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上皮
文章数:66篇
肠-肝轴
Nature子刊:补充胆碱饮食或可缓解PFIC1患者的脂肪性肝炎
胆碱是一种必需营养素,缺乏胆碱会导致脂肪性肝炎,而膳食磷脂酰胆碱(PC)在肠腔中被消化成溶血PC(LPC)、甘油磷酸胆碱和胆碱,是全身胆碱的主要来源,然而肠道吸收的主要PC代谢物尚不清楚。ATP8B1是一种在上皮顶膜中表达的P4-ATP磷脂翻转酶,在肠上皮细胞(IEC)中表达水平较高,但其在IEC中的生理功能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篇文章,发现肠道Atp8b1功能障碍导致肝胆碱缺乏和脂肪性肝炎。
肠-肝轴
胆汁淤积性肝病
脂肪肝
肠上皮
膳食胆碱
肠道菌群
肠菌与肠上皮线粒体间的互作在回肠炎中的作用
肠上皮细胞(IEC)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参与炎症性肠病 (IBD),包括影响小肠的克罗恩病。作为自身和肠道微生物群间的接口,IEC是宿主和管腔微生物群间双向串扰的枢纽。然而,线粒体-微生物群互作在回肠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得到探索。抑制素 1 (PHB1)是线粒体内膜的一种伴侣蛋白近日,在IBD中降低。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和宿主上皮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互作用是小鼠自发性肠道炎症发生的必要条件,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上皮
致病菌
厦大团队:炭疽致死毒素+TNFα,伤肠上皮致死亡
炭疽杆菌致死毒素(LT)是致死性炭疽的决定因素,对于细菌在骨髓细胞中的传播是必需的,LT本身可直接引发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LT和宿主反应间的相互作用在发病机制中很重要,但对其了解知之甚少。近日,厦门大学张荧荧、韩家淮院士、Zhang Peipei团队在Protein & Cell上发表文章,发现LT和TNF-α协同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并诱导小鼠死亡。
致病菌
肠上皮
肥胖
Cell子刊:生命早期菌群的一种代谢物,助力预防肥胖
生命早期菌群保护儿童免受肥胖环境因素的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这篇文章,研究生命早期菌群失调如何促进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发现微生物代谢物苯乳酸(PLA)可激活小肠上皮中的保护途径,调节肠道脂质代谢并预防生命早期与抗生素相关的肥胖。
肥胖
brain fibroblasts
arachnoid barrier
leptomeninges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结直肠癌
CLMP调节肠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结肠癌
CXADR样膜蛋白(CLMP)在结构上与柯萨奇和腺病毒受体相关,CLMP基因的致病性变异与先天性短肠综合征相关,在肠道发育中发挥作用,然而,CLMP对调节肠道发育和稳态的贡献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文章,发现CXADR样膜蛋白调节结肠上皮细胞增殖并防止肿瘤生长,揭示结肠上皮中CLMP功能的新见解,突出其在调节IEC增殖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在结肠癌中具有肿瘤抑制功能。
结直肠癌
肠上皮
细胞增殖
菌群-宿主互作
王宇浩等Science:肠道菌群帮宿主长胖的新机制
肠道菌群在调节动物宿主的脂质吸收、代谢和储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潜在靶点。长非编码 RNA(lncRNA)是一种不翻译但具有生物功能的 RNA 转录物,可调控多种生物过程。浙江大学医学院王宇浩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Lora Hooper团队合作,在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调控宿主代谢的一种新机制,表明菌群可通过调控宿主lncRNA,来影响宿主脂代谢。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细胞间的信号中继,降低肠上皮细胞中的lncRNA基因Snhg9的表达,这抑制了CCAR2-SIRT1复合物的解离,从而上调转录因子PPARγ的活性,增加脂质的吸收和储存,促进宿主长胖。这些结果为靶向菌群和lncRNA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线索。
菌群-宿主互作
肠道菌群
肠上皮
脂代谢
lncRNA
缺氧
缺氧促进肠上皮糖酵解的新机制
真核细胞对缺氧产生代谢适应,包括对糖酵解产生ATP的依赖增加,从而对细胞功能和细胞命运产生影响。在转录水平上,这个反应依赖于缺氧诱导因子 1 (HIF-1),上调糖酵解酶 (GE) 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转录。但仅这种转录上调不太可能完全解释缺氧期间产生的糖酵解 ATP 水平。PNAS近期发表的文章,描述了一种新机制,缺氧在人肠上皮细胞中促进细胞质HIF-1α与GEs和葡萄糖转运体形成代谢复合物,促进糖酵解。
缺氧
糖酵解
HIF-1
肠上皮
代谢
肠道发育
Science子刊:YAP信号传导是肠上皮成熟的关键调节因子
在肠道器官发生过程中,相同潜能的上皮祖细胞成熟为表型独特的干细胞,负责组织的终身维持。虽然与转变相关的形态学变化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表征,但支撑成熟过程的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理解。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文章,综合利用RNA表达、染色质可及性、DNA甲基化和三维(3D)染色质构象分析技术来阐释胎儿和成人肠道上皮干细胞——这两种发育状态的转录和调控景观。
肠道发育
YAP信号
肠上皮
肠屏障
Nature子刊:菌群如何削弱肠屏障?
肠道菌群可影响肠屏障功能。Nature Metabolism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共生肠菌通过激活肠上皮先天免疫受体TLR-2信号,下调肠上皮的neuropilin-1(NRP1)和受其调控的Hedgehog信号,从而削弱肠屏障。该研究为肠道菌群调控肠屏障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
肠屏障
肠道菌群
肠上皮
Hh信号通路
NRP1
肠道再生
国内团队Cell子刊:空肠损伤修复的新机制
肠道衰竭主要是由肠上皮坏死和肠细胞大量损失造成的,尤其是在负责营养吸收的主要肠段空肠中,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肠细胞大量损失后空肠上皮的再生机制。近日,西南大学罗凌飞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文章,发现回肠肠上皮细胞的迁移和转分化可以修复空肠上皮损伤,揭示了肠再生的节间迁移机制,为空肠上皮坏死引起的肠道衰竭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肠道再生
肠上皮
空肠
回肠
小肠
免疫耐受
朱书等Cell:GSDMD的非焦亡功能,对小肠食物耐受很重要
肠上皮细胞(IEC)是分隔宿主细胞和外来抗原的主要屏障,IEC如何在诱导抗病原免疫的同时保持对食物的免疫耐受,其机制尚不清晰。Gasdermin D(GSDMD)在髓系细胞中介导细胞焦亡,但其在生理状态下在小肠中也高表达,其在小肠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中国科技大学朱书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前端小肠IEC中,在食物抗原的诱导下,GSDMD可被Caspase-3/7切割产生13kD的N端片段,该片段进入细胞核调控IEC的第二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由调节性Tr1细胞介导的食物耐受。该研究不仅阐释了小肠食物耐受的新分子机制,也揭示了GSDMD的非焦亡功能,而GSDMD的这种同一免疫分子的不同功能取决于其剪切形式。
免疫耐受
食物耐受
小肠
肠道免疫
Gasdermin D
仔猪
湖南师范大学:铁代谢影响哺乳期仔猪肠上皮发育
湖南师范大学的Yang Huansheng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文章,发现哺乳期仔猪肠上皮发育过程中,铁代谢发生变化,且IL-22可能在铁影响肠上皮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仔猪
铁代谢
肠上皮
寄生虫
寄生虫如何影响寄主的肠上皮?(观点)
寄生虫可以与宿主共同进化,肠道中的寄生虫如何影响寄主的肠上皮细胞?近期发表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的一篇观点就该问题展开讨论,回顾了蠕虫调节上皮细胞的多种途径,重点介绍寄生的蠕虫如何直接调控肠道干细胞的命运和功能这一新兴领域,其中寄生虫可通过醋酸盐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使幼虫入侵,影响肠屏障的完整性从而调控肠上皮细胞的功能。研究寄生虫和上皮之间的调控关系将进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新角度。
寄生虫
肠上皮
肠道干细胞
醋酸盐
肠道蠕虫
内质网应激
Cell子刊:肠上皮的内质网应激如何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
肠道中产生IL-17的辅助性T细胞需要依赖于粘附在肠道的微生物而发育,然而Th-17分化的具体机制并不清楚。近期发表在Immunity上的一篇文章发现Th17细胞可以诱导肠道细菌在IECs中产生UPR(未折叠蛋白反应),但即使在抗生素处理或无菌条件去除微生物因素后,IECs中 Xbp1的敲除也会导致UPR并增加Th17细胞。机制上,IECs中的UPR激活可促进活性氧 (ROS)和嘌呤代谢物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也发现Th17相关基因与患者IECs的内质网应激和UPR相关, 该发现或可为挖掘IBD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内质网应激
嘌呤代谢产物
肠道Th17细胞
Th17细胞分化
肠上皮
肠上皮
肠上皮HDAC3如何协调菌群特异性免疫?
对常驻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会促进炎症性肠病和其他慢性炎症,然而在粘膜组织中菌群特异性免疫调控机制知之甚少。今日,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这篇文章,发现上皮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CD4+ T细胞亚群的动态平衡,从而使其识别共生菌并控制炎症。
肠上皮
宿主-菌群互作
肠道免疫
T细胞
表观遗传
伤害感受神经元
杨大平等Cell突破:疼痛感受神经指挥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肠屏障
神经与肠上皮间的互作在肠道生理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感觉神经与上皮细胞之间的信号机制及其在肠屏障调控中的作用,目前仍所知甚少。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Isaac M. Chiu教授团队、杨大平博士作为共同一作的重要研究,发现痛觉感受神经能响应肠道菌群和饮食信号而释放神经肽CGRP,CGRP通过作用于邻近的杯状细胞上表达的受体Ramp1,诱导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发挥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这是Cell近期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疼痛感受神经对肠道的保护作用的研究(另一篇见此(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9964110)),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两篇论文一起阅读。
伤害感受神经元
肠上皮
肠屏障
杯状细胞
肠道黏液层
胆汁酸
国内团队Cell子刊:肝脏胆汁酸代谢轴或可调控肠上皮损伤修复
肠上皮屏障损伤在炎症性肠病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多项研究报道,胆汁酸是肠上皮屏障功能的重要调控物质,但其相关机制尚未阐明。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何世君、谢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Frank J. Gonzalez及团队在Cell Stem Cell发表最新研究,发现活动期IBD患者和结肠炎小鼠体内胆汁酸代谢紊乱,肝脏中合成CA的CYP8B1酶异常活化,揭示了FXR激动剂通过调节炎症和促进肠上皮损伤修复从而改善肠道炎症的药理机制。总之,该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肠病肝治”思路,为进一步借助FXR激动剂在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值得参考。
胆汁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炎症
FXR激动剂
环境性肠病
Science子刊:单细胞图谱揭示环境性肠病的上皮和免疫特征
环境性肠病(EE)是一种肠道亚临床疾病,由于暴露在环境肠道病原体引起,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和口服疫苗反应减弱等,但目前关于EE的完整病理生理学仍不清楚。近日,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文章,通过对EE样本进行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与EE严重程度相关的细胞亚群,且EE患者样本中促炎分子显著增加、WNT和MAPK信号失调。因此,这项研究表明与EE相关的上皮和免疫特征,并提供了治疗/干预EE的靶点。
环境性肠病
单细胞测序分析
肠上皮
免疫活化
粘膜免疫
肠上皮细胞IκBζ可防止SFB定植及Th17相关病症
肠上皮细胞(IECs)在控制肠道菌群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如何在细胞因子介导的肠杆菌控制中发挥作用,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Mucosal Immunology上的这篇文章,通过构建IECs特异性IκBζ(一种核因子,可激活部分NF-κB靶基因)缺陷小鼠,观察到分节丝状菌(SFB)在小肠中的扩张,从而促进Th17细胞发育并加剧炎症。因此,IECs中IL-17R-IκBζ轴作为肠道菌群和免疫细胞间调节回路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肠道稳态。
粘膜免疫
肠上皮
分节丝状菌
Th17
宿主-菌群互作
Cell子刊:肠菌如何调控小肠上皮稳态?新机制被揭示
肠上皮在感知、整合饮食和微生物信号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菌群和肠上皮细胞 (IECs)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调节近端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的宿主生理机能,目前的研究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的这篇文章,通过对无菌 (GF) 和不同常规菌群组成的小鼠十二指肠IECs进行单细胞 RNA 测序和菌群分析,发现Faecalibaculum rodentium通过重塑视黄酸-嗜酸性粒细胞-INFγ依赖性回路,从而调节十二指的肠上皮稳态。
宿主-菌群互作
小肠
肠道菌群
肠上皮
视黄酸
炎症性肠病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补充甘露糖可保护肠屏障,改善肠炎
甘露糖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为多种多糖的组成成分,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某些植物果皮如柑橘皮中,有研究表明甘露糖可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肿瘤小鼠的肿瘤发生数及发展进程。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王青青、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陈政良和左大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补充甘露糖可能是治疗结肠炎和其他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一种潜在可行方法。
炎症性肠病
甘露糖
肠屏障
肠上皮
结肠炎
宿主-菌群互作
单细胞测序研究菌群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由于肠道菌群和肠上皮细胞结构的复杂性,了解菌群和肠上皮细胞之间的动态关系一直是一项挑战。近日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文章,通过对无菌和无特定病原体小鼠的肠上皮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描绘了单细胞分辨率下肠道菌群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和转录的影响,为未来研究菌群在肠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指导。
宿主-菌群互作
肠上皮
单细胞测序
肠道菌群
昼夜节律
短链脂肪酸如何调控肠上皮细胞的昼夜节律?
机体的昼夜节律影响肠道上皮结构和功能,进而调控肠道菌群的日间节律。本文欲探究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对此的一个反馈调节机制。文章基于代谢组学和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丁酸、丙酸、乙酸和异戊酸)可以通过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驱动小肠上皮细胞的昼夜节律。这有助于理解小肠上皮细胞昼夜节律相关的稳态调控机制。
昼夜节律
短链脂肪酸
肠道菌群
肠上皮
HDAC
gasdermin B
GSDMB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综述)
Trends in Cell 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gasdermin B(GSDMB)的分子特征、调控机制及功能作用,并讨论了上皮来源的GSDMB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gasdermin B
综述
肠上皮
肠上皮
肠道菌群驱动肠上皮细胞的反应
菌群失调是引起炎症性肠病 (IBD) 的原因之一,但菌群失调对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未知。近日发表在 Gut Microbes的文章利用类器官衍生的Transwell模型,将UC患者/健康人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群交叉培养,证明影响肠上皮细胞反应的是菌群而非细胞来源。因此,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对于肠上皮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肠上皮
肠道菌群
体外模型
类器官
炎症性肠病
纳米塑料
纳米塑料颗粒可穿过鱼的肠屏障
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一些研究在消化道以外的鱼体组织器官中观察到纳米塑料颗粒的存在,但纳米塑料颗粒能否穿过肠上皮屏障进入血液和其他部位,目前仍存争议。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以离体的欧洲鲈鱼肠道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技术方法证实,肠腔中的纳米塑料颗粒能在几十分钟内穿过肠道屏障。
纳米塑料
肠屏障
移位
肠上皮
肠上皮
肠细胞的新型细胞死亡机制——Erebosis
肠细胞通过不断周转,维持肠道组织更新与稳态。老化或受损的细胞通常被认为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死亡,然而,最近发表在PLoS Biology的文章,在成年果蝇的肠道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死亡方式——Erebosis,经历Erebosis的细胞会失去细胞骨架、细胞粘附、细胞器和荧光蛋白,并积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ce),但不具有凋亡、坏死和自噬性细胞死亡等特征;而且肠道干细胞和相对年轻的肠上皮细胞位于Erebotic细胞的下方或附近。因此,肠细胞通过新型细胞死亡机制Erebosis,介导肠道组织稳态。
肠上皮
细胞死亡
肠屏障
陈烨团队:丁酸调节巨噬细胞-杯状细胞互作,促进肠屏障修复
溃疡性结肠炎(UC)与菌群代谢物、肠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之间的动态互作失调有关,然而其具体机制仍待阐释。南方医科大学陈烨团队近期在Clinical Science发表研究,发现菌群代谢产物丁酸,通过促进肠道巨噬细胞M2极化,经WNT-ERK1/2轴,恢复肠上皮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促进了结肠炎中的肠道粘液屏障修复。这些发现为治疗UC提供了新思路。
肠屏障
巨噬细胞
丁酸
杯状细胞
粘液屏障
肠上皮
Cell:GSDMB调控肠上皮修复
Gasdermins(GSDMs)是一个在细胞焦亡中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家族,包含6个成员,其中GSDMB的研究较少。目前已知GSDMB与慢性黏膜炎症的遗传易感性有关,但其背后的功能机制尚不清晰。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GSDMB的非细胞焦亡功能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该研究表明,在正常状态下GSDMB可促进肠上皮修复,而IBD相关的GSDMB突变会破坏其对肠屏障完整性的保护作用,提示靶向GSDMB或能用于治疗IBD。
肠上皮
组织修复
炎症性肠病
肠道炎症
Cell子刊:菌群产物丁酸抑制肠上皮己糖激酶2,缓解肠炎
己糖激酶(HK)催化糖酵解的第一步,限制其速度。其中HK2是主要的HK异构体,在肠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促进免疫反应,并在炎症期间被上调。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肠上皮HK2以及菌群对其的调节在肠道稳态调控中的作用。该研究发现,敲除肠上皮细胞中的HK2能通过抑制细胞死亡和改变线粒体功能来抑制小鼠结肠炎。此外,肠道菌群代谢物丁酸可以通过下调HK2,发挥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该研究提供了丁酸调节肠道稳态的一种机制,并表明HK2可作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等炎症疾病的新靶点。
肠道炎症
免疫代谢
肠上皮
己糖激酶
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