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平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郝海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郝海平/郑啸/王广基/袁勇贵Cell子刊:压力大伤肠道,肠菌要背锅
心理压力如何扰乱肠道稳态尚待阐明,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郑啸、王广基团队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袁勇贵团队发表研究,揭示了该现象背后的肠菌介导的脑-肠途径机制。
2024-01-24
郑啸/郝海平等Cell子刊:遗传因素如何通过肠菌影响抑郁症?
中国药科大学郑啸和郝海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学丽和袁勇贵与团队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Gpr35的缺乏会引发小鼠抑郁症状,原因是小鼠菌群组成改变,尤其狄氏副拟杆菌增多。
2024-01-12
郝海平+姚广裕Nature子刊:慢性压力通过菌群促进乳腺癌的机制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姚广裕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研究微生物和代谢信号在慢性压力促进的乳腺癌进展中的潜在参与,揭示肠道菌Blautia及其代谢物乙酸盐丰度的减少可能有助于这一过程,并可能为患有乳腺癌和抑郁症的女性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2023-10-07
郑啸+郝海平+袁勇贵:肠道菌群影响抑郁,不同拟杆菌作用不同
中国药科大学郑啸和郝海平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袁勇贵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研究,表明特定的拟杆菌属物种或能通过肠-脑轴代谢调控,影响小鼠对抑郁的易感性。
2022-02-17
郑啸/郝海平等Cell子刊:遗传因素如何通过肠菌影响抑郁症?
① 小鼠中,心理应激使肠上皮的Gpr35表达减少,肠上皮敲除Gpr35可引发菌群依赖性抑郁样行为,与神经可塑性变化有关;② Gpr35-/-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和色氨酸代谢物改变,单菌定植表明该小鼠中富集的狄氏副拟杆菌(Pd)可诱导抑郁;③ Pd使色氨酸代谢物吲哚-3-甲醛(IAld)减少、吲哚-3-乳酸增多,二者对抑郁相关脑区伏隔核的神经可塑性呈相反调节作用,补充IAld对应激或肠上皮敲除Gpr35的小鼠具有抗抑郁效果;④ 抑郁症患者中Pd增多、IAld减少。
2024-01-09
中国药科大学:支链氨基酸积聚会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① 利用缺血/再灌注(I/R)、伪无菌和粪菌移植小鼠模型,评价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缺血性卒中(IS)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② IS患者和I/R大鼠均有显著的支链氨基酸(BCAA)积聚,这与肠道菌群失调和I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③ 瑞士乳杆菌和短乳杆菌被鉴定为受I/R模型和处理影响最大的物种,其定植表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活性,并可显著地减少BCAA的积累;④ BCAA的积聚通过激活AKT/STAT3/NF-kB信号通路,进而加重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
2022-10-01
郑啸+郝海平+袁勇贵:肠道菌群影响抑郁,不同拟杆菌作用不同
① 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多种拟杆菌富集;② 给抗生素处理的小鼠移植MDD患者菌群,可诱发焦虑和绝望样行为,并损害海马神经发生,伴随脑轴中的色氨酸通路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改变;③ 小鼠对压力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的易感性,受不同拟杆菌属物种的差异调控:单形拟杆菌、脆弱拟杆菌和粪拟杆菌(而不是卵形拟杆菌)可能通过降低大脑5-羟色胺水平,增加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易感性、损害神经发生。
2022-02-07
中国药科大学Cell子刊: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物-靶点组互作的药物研发新思路(综述)
① 肠道菌群的信号代谢物通过多种机制(受体结合、表观遗传调节和转录后修饰、代谢酶底物/辅因子、蛋白质互作等)与宿主靶点发生互作;② 多种方法策略可用于解析菌群代谢物靶点组;③ 菌群代谢物及其靶点组是调控宿主健康的信号中枢,其作用特征包括多代谢物多靶点、模糊靶点、远程调控等;④ 对菌群代谢物-靶点组互作的挖掘和生物模拟,将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如基于化学结构的模仿、组合和模糊药物设计、远程和肠道限制性药物设计等。
2022-01-04
中国药科大学:核受体与肠道菌群的互作,为药物研发带来灵感
① 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免疫细胞有感知细菌因子及其代谢产物的模式识别受体和检测系统,协调黏膜免疫、肠道屏障和远程调控;② 核受体(NRs)是复杂的宿主-微生物信号转导系统的一部分,普遍存在于表皮细胞、免疫细胞及肠神经细胞;③ NRs包括FXR、PPAR等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形成多样的配体-受体互作,协调宿主生理使之适应环境变化,可为药物开发提供新的靶点;④ 更好地理解微生物-靶细胞-NRs-宿主疾病之间的联系,是未来药物开发的关键。
2021-04-14
中国药科大学:压力大,伤肠道,饮食-肠菌互作发挥什么作用?
① 常规饲料(CD)和精制饲料(PD)对小鼠在慢性束缚应激状态下的肠上皮损伤、菌群改变和肠道干细胞(ISC)功能紊乱造成不同影响(CD小鼠轻微、PD小鼠严重);② CD使应激小鼠中的罗伊氏乳杆菌增多,给PD小鼠定植罗伊氏乳杆菌可减轻慢性应激诱导的肠上皮损伤;③ 机制上,CD中富含的棉子糖可维持罗伊氏乳杆菌生长,后者将棉子糖代谢为果糖,果糖通过促进糖酵解为ISC增殖提供能量,从而形成有利于ISC维持的前馈代谢循环。
2021-01-11
芳香族氨基酸传导宿主-微生物互作信号
① 芳香族氨基酸(AAA)可由宿主自身和其肠道菌群代谢,其中菌群AAA代谢物可调节宿主局部和全身的免疫、代谢和神经元反应;② 菌群AAA代谢物与胃肠道、肝脏、肾脏、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有关;③ 使用无菌小鼠、多组学分析、长期观察、靶向检测代谢物作用和化学结构相似性分析,可帮助探索AAA代谢物和疾病的因果关系;④ 使用酶抑制剂或利用基因手段调控菌群代谢活性,以及摄入菌群AAA代谢物补剂,可验证菌群代谢物疗法的效用。
2020-04-10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郝海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代谢调控与靶标发现/确证的研究。提出反向药代动力学研究范式以及基于代谢免疫轴的药物靶标发现理论方法。发现并定义细胞焦亡小体(Apaf-1 pyroptosome)、发现胆汁酸为全新的DAMPs,为感染性休克合并肝脏衰竭的药物研发提供全新靶标;针对器官衰竭、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重大疾病获得具有开发前景的候选新药分子7个。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课题19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三、第四)、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 MetabNat Commun Trends Pharmacol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
主要从事代谢调控与靶标发现/确证的研究。提出反向药代动力学研究范式以及基于代谢免疫轴的药物靶标发现理论方法。发现并定义细胞焦亡小体(Apaf-1 pyroptosome)、发现胆汁酸为全新的DAMPs,为感染性休克合并肝脏衰竭的药物研发提供全新靶标;针对器官衰竭、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重大疾病获得具有开发前景的候选新药分子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