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昼夜节律
文章数:63篇
昼夜节律
Nature子刊:早晚餐吃得晚,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食物摄入在调节昼夜节律中起关键作用,参与心血管系统、血糖稳态的调节。目前,尚不清楚进餐时间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间的关系。近日,法国巴黎北索邦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超10万人的数据,发现早餐、晚餐吃得晚,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这种关联在女士中更明显。此外,夜间禁食时间每增加一小时,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7%,值得关注。
昼夜节律
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时间营养学
肺癌
重庆医科大学:6小时限时进食或可抑制肺癌进展
重庆医科大学的石丹、Ruan Xiongzhong和练雪梅合作在BMC Medicine发表文章,6小时限时喂养(TRF,不限制热量)抑制肺癌进展,并重塑昼夜节律代谢,这部分是由TIM的节律性下调和随后的自噬上调介导的。
肺癌
限时进食
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紊乱或促脂肪肝相关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酒精无关的肝疾病,通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慢性昼夜节律紊乱会增加NAFLD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风险,但其潜在机制和与人类肝细胞癌的直接相关性尚未确定。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医学系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等分析探究人源化HCC的临床相关性,发现慢性昼夜节律紊乱是人类肝细胞的独立致癌因素,值得关注。
昼夜节律
肝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标志物
睡眠
安徽医科大学团队:卧室越黑睡的越好?
卧室的光线可能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但是其光线是越暗越好还是有点微光更好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孙莹教授团队通过横断面调查和细致的监测分析,发现晚上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允许适度的晨光照射可能是改善年轻人睡眠质量的重要措施。这为进一步指导青少年集体宿舍的装修和布置提供新的参考,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睡眠
青少年
昼夜节律
光线
昼夜节律
肝脏昼夜节律和肠道菌群共同调控糖脂稳态
昼夜节律控制葡萄糖稳态,昼夜节律紊乱会引起以葡萄糖失调为主的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影响宿主昼夜节律和代谢过程,但潜在的机制仍然未知。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文章,探究了小鼠肝脏昼夜节律、肠道菌群和糖脂稳态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昼夜模式与肝脏昼夜节律之间存在双向合作关系,有助于调控全身新陈代谢和燃料利用的葡萄糖和脂质稳态。
昼夜节律
糖脂代谢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昼夜节律
Cell子刊:季节性光照通过调节进食时间影响能量代谢
通常对能量代谢和昼夜节律之间的科学研究使用对应于赤道光照时间的12小时明暗周期,然而,除赤道附近外,地球其余纬度地区光照时间会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影响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还与进食、睡眠和活动的周期有关。目前,季节性光周期对小鼠和人类等经典非季节性哺乳动物的能量代谢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近期发表于Cell Metabolism上的文章,研究了不同光周期下雄性小鼠的能量代谢和外周时钟基因节律的变化,发现光周期调节小鼠的能量代谢并相移外周生物钟,且与褪黑素分泌无关。
昼夜节律
进食时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
Cell子刊:限时进食改善小鼠阿尔茨海默病
昼夜节律紊乱影响几乎所有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近期发表于Cell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定时喂养对AD的多效性,可有效改善神经变性和昼夜节律失调。由于限时进食(TRF)可以实质性地改变疾病轨迹,因此这种干预具有直接的转化潜力。注:TRF喂养方案将食物获取限制在小鼠活动期的6小时内。
阿尔茨海默病
限时进食
饮食干预
昼夜节律
纳米塑料
肠-脑轴介导纳米塑料诱导的神经毒性
全球塑料产量不断增加,导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越来越多。纳米塑料可穿透血脑屏障引起神经毒性,但目前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和有效的保护策略。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艾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的研究,确定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的神经毒性,发现肠-脑轴介导的海马体昼夜节律变化参与了PS-NPs的神经毒性,补充褪黑素或益生菌可以预防PS-NPs引起的神经毒性。这一成果为今后制定纳米塑料毒性防治的相关标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纳米塑料
神经毒性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昼夜节律
限时进食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仅在静息期进食可增强小鼠运动耐力
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不同限时进食方案的减重降脂效果不同,可能与不同器官位于外周生物钟系统的不同层级有关。近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旻典、张志辉、北京协和医院黄超兰及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静息期限时饮食(DRF)可在没有事先锻炼的情况下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并提供了由进餐时间调节的肌肉昼夜节律生物学的多组学图谱。此外,还发现肌细胞中的Periilipin-5是调节跑步耐力的重要因子,Periilipin-5的特异性敲除可完全模仿DRF在增强耐力、增强氧化生物能和向循环能量底物输出的节律性,值得关注。
限时进食
运动耐力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昼夜节律
进餐时间
超10万人队列研究:提前早餐和晚餐时间或能预防2型糖尿病
食物摄入在调节昼夜节律中起着关键作用,昼夜节律调节葡萄糖和脂质稳态。尽管进餐时间在调节昼夜节律和葡萄糖和脂质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哪些是预防2型糖尿病(T2D)的最佳进食和禁食时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文章分析了参与NutriNet-Santé研究的103 312人数据,评估了进餐时间、进食次数和夜间禁食时间与T2D发病率的联系。结果表明,较晚的首餐与较高的T2D发病率相关。
进餐时间
昼夜节律
2型糖尿病
队列研究
医学研究
限时进食
浙大团队:限时进食通过菌群节律介导NASH缓解
这是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一份工作,由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和徐凯进团队完成。他们发现限时喂养可以缓解肥胖和NASH小鼠模型的疾病表型,同时恢复菌群节律性,这种周期性与肠内代谢物水平也相关。通过结合FMT、代谢组、转录组和微生物组,他们发现限时喂养进食阶段的肠道菌群通过色氨酸代谢调节宿主肠内和血清的吲哚类物质水平以及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进而缓解NASH。
限时进食
肠道菌群
昼夜节律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色氨酸代谢
昼夜节律
Nature Reviews:肝脏的昼夜节律调控 (综述)
肝脏的多种功能受肝脏昼夜节律以及包括胃肠道和菌群、免疫细胞在内的其他器官和细胞的系统节律控制。这种昼夜节律系统的紊乱是肝脏相关疾病的原因之一。本文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从昼夜节律角度分析了多种肝脏病理的分子、细胞和生物体层面特点,尤其是昼夜节律紊乱对这些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并讨论了靶向昼夜节律调控的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值得相关人士阅读。
昼夜节律
肝功能
肠上皮屏障
国内团队:肠屏障功能紊乱会导致菌群失调
导致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的因素包括遗传多态性、屏障丧失和菌群失调。上皮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是细胞旁屏障的关键调节因子,但MLCK激活对上皮内细菌(IEB)和微生态失调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台湾大学余佳慧团队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文章,发现屏障功能紊乱会导致菌群失调和入侵微生物增加,从而导致昼夜节律紊乱和粘膜炎症。
肠上皮屏障
昼夜节律
上皮内细菌
昼夜节律
宿主稳定的昼夜节律有助于抗生素干预后的肠道菌群恢复
宿主和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宿主昼夜节律影响。对于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动物宿主来说,每天的进食节律塑造了肠道菌群周期性的营养可用性,伴随着节律性的胃肠道激素、体温及宿主的抗菌肽等环境变化。目前关于宿主昼夜节律究竟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研究较少。范德堡大学Carl Hirschie Johnson及Megan Behringer团队近日在PLo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文章,发现稳定的肠道菌群受到扰动后(抗生素清除),宿主(小鼠)规律的行为和摄食的昼夜节律有助于肠道菌群恢复到稳定状态,提示稳定的昼夜节律有助于保护肠道菌群以维持宿主健康。
昼夜节律
肠道菌群
抗生素
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
研究论文
限时进食
Science:符合昼夜节律的限时进食,如何让小鼠抵抗肥胖
进食节律与光-暗周期不一致可导致外周生物钟紊乱和肥胖,而将进食限制在活动期则能缓解代谢综合征,但其机制尚不清楚。Science最新发表了来自美国西北大学Joseph Bass团队的研究,发现将小鼠的进食时间限制在其活动期(夜间)能通过增强脂肪细胞产热作用来抵抗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并揭示了脂肪组织昼夜节律和耗能的肌酸循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总之,该研究为符合昼夜节律的限时进食对代谢的改善作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
限时进食
昼夜节律
脂肪生热
肌酸
代谢
肠道生物钟
Nature子刊:肠上皮生物钟如何影响菌群的节律性?
已知肠道菌群具有昼夜变化。然而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最近在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中,作者探究了驱动微生物节律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小鼠的粪便微生物节律性得以维持,这表明该过程主要由宿主的昼夜节律系统调控,而非菌群对昼夜环境变化的反应。然而,在肠上皮细胞中特性敲除核心生物钟基因Bmal1,则会破坏微生物群的节律性。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功能性肠道生物钟是驱动肠道菌群和微生物代谢物的节律性从而维持胃肠道健康的关键因素。
肠道生物钟
肠道内稳态
肠道菌群
昼夜节律
OligoMM12小鼠
最小微生物群落(OligoMM12)小鼠的代谢与无菌及SPF小鼠有何差异?
目前,常用无菌(GF)小鼠和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比较评估肠道菌群影响宿主利用能量的方式,但SPF小鼠的肠道菌群易受出生和长大环境的剧烈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常用具有简单但明确的微生物群落小鼠。近日,研究人员在PLoS Bi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隔离器代谢笼系统比较OligoMM12(由12种可培养的菌株组成)、GF及SPF小鼠食物摄入量、消化效率、能量消耗等差异,发现OligoMM12小鼠有更多脂肪量,而GF比OligoMM12和SPF小鼠重,但减去盲肠重量后三组体重接近。更重要的是,相比SPF小鼠,OligoMM12与GF小鼠代谢组更相似,表明最小的微生物组无法完全再现传统微生物组对宿主代谢组的影响。总之,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含有微量微生物组小鼠与常规微生物组小鼠间新陈代谢的相似/不同的理解。尽管调节OligoMM12小鼠群落和复杂菌群间能量差异的精确机制还有待阐明,但值得我们去探究。
OligoMM12小鼠
昼夜节律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代谢组
昼夜节律
任文凯+王胜义:病原体感染与宿主和肠道菌群的昼夜节律(综述)
几乎所有生物存在昼夜节律现象,且昼夜节律调控多种生物和生理行为。昼夜节律和宿主及肠道菌群存在双向互作现象,对病原菌感染具有影响。华南农业大学任文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王胜义与团队在Biological Reviews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肠道菌群波动及宿主昼夜节律与感染之间的相关性,讨论了宿主如何利用昼夜节律调动免疫抵抗感染,最后提出利用昼夜节律调控改善健康的策略。
昼夜节律
感染
肠道菌群
生物钟
病原体
昼夜节律
短链脂肪酸如何调控肠上皮细胞的昼夜节律?
机体的昼夜节律影响肠道上皮结构和功能,进而调控肠道菌群的日间节律。本文欲探究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对此的一个反馈调节机制。文章基于代谢组学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丁酸、丙酸、乙酸和异戊酸)可以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驱动小肠上皮细胞的昼夜节律。这有助于理解小肠上皮细胞昼夜节律相关的稳态调控机制。
昼夜节律
短链脂肪酸
肠道菌群
肠上皮
HDAC
肠道菌群代谢物
王军+宋默识+张发明:菌群代谢物甲硫氨酸影响宿主生物钟基因表达和活性氧水平
昼夜节律对于宿主健康和菌群稳态都很重要。Protein & Cell近期发表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中科院动物所宋默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发明与团队的研究,分析了小鼠和人体肠道菌群中共同存在的节律性代谢特征,并分析了其中的关键代谢物——甲硫氨酸对宿主和菌群的影响,包括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以及对活性氧的中和作用等,并在小鼠中证实补充膳食甲硫氨酸能改善睡眠不足对身体带来的多种负面影响。
肠道菌群代谢物
昼夜节律
甲硫氨酸
mRNA甲基化
生物钟
昼夜节律
Cell子刊:高脂饮食破坏回肠菌群和基因表达的节律性,限食进食来改善
Cell Reports发表的这项小鼠研究表明,不限时间的高脂饮食会使小肠(回肠)菌群和宿主基因表达丧失昼夜节律变化,而限时进食可部分恢复这些有害变化,包括恢复回肠菌群震荡、昼夜节律基因、胆汁酸信号和GLP-1调节。
昼夜节律
小肠菌群
限时进食
高脂饮食
胆汁酸
肥胖
夜猫子的饮食质量可能更差,肥胖风险更高!(综述)
人的作息主要分两大时型(Chronotype),一种是早睡早起型 ( Morning Type),另一种是晚睡晚起型(Evening Type),另外亦有一部分人是在两者之间。近期发表于Nutrition Reviews的一项系统综述表明,晚睡晚起型更有可能出现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吃到深夜,经常不吃早餐,常吃加工/超加工食品,而早睡早起型更有可能有健康的习惯,如早起吃早餐,主要吃新鲜/加工程度低的食品。与早睡早起或中间类型相比,晚睡晚起类型更有可能出现更高的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这三种不同时型人群的饮食行为差异可能与睡眠剥夺引起相关激素变化有关,此外,晚睡者有更多的时间深夜继续进食。
肥胖
昼夜节律
进食时间
热量限制
Science:少吃延长小鼠寿命,与昼夜节律匹配效果更好
热量限制(CR)可延长实验小鼠的寿命。但在CR研究中,小鼠会自发形成给食后2小时内吃完而后22小时禁食的进食时间模式,这使得研究者难以搞清CR延寿的作用究竟是因为减少热量,还是长期禁食,抑或是进食时间。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设计了5种CR模式,来研究CR下的每日进食时间(与昼夜节律一致或相反)和禁食期时长对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昼夜节律匹配的CR能更好地延长小鼠寿命。这些发现强调了饮食遵循昼夜节律的重要性,也为进一步研究衰老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热量限制
衰老与长寿
限时进食
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
Cell子刊:高脂饮食如何扰乱肠道菌群节律
宿主和肠道菌群都存在生物钟,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宿主抗菌肽Reg3γ和肠道菌群的节律性,以及二者和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研究表明,饮食和Reg3γ分别作为主要和次要因素,在塑造肠道菌群节律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肠菌与Reg3γ之间也存在双向调控。高脂饮食会扰乱Reg3γ和肠道菌群的节律,促进代谢紊乱。
昼夜节律
抗菌肽
肠道菌群
高脂饮食
限时进食
北京协和医院Nature子刊:早限时进食更有益于代谢健康
限时进食(TRF)是将进食期限制在一天某一时段内的饮食模式。早TRF(eTRF,进食限制在一天的早期)和中午TRF(mTRF,进食限制在一天的中期)都被证明有代谢益处。这两种TRF哪个对健康更有益?北京协和医院毛一雷和杨华瑜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在不胖的健康人中分析了这两种TRF对健康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eTRF在降低胰岛素抵抗等方面更加有效。
限时进食
随机对照试验
代谢
胰岛素抵抗
昼夜节律
肥胖
抑制肠道菌群的三甲胺生成,可调节小鼠昼夜节律,改善肥胖
eLife发表的这项研究,在小鼠中探索了肠道菌群的胆碱三甲胺裂解酶(CutC)的小分子抑制剂——碘甲基胆碱(IMC)对肥胖的改善作用,并表明菌群产生的三甲胺(TMA)可能参与对宿主昼夜节律的调控。
肥胖
肠道菌群
三甲胺
氧化三甲胺
昼夜节律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魏辅文+魏泓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如何影响大熊猫长胖
肠道菌群的特征伴随宿主饮食的变化而改变。然而,这些波动的潜在影响仍不清楚。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和第三军医大学魏泓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Reports发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可以影响宿主脂质代谢和体重增长,使大熊猫在吃竹笋的季节快速长胖,并揭示了相关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为研究野生动物的肠道菌群-宿主互作,带来新启示。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大熊猫
肠道菌群
昼夜节律
丁酸
昼夜节律
Science子刊:昼夜节律紊乱影响糖稳态,限时进食可改善
昼夜节律紊乱与糖稳态受损和2型糖尿病相关。虽然昼夜节律紊乱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机制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禁食/进食的规律性被破坏介导了代谢功能障碍。近期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一项动物研究表明,限时进食可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胰岛β细胞功能,来减轻昼夜节律破坏产生的有害代谢效应,如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昼夜节律
β细胞
限时进食
糖代谢
限时进食
Nature:符合昼夜节律的限时进食如何促进健康长寿?
限时进食(TRF)是将进食控制在特定时间段内的一种禁食方法。近年研究表明TRF有助于改善代谢健康,可能有潜在的抗衰老作用。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符合昼夜节律的间歇性TRF(iTRF)方法能在果蝇中有效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进一步研究发现,iTRF的这种作用机制不同于其他的促长寿干预(热量限制、限制膳食蛋白质、抑制胰岛素样信号),也不依赖于肠道菌群,而是通过增强生物钟调控的夜间自噬作用来发挥其健康效益的。这些发现为研发促进健康长寿的饮食和药物干预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和证据支持。
限时进食
长寿
衰老
昼夜节律
生物钟
菌群-免疫互作
Cell:生物钟通过肠道菌群调控先天性免疫的昼夜节律
进食的昼夜节律导致动物的食源性细菌暴露也表现出昼夜差异。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生物钟可通过调控小鼠的进食节律,导致分节丝状菌与肠道上皮的节律性粘附,以驱动上皮细胞的STAT3表达及活化的昼夜节律,从而造成抗菌肽表达的昼夜差异,最终导致小鼠对致病菌感染的抗性的昼夜节律。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