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
苏州大学杰出教授、苏州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院创始院长(2013)
苏州大学杰出教授,化工与环境工程院创始院长(2013)。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化工系兼职教授,蒙纳士(Monash)大学化工系客座教授与奥克兰(Auckland)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荣誉教授。198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1年获得Canterbury大学化学过程工程博士。2014年获得New South Wales大学应用数学硕士。
陈晓东团队:利用体外肠道模型追踪食物最终宿命 (综述)
① 膳食成分在体内,尤其是肠道系统,的消化代谢是生命/健康质量的重要内容;② 一个有效的体外肠道模拟系统需要考虑各个单元操作及传递现象、化学及生化反应、材料处理及反应器设计,以及上消化道的消化与吸收等;③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建立高效体外肠道模型:一套能够呈现体内研究相关结果的复杂仿生化系统和能够足以了解特定成分消化代谢命运的简单系统;④ 未来体外肠道模型需要考虑肠道菌群、禁食-代谢-宿主互作以及工程化进程角度等。
2021-10-12
苏州大学杰出教授
苏州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院创始院长(2013)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
苏州大学杰出教授,化工与环境工程院创始院长(2013)。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化工系兼职教授,蒙纳士(Monash)大学化工系客座教授与奥克兰(Auckland)大学化工与材料工程系荣誉教授。198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91年获得Canterbury大学化学过程工程博士。2014年获得New South Wales大学应用数学硕士。
2000年当选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澳大利亚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是英国皇家化学工程学院资深会士,英国注册化学工程师,美国化工学会高级会员。博士毕业后曾在新西兰恒天然(Fonterra)公司工作(1991-1993)。自1994年后长期开展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功有效的简化、解决了多个复杂大规模颗粒生产的工业问题。自2003年起,开拓了生理现象工程化的领域,为工程科学和食品营养医疗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桥梁。通过多年的发明与研发,设计与制作,创造与生产,做出了一系列体外人体/动物仿生消化道模型并商业化。为功能食品、益生菌和口服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最先进的工具。在干燥领域,提出了最为广泛场景下应用的反应工程模型 (The REA Model)。在20多年里,成功的描述了从微米级颗粒到大尺度分米级各种物体,各种条件(包括动态变化条件)下各种物质的干燥。用了近10年的时间,发明完善了单液滴到单粒径喷雾干燥实验技术,革命性的提高了喷雾干燥造粒相关的科研、产品开发与设备放大的水平。在30年前发明了测量反应放热颗粒的反应率方程参数的陈氏Crossing Point方法。在2021年,首次提出了“全餐血糖转化”的概念,为设计健康的食品、为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的“智能”方案。获得过多种荣誉,比如:2023年Taylor and Francis Drying Technology Journal原创性贡献奖;2018年新竹清华大学《未来力量》讲座教授;2017年法国西北农业大学(Agrocampus Quest)荣誉博士(是其167年校史上第一位荣誉博士)(Docteur Honoris Causa); 2017年获得苏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奖;也获得了印度化工协会的Chemcon G P Kane杰出报告人奖(每年一位获奖人);国际干燥技术研究最高奖Arun Mujumdar奖章;2016年美国化工协会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方主席 (AIChE-ICOSSE 2016, Suzhou); 2015年加拿大召开的第12届国际食品工程大会获得国际食品工程协会IAEF终生成就奖(食品工程领域最高荣誉)。2014年IDS创始人奖:对干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2012年国际IDS干燥技术大会主席 (Xiamen),等。至2023年,已发表>730篇SCI学术论文、>230余篇会议论文,6本著作,23个书籍章节和完成了50多个工业咨询项目综合报告, 获得了>25个专利。在欧,亚,大洋洲国际会议发表了>100个大会、主题/邀请报告。是Elsevier化工技术高被引作者。曾任奥克兰大学终身化工教授兼食品与生物产品工程实验室主任(2001-2005)、蒙纳士大学化工与生物技术正教授兼工程院副院长(2006-2009);厦门大学化工与生物化工系主任(2010-2012)。
主要研究方向为仿生化工、柔性设备(检测与反应器)、食品与生物工程、功能颗粒技术, 换热器的结垢与清洗、自燃现象及相关应用数学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