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泓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无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以遗传工程与无菌动物技术为核心,以解析机体自身基因组功能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学术目标,形成了模型动物制备与应用创新研究体系。建立国内最具影响力无菌动物平台,形成了无菌与有菌动物比较、菌群(菌株)移植、遗传工程动物无菌化、无菌动物发育的四种基本研究模式,为抑郁、精神分裂症、结肠癌、乳腺炎、肠道肥大细胞溶菌酶释放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重要生理病理表型与肠道菌群因果关系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支撑了国内医学、食品、畜牧等领域微生物组动物实验研究。
于君+魏泓+王勇:可溶性纤维的“阴暗面”——过量或促肠道肿瘤
① 2种结直肠癌(CRC)小鼠模型中,混合高纤维饮食可促肿瘤发生,抗生素和粪菌移植实验表明肠道菌菌群参与其中;② 可溶性纤维(菊粉和瓜尔豆胶)是该饮食中的促CRC成分,而不是不溶性纤维(纤维素);③ 过量可溶性纤维诱发肠道菌群失调,单形拟杆菌富集、假长双歧杆菌耗竭,伴随粪便丁酸和血清胆汁酸增加、肌苷减少,部分介导了促CRC作用;④ 菊粉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移植高菊粉饮食小鼠粪便会增加无菌小鼠结肠细胞增殖和致癌基因表达。
2023-10-17
陶诗煜+魏泓+刘向东:黏膜粘液乳杆菌的胞外囊泡调节巨噬细胞表型并维持肠道稳态
① 健康和腹泻仔猪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共31个菌种在两组之间显著变化,如Limosilactobacillus mucosae(黏膜粘液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② 通过粪菌移植,腹泻仔猪菌群导致无菌小鼠生长迟缓、肠道炎症损伤、肠道菌群及代谢紊乱;③ 喂养黏膜粘液乳杆菌而非罗伊氏乳杆菌可改善小鼠腹泻症状;④ 黏膜粘液乳杆菌的外膜囊泡依赖于巨噬细胞,调节巨噬细胞表型从而减轻ETEC K88引起的腹泻症状。
2023-06-06
周宏伟+李壮+魏泓等:高脂饮食通过肠菌衍生的活性氧损害肠屏障
① 通过比较高脂和普通饮食饲养小鼠,发现HFD会即刻改变肠菌组成,损伤其肠屏障完整性,且肠腔中紊乱菌群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② 相比定植正常菌群小鼠,定植高脂紊乱菌群小鼠具有更高的肠道氧化应激水平,且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降低;③ 将可产生不同超氧阴离子水平的肠球菌定植于GF小鼠,会损伤肠屏障完整性,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肠上皮细胞凋亡,进而加重脂肪肝;④ 给予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明显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小鼠脂肪肝表型。
2023-05-11
魏泓等:全肠菌群移植比粪菌移植更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
① 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前用全肠菌群移植(WIMT)或粪菌移植(FMT)干预GF级BALB/c小鼠;② 两组均可通过预防体重减轻、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和组织学评分减轻结肠炎症状;③ 两组髓过氧化物酶和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均显著下调,WIMT组IL-1β水平显著低于FMT组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FMT组;④ 两组均可通过提供益生菌、保护肠粘膜屏障和调节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显著降低小鼠结肠炎易感性;⑤ WIMT组中SCFAs和双歧杆菌代谢途径富集使得WIMT比FMT更有效。
2023-05-09
唐波+杨仕明+魏泓Nature子刊:戒酒药物双硫仑可通过肠肝轴改善NASH
① 使用小鼠模型,双硫仑(DSF)以肠道菌群依赖的方式改善NASH;② DSF调节肠道菌群并直接抑制梭状芽胞杆菌的生长,梭状芽胞杆菌的给药消除了DSF对NASH的改善作用;③ 机制上,DSF降低梭状芽胞杆菌介导的7α-脱羟基活性以抑制继发胆酸生物合成,进而激活肝法尼类X受体信号以改善NASH;④ 通过自我对照临床试验,DSF改善健康人群的血脂代谢并降低梭菌介导的7α-脱羟基反应;⑤ 将从DSF处理的人类获得的粪便微生物群转移到无菌小鼠中可以改善NASH。
2022-11-11
陶诗煜+魏泓: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病毒群有何特征?
① 采用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测序结合生信技术,揭示早期断奶仔猪肠道DNA和RNA病毒群生物多样性、结构和组成;② 腹泻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病毒α多样性高于健康仔猪,而两组间β多样性无显著差异;③ 两组仔猪中共鉴定出58种差异DNA病毒和16种差异RNA病毒;④ 早期断奶健康和腹泻仔猪肠道病毒整体结构相似,但腹泻仔猪肠道中存在更多病毒种类和生态多样性;⑤ 某些特定的差异病毒可能是区分早期断奶腹泻和健康仔猪的关键生物标志物。
2022-08-01
赵方庆+魏泓GUT:抑食欲,调菌群!口服肽D3有效助减肥
① 设计并优化一种口服的九肽D3,能有效改善高脂饮食(HFD)引起的小鼠肥胖,且其作用在有菌小鼠中比无菌小鼠中更好(12%vs9%);② D3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并上调回肠中的厌食激素尿鸟苷素(UGN)表达,UGN作用于下丘脑受体GUCY2C,从而抑制食欲改善能量平衡;③ D3改变HFD小鼠的肠道菌群,经IFNγ-Irgm1轴使AKK菌丰度升高100倍,补充AKK菌可下调脂质合成和吸收相关基因并增厚黏液层,部分介导了D3的抗肥胖作用;④ 在大鼠和猕猴模型中验证了D3的功效。
2022-07-08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2
2021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无菌动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以遗传工程与无菌动物技术为核心,以解析机体自身基因组功能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学术目标,形成了模型动物制备与应用创新研究体系。建立国内最具影响力无菌动物平台,形成了无菌与有菌动物比较、菌群(菌株)移植、遗传工程动物无菌化、无菌动物发育的四种基本研究模式,为抑郁、精神分裂症、结肠癌、乳腺炎、肠道肥大细胞溶菌酶释放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重要生理病理表型与肠道菌群因果关系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支撑了国内医学、食品、畜牧等领域微生物组动物实验研究。
1979.9-1983.7 西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学士
1985.9-1988.7 东北农业大学兽医病理学专业,硕士
1992.9-1996.7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病理学专业,博士
1988.7-1993.6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
1993.7-1998.6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
1998.7-今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无菌动物技术创新及其模型建立;遗传工程猪技术创新及其模型建立;
机体基因组与微生物组互作及其对人类重要疾病发生发展影响;机体基因组与微生物组互作及其对畜牧动物重要生产性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