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粘膜免疫
文章数:59篇
肠道菌群
Cell子刊:超6000分离菌株助力揭示IBD中的宿主-细菌互作
对常驻肠道微生物组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导致炎症性肠病(IBD)。近日,哈德逊医学研究所人员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队列和体验实验证实,结肠和进化枝特异性的细胞死亡途径差异调节可能有助于整体粘膜免疫状态。总之,该研究强调了菌株特异性表型和考虑解剖位点在探索IBD中失调的宿主-细菌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培养组
寄生虫
王帅+朱兴全等:组织蠕虫与肠菌间的互作会驱动粘膜免疫调节
生活在组织中的蠕虫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主要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s)影响免疫系统。先前研究报道,这种调节作用通常与修饰的宿主肠道微生物群有关。然而,肠道菌群在这些非肠道寄生虫的免疫调节过程中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王帅、山西农业大学朱兴全及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建立肠外感染模型,发现蠕虫感染会引起宿主肠道微生物组改变,其标志是罗伊氏乳杆菌和SCFAs增加,且这些变化有助于诱导结肠Tregs扩张,进而调节免疫稳态,值得关注。
寄生虫
粘膜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粪菌移植
粘膜免疫
朱书团队:肠道如何感知微生物(综述)
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互动的第一步,是宿主免疫系统对肠道微生物的感应。中国科技大学朱书团队在Protein & Cell 2023肠道大会微生物组专刊中发表综述文章,详细总结了感知肠道微生物成分和代谢物的宿主受体和细胞(尤其免疫细胞),并探讨了与肠道微生物感知障碍有关的多种疾病。
粘膜免疫
模式识别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
芳香烃受体
核受体
肠上皮细胞
肠上皮细胞内源性白介素-1信号在调节肠道稳态中的双重作用
肠上皮细胞可对肠道中各种微生物信号产生反应,是机体抵御有害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但调节肠上皮细胞对微生物不同反应的确切上有信号还不清楚。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研究人员近日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发表文章,发现肠上皮细胞内源的白介素-1受体信号通路与IL-22信号协同作用,增强肠道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但反过来导致机体对肠上皮损伤诱导的结肠炎易感,确立了IL-1R在调节肠道稳态中的双重作用。
肠上皮细胞
研究论文
先天免疫
粘膜免疫
白介素-1受体
粘膜免疫
如何衡量肠道菌群中单个菌株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人类肠道菌群中的细菌如何共同塑造肠道T细胞稳态,目前尚不清楚。PNAS近期发表的文章,综合利用厌氧培养、体外T细胞测定、无生物小鼠模型和离体T细胞再刺激等方法,探索物种和菌株多样性对黏膜T细胞特异性的影响。此方法有效地预测了复杂群落中单个菌株的相对影响,并可用于将微生物群依赖性表型解析为多个菌株的集体影响。
粘膜免疫
T细胞
肠道菌群
粘膜免疫
任文凯+印遇龙等:GABA信号介导的肠道粘膜免疫或影响lgA肾病
l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肾小球疾病,最近研究发现,神经递质、肠黏膜IgA+ B细胞反应和lgA肾病发病机制间可能存在联系,但相关机制仍不明确。近日,华南农业大学任文凯、印遇龙及团队在PNAS上发表最新研究,基于多轮动物实验,发现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2(GAT-2)缺乏会改变肠道IgA+B细胞反应和肠菌组成,但GAT-2缺乏对GC B细胞的诱导却不依赖肠菌。机制上,GAT-2缺陷会激活GAB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靶点轴促进GC B细胞分化,小型人群队列进一步发现IgA肾病患者血液B细胞中GAT-2表达较低与患者肾功能相关。总之,该研究进一步了解了lgA肾病的发病机制,也为lgA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粘膜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转运蛋白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Nature:生命早期建立肠道免疫耐受,一类新型抗原呈递细胞很关键
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TEC)表达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是建立对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的关键。除了胸腺,肠道淋巴组织是另一个诱导免疫耐受的主要部位,通过诱导外周调节性T细胞(pTreg),在生命早期建立对菌群和食物抗原的耐受。然而,哪些抗原呈递细胞(APC)介导了生命初期的pTreg分化,尚不清楚。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Chrysothemis Brown和Alexander Rudensky团队的研究,发现并详细分析了肠道淋巴结中的一类表达RORγt的新型抗原呈递细胞——Thetis细胞(TC),揭示了其在生命早期肠道pTreg诱导和对共生菌群的免疫耐受建立中的关键作用。
肠道免疫
免疫耐受
粘膜免疫
抗原呈递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肠道菌群
Nature:降解胰蛋白酶的肠菌,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肠道是一个“大熔炉”,不仅暴露于各种饮食和微生物分子,还要容纳宿主产生的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这些酶在小肠的营养物质消化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大肠中却是不受欢迎的,其水平和活性的异常升高可能破坏肠黏膜屏障,促进肠道疾病。Nature最新发表了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Kenya Honda和Koji Atarashi团队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Ramnik Xavier团队的合作研究,鉴定出能降解胰蛋白酶的肠道细菌,揭示了其背后的分子机制,以及对宿主肠道免疫(如抗感染)的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
粘膜免疫
肠道感染
胰蛋白酶
粘膜免疫
肠上皮细胞IκBζ可防止SFB定植及Th17相关病症
肠上皮细胞(IECs)在控制肠道菌群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如何在细胞因子介导的肠杆菌控制中发挥作用,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Mucosal Immunology上的这篇文章,通过构建IECs特异性IκBζ(一种核因子,可激活部分NF-κB靶基因)缺陷小鼠,观察到分节丝状菌(SFB)在小肠中的扩张,从而促进Th17细胞发育并加剧炎症。因此,IECs中IL-17R-IκBζ轴作为肠道菌群和免疫细胞间调节回路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肠道稳态。
粘膜免疫
肠上皮
分节丝状菌
Th17
肠道芯片
研究菌群-肠道-免疫互作的新工具
Biomaterials发表的这项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肠道芯片,可以模拟和研究菌群与包含免疫成分的肠道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肠道芯片
肠道菌群
粘膜免疫
肠道真菌组
Nature:真菌对肠道炎症的菌株特异性影响
真菌是肠道菌群中不可忽视的成员。在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在内的多种疾病中,都发现了肠道真菌组成的变化。然而,真菌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人们仍所知甚少。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真菌组测序、真菌的培养组学和基因组学、基于CRISPR-Cas9的真菌菌株编辑、体外免疫反应检测和小鼠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中的优势真菌——白色念珠菌的菌株多样性,及其对宿主肠道免疫调控的机制和菌株特异性,为研究IBD的疾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新视角。
肠道真菌组
菌群-免疫互作
白色念珠菌
菌株多样性
菌株特异性
粘膜免疫
Cell子刊:两种免疫细胞有序分工,保护肠道抵御细菌感染
IL-22有助于屏障部位的宿主保护,可由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产生。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分泌IL-22的天然淋巴细胞(ILCs)和T细胞通过不同的肠上皮细胞激活模式,从而在早期和晚期保护肠粘膜:IL-22+ ILCs的作用仅限于表面的IEC,限制早期细菌定植,而招募到固有层的IL-22+ CD4 T细胞则靶向隐窝的肠上皮细胞,以抑制细菌向结肠隐窝的扩散。
粘膜免疫
IL-22
细菌感染
T细胞
天然淋巴细胞
肠道免疫
Science:致病菌的磨炼赋予肠道ILC3更强的抗感染能力
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是肠道中数量众多的一群先天免疫细胞,在肠道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一些先天免疫细胞经过感染的“免疫训练”,也可以产生类似适应性免疫中的免疫记忆,从而更加有效地应对后续感染。ILC3中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尚不清楚。Science发表的最新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表明致病菌感染可诱导肠道ILC3发生持久的代谢变化,产生了增殖能力和免疫功能增强的ILC3亚群,促进肠道对致病菌的长期防御。
肠道免疫
粘膜免疫
肠道感染
3型天然淋巴细胞
免疫记忆反应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体液免疫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维持肠道稳态
粘膜抗体通过促进宿主组织与肠腔菌群的空间隔离,以维持肠道稳态,但粘膜抗体应答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以影响肠道健康尚未明确。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缺失粘膜体液免疫的CD19敲除小鼠中,肠道菌群失调与胆汁酸组成异常相关,而胆汁酸代谢异常可通过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凋亡,以促进谷蛋白敏感性小肠肠病。该研究结果提示,粘膜体液免疫应答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胆汁酸代谢,从而抑制小肠炎症性疾病。
菌群-免疫互作
胆汁酸代谢
体液免疫
粘膜免疫
肠道炎症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代谢物与宿主分泌型免疫球蛋白间的平衡之道(综述)
粘膜免疫系统收集菌群信息,并做出相应反应,如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来调控肠道菌群,同时菌群代谢产物也会调节SIg的产生和分泌。Trends in Immunology发表的综述文章,重点概述了目前对细菌代谢物和宿主SIg之间关系的认知,二者间平衡的打破与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密切关联。
菌群-免疫互作
粘膜免疫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肠道菌群
菌群代谢产物
抗微生物蛋白
胡泽汗等Science突破:一种新型肠道抗菌蛋白,在寄生虫感染时保护肠屏障
抗微生物蛋白(AMP)是宿主分泌的对粘膜表面病原体的一道重要防线。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Lora V. Hooper实验室胡泽汗和张晨璐等在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鉴定出一种新型杀菌蛋白SPRR2A(富含脯氨酸的小蛋白2A),在系统发育和作用机制上不同于已知的菌群诱导的AMP。该蛋白能选择性抑制革兰氏阳性的共生菌和致病菌,并能由抗寄生虫的2型免疫诱导,在肠道蠕虫感染期间保护肠屏障抵抗细菌入侵。
抗微生物蛋白
粘膜免疫
革兰氏阳性菌
抗寄生虫免疫
肠道屏障
SARS-CoV-2/COVID-19
Nature子刊:鼻咽菌群+病毒载量=COVID-19病人不同的全身和粘膜免疫反应
SARS-CoV-2感染后,协同的局部粘膜和全身免疫反应要么可以预防COVID-19病理发生,要么失败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Natur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对SARS-CoV-2感染病人的血液和鼻咽样本进行分析,发现SARS-CoV-2免疫反应有明显的组织区域化,鼻咽微生物组与COVID-19的临床结果密切相关。
SARS-CoV-2/COVID-19
粘膜免疫
全身免疫
花生过敏
口腔菌群结构和代谢差异或与花生过敏有关
口腔黏膜是食物抗原-口腔菌群-黏膜免疫互作的初始界面,但是对食物过敏相关的口腔宿主-菌群互作动力学存在知识空白。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近期发表研究,发现花生过敏人群的口腔菌群中乳酸菌属、普氏菌属和杆菌属种类减少,奈瑟菌属种类增加,而且短链脂肪酸产量降低,只是口腔菌群-粘膜免疫互作或是研究食物过敏的新方向。
花生过敏
粘膜免疫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罗伊氏乳杆菌
源于母乳的sIgA包裹的罗伊氏乳杆菌,对免疫发育的性别依赖性调节作用
近年来,母婴菌群一直备受关注。婴儿的肠道微生物在调节和维持婴儿免疫力的发展中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抗体,其生理调节功能尚未不清楚。近期 J Dairy Sci刊登的来自青岛大学孙进和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余仁强研究团队的研究性文章,探讨了一株从母乳中分离的SIgA包裹罗伊乳杆菌对幼鼠粘膜免疫和屏障功能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母亲sIgA参与了益生菌的母婴垂直传递,帮助罗伊乳杆菌增强子代免疫保护作用。该研究中分离自母乳中的sIgA包裹的潜在益生菌,可用于预防或缓解婴儿免疫发育障碍相关疾病,如特应性皮炎等,以促进早期生命的健康。
罗伊氏乳杆菌
子代
粘膜免疫
菌群
Lactobacillus reuteri
肠-肺轴
Nature子刊:一种菌群代谢物通过肠-肺轴缓解气道炎症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肺轴途径,影响个体对哮喘等过敏性气道疾病的易感性。Nature Immunolog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使用一种抗体库受限的小鼠模型,鉴定出一种由宿主抗体与微生物互作塑造的肠道菌群变化,使得L-酪氨酸的菌群代谢产物——对甲酚硫酸酯在小鼠体内富集,从而保护小鼠抵抗哮喘等过敏性气道炎症。
肠-肺轴
Inflammation
Mucosal immunology
肠道菌群代谢物
免疫-菌群互作
菌群-免疫互作
组织驻留性记忆Th17细胞维持口腔黏膜中的真菌共生稳态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共生真菌(低毒力的白色念珠菌101株)定殖小鼠中,发现共生真菌的口腔黏膜定殖可诱导舌头中的CD4+ T细胞应答,这群CD4+ T细胞具有组织驻留性记忆T(TRM)细胞的表型,并可产生IL-17,在不依赖于循环(血液及淋巴结)中的CD4+ T细胞的情况下,足以维持共生真菌的长期定殖,并抑制其过度生长,从而维持共生真菌的定殖稳态。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Th17细胞
口腔菌群
粘膜免疫
肠道免疫反应中的代谢免疫调控新机制
CD4+ T细胞参与肠道炎症疾病的病理发生,且研究显示细胞内从头合成脂肪酸过程对辅助性T细胞Th1和Th17的发育和效应功能都非常重要。近期发表在《Mucosal Immunology》的文章,揭示出ACC1控制的脂肪酸合成调控肠道炎症中Th1和Th17的扩增及浸润,同时调控ILC中IL-22的产生和肠道屏障功能。
粘膜免疫
免疫代谢
辅助性T细胞
天然淋巴细胞
脂肪酸合成
细胞因子
Nature子刊:细胞因子调控血液和肠道ILC与T细胞的互作
天然淋巴细胞(ILCs)和辅助T细胞在小鼠体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ILCs和CD4+ T细胞之间的互作如何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尚不清楚。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揭示出细胞因子IL-1β和IL-18通过调控人外周血和肠道ILCs的抗原呈递特征,进而诱导抗原特异性CD4+ T记忆细胞的激活。这说明循环和组织内ILCs具有对细胞因子作出反应及调节局部CD4+ T细胞反应的内在能力,或对肿瘤和炎症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colon cancer
Innate Lymphoid Cells
粘膜免疫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粘膜抗体应答(综述)
过去对粘膜抗体应答的研究多集中于IgA,肠道IgA对于维持宿主-菌群的互作稳态十分关键。《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在复杂的粘膜防御网络中IgA应答的产生机制,以及IgA与其它抗体亚型(IgM、IgG、IgD)的共同作用机制。
粘膜免疫
粘膜免疫
IgA
IgM
IgG
IgM
分泌型IgM在粘膜免疫中的作用(综述)
分泌型IgM(SIgM)是最早被鉴定出的抗体类型,但其发挥的生理作用尚未完全明确。Trend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SIgM在建立及促进对肠道共生菌群的免疫耐受中发挥的作用,并讨论了SIgM与IBD等免疫疾病的关联。
IgM
IgM
secretory
mucosal immunity
Autoimmunity
肠道屏障
Cell:肠道的神经-免疫互作,如何构建强大的肠道屏障(评论)
最新一期Cell聚焦肠道中的神经-免疫互作,用3项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344994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4910234)(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70506704),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肠神经和免疫系统的互作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稳态中的关键作用。这篇配发的观点文章对这3项研究的主要发现进行了系统性的概述,配图是精华,值得阅读。
肠道屏障
肠神经系统
粘膜免疫
神经-免疫互作
Alexia J Murphy-Alford
神经免疫
Cell:肠神经产生IL-18,强化肠屏障的抗感染免疫
肠黏膜屏障免疫,在维持共生菌群和抵抗肠道细菌感染方面,起关键作用。过去人们认为,这种作用主要由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来介导,但近期研究指出,肠神经系统可能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神经能直接产生细胞因子IL-18,进而增加杯状细胞的抗菌肽表达,来强化肠道屏障对细菌入侵的抵抗能力,说明肠神经系统是抵御肠道致病菌的重要免疫介质。
神经免疫
neuroimmunology
Mucosal immunology
barrier immunity
homeostasis
免疫耐受
杯状细胞相关抗原通路支持对饮食抗原的免疫耐受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杯状细胞相关抗原通路(而非其它的腔内抗原捕获途径)可诱导对饮食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机制上,杯状细胞及其相关抗原通路通过维持固有层中的Treg、孵育固有层树突细胞耐受属性及促进固有层巨噬细胞产生IL-10,起到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免疫耐受
口服耐受
杯状细胞相关抗原通道
粘膜免疫
菌群-免疫互作
抗生素引起恒河猴肠道中的菌群及免疫应答变化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恒河猴中分析了抗生素处理对肠道菌群及免疫的改变,发现抗生素引起了肠道菌群组成的显著变化,以及结肠粘膜免疫应答的变化。
菌群-免疫互作
恒河猴
抗生素
菌群-免疫互作
动物实验
IBD
IBD患者结肠中针对共生菌群的免疫应答失调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IBD患者与健康人的结肠活检样本中针对共生菌群的免疫应答,发现相比于健康人,IBD患者结肠粘膜中针对共生菌群的驻留性记忆性T细胞应答降低,而IgA应答增强。结肠中的驻留性记忆T细胞表现出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或可解释IBD患者结肠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之间的失衡与疾病的关联。
IBD
Dendritic cells
microbiota
T lymphocytes
菌群-免疫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