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化学信号
文章数:2篇
大熊猫
中科院动物所:共生菌介导大熊猫的“气味”物质合成
化学通讯是野生动物重要的通讯方式之一。作为独居性物种,大熊猫主要依赖于肛周腺分泌物(AGS)和尿液进行化学标记来传播信号,而AGS标记是最为独特的一种。野外研究表明,这种标记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也受环境条件影响。标记物中的小分子化学信号物质传递着重要的个体信息,起着促进繁殖、建立领地和稳定社群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这些重要化学信号物质的合成过程尚不清楚。在The ISME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聂永刚研究团队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GC-MS)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AGS和粪便中的气味物质和共生菌群组成,发现气味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共生菌群组成差异导致的。该研究为理解大熊猫化学通讯这一重要行为特征提供了新见解,也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圈养种群繁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熊猫
化学信号
动物共生菌群
宏基因组
脂质代谢
乙烯信号
Microbiome:中科院南土所揭示间作重塑根际微生物组并促进生长的机制
植物邻近检测识别和化感应答的响应策略是物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过程。 尽管越来越多地了解植物邻近识别和涉及植物释放挥发物的响应,但人们对于在土壤中的信号化学物质如何在植物-植物相互作用中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近日,Microbiome 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题为“Root ethylene mediates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when chemically detecting cyanide produced by neighbouring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文章研究了种间植物(花生与木薯)地下部化学信号识别途径,揭示了花生信号调控根际微生物的竞争性防御生存策略。
乙烯信号
邻近检测
化学信号
种间互作
氰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