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林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副院长、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院长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带头人,纽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访问医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厦门市消化疾病中心常务副主任、厦门市肠道微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任建林+许鸿志:胶囊化粪菌移植可诱导UC患者缓解
① 22位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接受胶囊化粪菌移植(FMT),胶囊化FMT分别在57.1%和76.2%的UC患者中诱导临床缓解和临床反应;② 病情缓解的患者中,FMT后肠道细菌丰富度增加,且出现Alistipes sp.和Odoribacter splanchnicus的富集,以及吲哚乳酸水平的升高;③ 没有缓解的患者表现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的富集,并增加了12,13-DiHOME和脂多糖的生物合成水平;④ 进一步确定特定细菌和代谢产物与患者病情缓解之间的关系。
2023-04-24
国内团队:小檗碱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
① 纳入891名18-75岁结直肠腺瘤患者,具有1-6处结直肠腺瘤组织学病变,并在研究前6个月内接受完整的息肉切除手术;② 其中429名参与者服用小檗碱(0.3克,每日2次),其余462名参与者服用安慰剂作对照,研究随访持续2年;③ 随访期间小檗碱组中155名参与者(36%)复发腺瘤,安慰剂组中216名参与者(47%)复发腺瘤,未校正复发相对风险比为0.77;④ 随访期间未发现结直肠癌,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便秘,小檗碱组中出现6例,安慰剂组中出现1例。
2020-01-08
马永慧等:菌群研究和应用中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
① 人体微生物组研究不断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和措施,科研和医疗从业人员以及监管机构应重视随之而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影响问题;② 菌群研究和临床应用需谨慎对待风险与安全问题,尽量优化收益风险比,注意隐私保护,调整知情同意方面的措施;③ 菌群生物银行是宝贵的健康资源,全球已成立数个粪便银行,由此也产生了样本所有权等问题;④ 菌群研究不可避免会带来商业机遇,应谨防炒作,在市场、科研和公共健康间寻找平衡。
2018-04-19
马永慧等:微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
① 建立微生物样本库用于健康疾病相关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② 不同于传统人体生物样本库,人体微生物样本及其基因信息可能带来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③ 这些问题包括:人体微生物样本的属性、不同的理解对风险受益评估的影响、样本提供者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对样本提供者进行结果反馈;④ 应该在微生物研究项目的开始阶段即关注这些问题;⑤ 应修改现有的管理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微生物样本库的特殊性。
2017-12-07
厦大中山医院团队:粪菌移植可用于乙肝治疗?
① 肠道菌群在年龄相关的乙肝病毒清除中起关键作用;② 同时患有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患者有着与健康人不同的肠道菌群;③ 本文报道了一项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进行的粪菌移植非盲对照试验;④ 选取18名接受了超过3年基于ETV或TDF的抗病毒疗法的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5名接受粪菌移植,13名作为对照组;⑤ 在接受粪菌移植的患者体内,HBeAg titer显著下降,3名患者在接受1到2次粪菌移植后HBeAg被清除;⑥ 对照组患者体内HBeAg均未被清除。
2016-12-27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副院长
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院长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带头人,纽约大学、哈佛大学麻省总院访问医师。现任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厦门市消化疾病中心常务副主任、厦门市肠道微生态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7年,获得西安医科大学内科学消化病专业硕士学位
2004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消化病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任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
2003年,成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访问研修: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纽约大学;同年晋升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2005年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2006年担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以及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导师
2008年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成为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临床方向:消化疑难病诊治、微生态临床诊治、消化内镜临床应用。
科研方向:肠道微生态诊疗关键技术与临床实践,消化系肿瘤早诊早治,微生态与智能内镜产学研转化应用。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兼消化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学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微生态学组组长、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慢病委员会常委、国家卫计委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委员、国家教育部高校临床实践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重大消化慢病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微生态学组组长、福建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厦门市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卫生系统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牵头创建了海峡两岸消化论坛暨世界华人消化高峰论坛、世界华人消化青年论坛、海西整合消化病论坛、海峡两岸暨世界华人微生态与智能内镜高峰论坛。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常务编委,主编专著10部、SCI收录论文50余篇、承担973、863分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支撑课题2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各类专利5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84名,是《Journal Digestive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Chinese)》、《GUT(Chinese)》《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等杂志编委,是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咨询专家,海峡两岸消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澳门胃肠肝病学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