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刘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光谷3551人才计划入选者。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在PNAS , NAR, Cell Reports, Theranostics, ITJC,ACS Synth. Biol., Mol Microbiol.PLOS Pathogen, eLife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承担了“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多项。 Frontiers杂志编委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智/陈卫华/张瑞林/孙鹥:多靶点益生菌群或可治疗肥胖
华中科技大学刘智、陈卫华和昆明医科大学张瑞林以及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孙鹥合作,通过筛选多菌株组合,成功开发出能有效对抗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的共生益生菌群。
2024-11-07
陈卫华/刘智/何一凡:面部微生态与皮肤老化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陈卫华和刘智、北京工商大学何一凡及团队发表研究,通过整合分析面部微生物组与皮肤生理光学特性,揭示了与皮肤类型相关的衰老效应。
2024-09-05
赵兴明+陈卫华+刘智:组合短、长读长测序可高效恢复肠道病毒基因组
复旦大学赵兴明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陈卫华和刘智团队,通过富集病毒样颗粒(VLP)和短读、长读测序相结合,成功组装出中国肠道噬菌体目录(CHGV),其中约35%的vOTUs为完整基因组,揭示了肠道噬菌体的巨大多样性和功能能力。
2024-01-24
张必翔/杨祥良/刘智/陈孝平/陈卫华Cell子刊:调肠菌可改善肝癌手术预后
Cell Host and Microbe最新发表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张必翔、杨祥良、刘智、陈孝平、陈卫华与团队的重要研究,结合队列分析、小鼠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手段,发现长双歧杆菌对促进肝癌术后肝功能恢复、提高生存率具有积极作用,并探索了背后的肠-肝轴机制。这项研究为肝癌术后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强调了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作用。
2023-12-13
张必翔/杨祥良/刘智/陈孝平/陈卫华Cell子刊:调肠菌可改善肝癌手术预后
① 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术后肝功能恢复延迟(DR)与长期生存率降低相关,伴随粪便长双歧杆菌(Bl)减少;② 给小鼠移植患者菌群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口服Bl可改善小鼠肝功能恢复;③ 针对HCC患者的非盲随机空白对照试验表明,口服含Bl的复合益生菌可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1年生存率;④ Bl可能通过改变菌群代谢(如增加5-羟色胺、次级胆汁酸、短链脂肪酸)来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并促进肝细胞增殖。
2023-12-12
陈卫华+刘智+赵兴明:人体菌群及其与健康和疾病关联的精选数据库 mBodyMap
① mBodyMap收集63148个来自136个项目的22个人体部位样本(与健康和56种疾病有关),含6247个物种和1645个属;② 数据库构建是为促进人类宏基因组数据可重用性和可获得性,有助于用户更好了解多部位菌群失调与疾病间的关系;③ 根据人类疾病和身体部位对样本分层,利于用户快速找到对疾病中感兴趣的菌群,实现跨数据集比较和可视化;④ 未来还会添加人体多部位新数据(宏基因组和病毒组),允许用户实现跨样本比较、差异分析和数学建模。
2021-10-28
NAR:细菌-噬菌体互作数据库
① 建立MVP(细菌vs. 噬菌体)数据库,旨在提供全面的噬菌体-细菌互作信息;② 首先从不同来源收集了50782条病毒序列,基于序列相似性将其分类为33097个独特的病毒集群;③ 在18608个病毒集群及9245个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细菌)中,鉴定出26572个互作;④ 基于从已公开的数据集、基因组及宏基因组数据中收集的30321个证据条目建立上述互作关联;⑤ 基于噬菌体的宿主,将噬菌体归类至“种”、“属”、“科”特异性集群。
2017-11-21
SR:小心!有些“益生菌”可能毁了肠道和免疫力!
①罗非鱼在实验中被用于模拟人体中免疫缺陷的情况。 ②罗非鱼在接受了14天含有益生菌的饮食后,接下来3天停止使用益生菌,之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 ③上述处理后罗非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易感性增加。 ④停止使用益生菌后的罗非鱼的肠道菌群及肠道代谢产物发生紊乱,与抗生素造成的紊乱相似。
2016-03-17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刘智,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光谷3551人才计划入选者。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在PNAS , NAR, Cell Reports, Theranostics, ITJC,ACS Synth. Biol., Mol Microbiol.PLOS Pathogen, eLife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承担了“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多项。 Frontiers杂志编委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7年~2002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博士
1993年~1997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学士
2016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14年~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5年~2014年: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微生物学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助理
2003年~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博士后
微生物培养组学:通过多学科组学交叉技术,建立肠道微生物菌株库和对应噬菌体库;
肠道微生物应答宿主信号,参与宿主免疫、代谢调节的分子机理;
微纳肠道微生物机器人研制: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和纳米医药技术强化肠道微生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