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刘双江 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生物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Meta主编、《微生物学报》执行主编、《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和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和重要研究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微生物人体肠道微生物组。
刘双江/刘斌/张磊:发现并培养类风湿关节炎肠道核心微生物组
山东大学刘双江、张磊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刘斌及团队发表研究,建立了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来源的肠道微生物菌株资源库(RAGMB),揭示了其中的核心微生物物种及其对宿主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
10-22
刘双江+刘畅:克里斯滕森菌的大型菌株资源
山东大学刘双江、刘畅作为共同通讯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从粪便样本中富集和培养克里斯滕森菌的方法,建立了包含87株、代表8属14种的克里斯滕森菌科的集合(ChrisGMB,其中7个物种是首次描述)。
05-17
刘双江/刘宏伟/姜长涛Nature子刊:小克里斯滕森氏菌生成新型胆汁酸,改善代谢
山东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和北京大学姜长涛及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小克里斯滕森氏菌通过生成一类新型次级胆汁酸来改善宿主代谢。
01-18
刘双江+李祥锴+焦作义等:Probacine,“益生菌药物”新概念被提出!
近日,兰州大学李祥锴、兰大二院焦作义、中科院刘双江及团队在MedComm发表最新研究,系统性分析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后生元在健康和疾病领域的研究突破和有效性。首次将益生菌维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机制总结为“加法”和“减法”机制,并基于目前益生菌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药物定义,前瞻性的提出“益生菌药物”(Probacine)这一全新的学术概念,值得关注。
2023-11-15
刘双江+李祥锴+焦作义等:Probacine,“益生菌药物”新概念被提出!
① 益生菌、益生元和后生元通过恢复肠菌平衡可促进健康并减缓疾病进展,已显示出作为替代或补充疗法的潜力;② 因其益处和治疗优势,益生菌相关临床研究自2001年以来增长迅速,主要关注IBS、IBD、腹泻和感染等疾病;③ 基于目前益生菌功能研究,将益生菌维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机制总结为“加法”和“减法”机制;④ 首次提出益生菌药物(Probacine)全新学术概念,以强调益生菌在预防、缓解和治疗疾病的功能,以期促进益生菌应用监管规则改变。
2023-11-04
刘宏伟+刘双江等Nature子刊:口服活性化合物驱动肠道菌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① 口服活性化合物(GMD)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糖脂代谢,减轻动脉硬化损伤;② GMD改变肠道菌群,使共生菌粪副拟杆菌(Pm)丰度上升420倍,并增强肠道支链氨基酸(BCAA)分解代谢;③ 给该模型小鼠口服补充Pm,可促进肠道BCAA分解为支链短链脂肪酸,降低血液BCAA,抑制动脉斑块巨噬细胞mTORC1通路激活,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④ Pm的BCAA分解关键基因porA起介导作用,且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菌群中缺乏Pm和porA;⑤ GMD和Pm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动脉粥样硬化,但对高胆固醇饮食造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效果不佳。
2022-10-17
中科院微生物所:人肠道菌株资源库点亮肠道菌群“暗物质”
① 对来自239名中国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品进行大规模培养,得到10558株分离菌,代表400个菌种、1170个菌株,建立人类肠道微生物生物库(hGMB);② hGMB拓展了已有的肠道细菌资源和基因组库,增加了102个新种、28个新属和3个新科,代表了人肠道中超过80%的常见细菌属和种;③ 测序得到的115个新细菌基因组中,包括UHGG数据库中未被培养的22个菌种和首次发现的24个菌种,并覆盖了50%的功能已知基因和10%的FUNKFams功能未知基因。
2021-05-21
北京协和医院:他汀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
① 纳入36名服用他汀类药物≥4周的的ACS患者、67名4周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ACS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② 他汀类药物可调节ACS患者的肠道菌群趋于更健康的状态,减少Parabacteroides merdae等潜在致病菌的丰度,富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等有益菌;③ 他汀类药物使用与ACS患者更好的结局(复发及心脏原因再住院风险降低)相关;④ 他汀类药物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和异戊烯醇酯代谢相关通路,从而影响ACS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结局。
2021-03-31
刘宏伟、刘双江等:肠道拟杆菌-叶酸-肝脏轴的活化可减轻NAFLD
① 口服一种灵芝杂萜衍生物(GMD)可改善fa/fa大鼠的糖脂代谢,通过减轻内毒素血症、增强脂质氧化、减少脂质新生、抑制肝脏输出极低密度脂蛋白,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② GMD改变肠道菌群,使产丁酸的K. alysoides和4种参与叶酸生物合成的拟杆菌属细菌明显增多,介导了GMD的有益作用;③ 给大鼠口服补充解木聚糖拟杆菌(Bx)活菌,可活化叶酸介导的肠-肝信号通路,减轻NAFLD,该效果依赖于Bx中的叶酸合成基因folp。
2020-08-11
刘双江+刘宏伟: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mGMB)——研究肠道菌群的新资源
① 对小鼠盲肠细菌进行大规模分离、培养和测序,得到126个菌种(244个代表性菌株)及其基因组草图,构成小鼠肠道微生物资源库(mGMB);② 对其中77个新菌种进行了分类学分析和命名;③ mGMB大量扩充了已有的可培养的小鼠肠道细菌资源,大幅提高了对小鼠肠道菌群16S测序数据的物种注释比例;④ mGMB覆盖了88%的小鼠肠道核心菌属,在基因水平上覆盖了52%的小鼠肠道宏基因组非冗余基因集,对KO注释的小鼠肠道菌群功能的覆盖可达93-95%。
2020-01-07
刘宏伟+刘双江:狄氏副拟杆菌改善小鼠肥胖和代谢障碍
① 在遗传和饮食诱导的两种肥胖小鼠模型中,口服狄氏副拟杆菌(PD)可改善代谢,控制体重、减少高血糖和脂肪肝;② PD可转化胆汁酸,增加次级胆汁酸石胆酸(LCA)和熊去氧胆酸(UDCA),还能产生琥珀酸;③ 补充LCA+UDCA可活化肠道FXR-FGF15通路、恢复肠道屏障完整性,从而缓解小鼠高血脂;④ 琥珀酸可结合果糖-1,6-二磷酸酶并增加其活性,从而促进肠道糖异生,补充琥珀酸可减轻小鼠高血糖;⑤ 补充琥珀酸+LCA+UDCA对肥胖小鼠的益处与补充PD相似。
2019-01-02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4
2023
CATherapeutic Prospect of New Probiotic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Microorganisms, 10.3390/microorganisms1106152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会长  
刘双江 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生物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Meta主编、《微生物学报》执行主编、《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和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和重要研究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微生物人体肠道微生物组。
1987年~1991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博士
1984年~1987年: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保护系农业微生物专业,硕士
1980年~1984年:河北大学,生物学微生物生物化学专业,学士
2001年~2019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2019年6月卸任)
1996年~2001年:先后在日本、美国和德国以高级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
1991年~1995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肠道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包括肠道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生理代谢、微生物互作网络、微生物与环境和宿主互作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