关节炎(SHOA)的患病率为5.2%,对粪便菌群进行测序分析;② 粪便菌群的β-多样性(而非α-多样性)与SHOA显著相关;③ 粪便菌群中更高的嗜胆菌属与脱硫弧菌属相对丰度、更低的罗斯氏菌属相对丰度与SHOA相关;④ 功能分析显示,SHOA患者的粪便菌群中,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发生显著变化。
2021-03-24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新型双歧杆菌益生菌菌株,专利号:2017800027222
作为肠道菌群的益生基础菌种的双歧杆菌,专利号:2015800813423
纤维组合物在制备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食品中的用途,专利号:201610972823X
一种组合包在制备用于减少肠道内菌群耐药基因组的食品、药品等中的应用,专利号:201510786350X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关系的领域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在通过营养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仲英青年学者、上海市教委曙光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营养调控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杂志Science、Cell Metabolism、 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ISME Journal等发表论文。入选2022、2023年科睿唯安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01-2005,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
2005-2007,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
2007-2011,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
2011.6-2013.9,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 ,博士后
2013-010~2016-12: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2017-01~2019-06: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2019-07~至今: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
主要进行人体及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以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节食及功能性食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互作,研究肠道菌群在肥胖等复杂代谢性疾病以及衰老中的作用。
上海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
上海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仲英青年学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