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代谢研究室主任,“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琰+蒋建东:小檗碱调节肠道菌群防治血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蒋建东和王琰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揭示了小檗碱(黄连素)作为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剂,有效抑制小鼠血栓形成。
2024-04-04
当肠道菌群遇见药物
肠道菌群,可以作为药物代谢和体内奏效的一个重要器官。
2023-06-01
王琰+蒋建东等:小檗碱或可通过肠肾轴改善慢性肾病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王琰、北京协和医学院蒋建东及团队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构建慢性肾病大鼠模型,发现小檗碱通过改变肠菌组成,降低对甲酚产生菌丰度并抑制肠菌的酪氨酸-对甲酚途径,增加丁酸产生菌丰度和粪便中丁酸含量,降低肠道来源的尿毒素,进而显著改善慢性肾病。总之,该研究表明小檗碱可能是一种通过介导肠-肾轴改善慢性肾脏病具有显著潜力的治疗药物。
2023-05-11
王琰等:化疗药物羟基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所王琰、蒋建东、林媛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Tong Qian团队近日在Theranostics发表研究文章,进一步揭示了羟基脲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并降低肠上皮细胞NPC1L1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从而确认了羟基脲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临床药物。
2022-12-10
王琰+蒋建东等:小檗碱或可通过肠肾轴改善慢性肾病
① 腺嘌呤饲养建立CKD大鼠模型,相比空白组,小檗碱(BBR)、丁酸钠与益生菌组大鼠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② 切片显示BBR与丁酸钠组肾小球形态得以保持,益生菌组存在轻微损伤;③ 体内培养中,BBR、丁酸钠和益生菌组均显著降低肠菌对酪氨酸和色氨酸利用,体外培养中,BBR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对甲酚和4-羟基苯乙酸产生;④ 相比空白组,BBR组丁酸产生菌丰度和粪便丁酸含量显著上升,酪氨酸对甲酚途径关键酶TyrB基因丰度显著降低。
2022-12-20
王琰等:化疗药物羟基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
① 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口服羟基脲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② 羟基脲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乳杆菌属、螺杆菌属和乳杆菌科丰度降低,毛螺菌科增加,且与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菌群变化具有显著差异;③ 羟基脲治疗后,小鼠粪便中硬脂酸、棕榈酸和胆固醇显著富集,且肠道中负责吸收胆固醇的NPC1L1蛋白显著减少;④ 羟基脲在治疗期间具有药物安全性。
2022-11-14
国内团队:小檗碱如何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新的菌群机制被揭示
① 在动脉粥样硬化(AS)仓鼠模型中,口服小檗碱(BBR)以肠道菌群依赖的方式降低血浆和粪便的三甲胺(TMA)和氧化三甲胺(TMAO)含量,改善血脂,缓解动脉病变;② BBR的菌群代谢物二氢小檗碱(dhBBR)可抑制菌群中CutC和FMO的酶活,从而减少胆碱→TMA→TMAO转化;③ 其作用机制类似维生素:dhBBR(BBR还原态)向CutC和FMO辅酶FAD传递氢,而后自身氧化变回BBR;④ 21例AS患者经BBR治疗4个月后,血浆和粪便的TMA和TMAO降低,动脉斑块评分改善。
2022-07-07
国内团队:小檗碱或可调节肠脑轴以治疗帕金森病
① 帕金森病(PD)小鼠移植粪肠球菌或屎肠球菌,可增加大脑多巴胺水平并改善PD症状,小檗碱(BBR)联合细菌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细菌治疗;② 口服肠球菌属可提升小鼠大脑纹状体中的多巴胺水平,而BBR可进一步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③ BBR是肠球菌属的酪氨酸羟化酶的激动剂,以促进肠道中的左旋多巴产生;④ 28例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口服BBR可通过肠道细菌增加血液/粪便中的左旋多巴水平。
2021-02-2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王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代谢研究室主任,“创新药物非临床药物代谢及PK-PD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以及肠道菌药物药理学等研究,突出贡献是应用多组学技术创新建立了天然药物(难吸收)与肠道菌相互作用的关键技术并用于实践,阐明了多个天然药物(小檗碱、巴戟天寡糖等)在肠道菌作用下的化学基础及生物学原理。先后牵头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等多个项目。迄今,以通讯作者发表SCI影响因子IF >10 或Q1区论文 15 篇(最高影响因子 39.3),其中,近5年发表影响因子IF >10 或Q1区论文 13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论文(C100 论文)6 篇,高被引(前1%)论文2篇。授权专利 6 项,参与新药6项。指导研究生6人次获国家奖学金,主编国内第一部肠道菌药学专著《肠道菌与药物代谢》。 
同时,兼任第12、13届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第8、9届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第2届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药学学报》及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APSB)、《中国药学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草药》等期刊编委。
主要从事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及肠道菌药物药理学研究,聚焦在天然药物与肠道菌相互作用及分子机制领域,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肠道菌与天然药物相互作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运用;
2)基于肠道菌的天然药物及天然活性成分代谢转化及药代动力学;
3)肠道菌与临床慢病机制研究及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