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Fuwen Wei
文章数:6篇
魏辅文院士团队:野生大熊猫和小熊猫的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综述)
大/小熊猫都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它们以竹子为食,在中国有部分同域分布。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和进化的了解,对于其保护至关重要且有用。近日,江西农业大学魏辅文院士团队在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上发表综述,描述了野生大熊猫和两种小熊猫(中国小熊猫和喜马拉雅小熊猫)的进化历史、濒危过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探讨了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如何深入了解大熊猫对特殊竹子饮食的趋同适应,并讨论如何将这些发现应用于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和小熊猫的有效保护管理,以促进这些物种的长期生存。
微生物基因组目录
魏辅文+赵方庆等:构建大熊猫高质量肠道微生物组目录
肠道菌群在宿主适应和进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野生哺乳动物自然种群中研究不足。从宏基因组学的角度可进一步探究宿主的适应性进化和加强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工作。近日,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基于439份大熊猫粪便样本长、短读长测序数据,构建大熊猫高质量肠道微生物组目录(PandaGut),共识别出820个MAGs和237万个独特基因,并构建划分出三种代表性肠型,值得关注。
微生物基因组目录
大熊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脊椎动物
魏辅文院士团队: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和抗生素抗性研究
多种因素影响脊椎动物宿主的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先前的大多数研究只调查了特定的因素和某些宿主物种或分类群,然而,在更广泛的进化背景下,仍然缺乏关于单个因素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的全面评估。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的来自魏辅文团队的研究,对从七大类452个宿主物种中收集的2202个肠道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以研究具有不同饮食、受威胁状态、圈养、栖息地环境因素对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结果显示,圈养减少了宿主系统发育、饮食和受威胁状态对脊椎动物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圈养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存在潜在横向转移,从而共同威胁着公共卫生和脊椎动物保护。本研究提或有助于指导合理操纵微生物多样性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来保护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抗生素抗性
肠道微生物组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魏辅文+魏泓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如何影响大熊猫长胖
肠道菌群的特征伴随宿主饮食的变化而改变。然而,这些波动的潜在影响仍不清楚。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和第三军医大学魏泓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Reports发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可以影响宿主脂质代谢和体重增长,使大熊猫在吃竹笋的季节快速长胖,并揭示了相关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为研究野生动物的肠道菌群-宿主互作,带来新启示。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大熊猫
肠道菌群
昼夜节律
丁酸
饮食-菌群互作
魏辅文院士团队:竹子中富含的膳食类黄酮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积极影响
蔬菜水果和大豆等植物性食物中都富含膳食类黄酮,大量研究显示膳食类黄酮对健康有益,然而,人们对类黄酮在身体中的整体代谢,以及类黄酮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所知不多。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院士团队近期在Microbiome发表研究,以大熊猫以及其富含类黄酮的食物——竹子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膳食类黄酮在大熊猫体内的代谢情况,及其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提示可将类黄酮作为益生元用于动物保护。
饮食-菌群互作
大熊猫
膳食类黄酮
肠道菌群
大熊猫
中科院动物所:共生菌介导大熊猫的“气味”物质合成
化学通讯是野生动物重要的通讯方式之一。作为独居性物种,大熊猫主要依赖于肛周腺分泌物(AGS)和尿液进行化学标记来传播信号,而AGS标记是最为独特的一种。野外研究表明,这种标记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也受环境条件影响。标记物中的小分子化学信号物质传递着重要的个体信息,起着促进繁殖、建立领地和稳定社群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这些重要化学信号物质的合成过程尚不清楚。在The ISME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聂永刚研究团队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GC-MS)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AGS和粪便中的气味物质和共生菌群组成,发现气味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共生菌群组成差异导致的。该研究为理解大熊猫化学通讯这一重要行为特征提供了新见解,也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圈养种群繁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熊猫
化学信号
动物共生菌群
宏基因组
脂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