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动物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曾获得第十一届“李汝其”动物遗传学奖和第十四界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得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资助,2012年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现四川省“千人计划”)。2013年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7年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赵江潮+李英:大熊猫独特肠道菌群助力“以竹为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英和阿肯色大学赵江潮与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对大量大熊猫粪便样本进行深度测序,重建了高质量的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并检测了大熊猫营养代谢中高表达基因和肠道菌群对熊猫饮食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非解乳糖链球菌在大熊猫肠道菌群中扮演重要角色,它通过蛋白质而不是碳水化合物代谢来促进大熊猫适应饮食。
2023-08-18
李英+代敏等:母体及环境菌群如何影响大熊猫幼崽肠道菌群发育?
近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英、成都医学院代敏、Wei Guo及团队在Molecular Ec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采集母体多部位及环境菌群,探究大熊猫母婴间菌群传递现象,发现母体阴道、乳汁和粪便微生物群是幼崽肠道菌群的主要来源,土壤是次要来源,而饮食和饮用水对其影响较少。此外,不同阶段幼崽肠道菌群及其代谢途径的动态变化也更有利于及时获取饮食中营养。
2023-02-09
李英团队:移植老寿星的菌群,改善小鼠菌群及衰老指标
四川农业大学的李英团队在 Aging 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
2020-03-19
除了帮熊猫吃竹子,肠道菌群甚至促成新物种!
菌群在与宿主共进化进程中发挥什么作用?除了帮助熊猫消化,它们甚至左右物种的形成?
2019-11-07
赵江潮+李英:猪一生中,肠道菌群如何变化
① 采集18头猪在不同时期共16个时间点的273份直肠拭子,分析猪一生的肠道菌群变化;② 共检测到19个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最多,菌群α多样性呈增加趋势,菌群结构随生长阶段改变,91个细菌特征有阶段特异性;③ 移植生长阶段猪的粪菌,不影响受体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整体组成和阶段特征,但显著提高了其生长性能,与链球菌属和梭菌科的增多相关;④ 鉴定出69个核心菌群成员;⑤ 日粮(尤其是玉米中性洗涤纤维)是塑造猪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2019-07-30
川农大等:长寿老人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年轻人
① 通过研究都江堰地区长寿人群(90岁以上)的肠道菌群,意外发现他们的菌群多样性比年轻人更高;②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又在意大利进行类似调研,也发现长寿人群菌群多样性更高;③ 不过,可能是由于饮食、遗传、地理和环境的差异,中国寿星和意大利寿星的菌群组成明显不同;④ 此外,来自于日本和中国江苏的研究人员也得出了长寿人群比年轻人群菌群多样性更高的结论;⑤ 说明维持高多样性且均衡的肠道菌群对于老龄化过程中的健康可能起积极作用。
2018-08-24
川农大+草原科学研究院:死菌可影响菌群研究
① 收集獭兔肠道不同部位内容物,用叠氮溴化丙锭去除死菌DNA,与未处理样品进行对比分析;② 前肠活菌比例低(胃1.12%、空肠1.2%、回肠2.84%),后肠活菌比例高(盲肠24.66%、结肠19.08%);③ 总菌群和活菌群之间差异显著:后肠中活菌和总菌都以梭菌目、瘤胃球菌科和S24-7为主,而前肠活菌以不动杆菌属和贪铜菌属为主,死菌对前肠的α和β多样性影响很大,活菌的共现网络与总菌明显不同;④ 死菌会干扰活菌群分析,用总菌代替活菌群并不恰当。
2018-04-10
FM:高海拔地区的人与猪,皮肤菌群显特别
① 分析比较藏族人与汉族人,以及西藏猪、荣昌猪、青峪猪的皮肤菌群;② 生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猪与人的皮肤菌群不同,节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肉食杆菌属及纤维素单胞菌科与黄单胞菌科中的2个未分类细菌属在高海拔的猪与人的皮肤菌群中富集;③ 高海拔的皮肤菌群样本中,α多样性显著降低;④ 某些在高海拔的猪与人的皮肤菌群中独特存在的分类群是已知的极端微生物,可适应极端严酷的环境。
2017-10-06
Current Biology:中国长寿和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
① 通过对16S rRNA基因V4-V5区测序,研究168个来自中国四川都江堰和雅安的人的粪便菌群,包括67位极长寿人、54老年人,47年轻人;② 对比之前一项极长寿意大利人的结果,一共有50个属的细菌是长寿信号,其中11个属为中国和意大利老人所共有;③ 明确长寿老人菌群的更高多样性,对应于身体的更健康状态,健康的衰老状态与肠道菌群有关;④ 长寿老人粪菌中,梭菌XIVA、瘤胃菌科、Akkermansia、Christensenellaceae的相对丰度均较高。
2016-09-28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CAHybridization altered the gut microbiota of pigs
FMICB, 10.3389/fmicb.2023.1177947
2022
CAArchaea: An under-estimated kingdom in livestock animals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10.3389/fvets.2022.973508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动物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曾获得第十一届“李汝其”动物遗传学奖和第十四界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得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资助,2012年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现四川省“千人计划”)。2013年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7年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综合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宏基因组学等方法,从动物自身遗传信息及其共生菌群角度研究动物健康及其环境适应性等问题。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大熊猫、家猪、家兔、长寿人群等。近年来,在Nature Genetics,Current B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1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3篇。曾应邀为 《Scientific Report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等SCI期刊审阅稿件。
1994-1998 云南大学 学士
1998-2005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博士
2005年~2011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2009年~2012年: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
2012年4月~2019年10月: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员
综合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宏基因组学等方法,从动物自身遗传信息及其共生菌群角度研究动物健康及其环境适应性等问题。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大熊猫、家猪、家兔、长寿人群等。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分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遗传学会理事
2006年入选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项目
2009年获第十一届“李汝其”动物遗传学奖;
2012年四川农业大学“拔尖人才”引进人才;
2012年入选四川省 “千人计划”;
2013年入选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17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2017获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