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真菌组
文章数:33篇
肺腺癌
国内团队:肠道真菌或可作为肺腺癌早期无创诊断指标
肺腺癌是一种非小细胞肺癌,易发于女性及抽烟者。尽管检测和治疗方面近年来已取得进展,但约57%的患者最初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且预后多发不良症状。因此,探索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有助于促进早期干预并改善长期治疗结果。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科胡毅、贾晓东、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刘阳及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进展,该项研究纳入来自北京、苏州和海南的肺腺癌患者进行肠道真菌组检测,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混杂因素后,提出肠道的效用真菌特征或可作为肺腺癌早期无创诊断指标。
肺腺癌
肠道真菌组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
Nature子刊:肠道和食物中“无害”的酵母,如何为克罗恩病火上浇油
CD4+ T细胞对肠道微生物的异常反应,可驱动炎症性肠病中的黏膜炎症。然而,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相应的致病性T细胞表型仍待揭示。Nature Medicine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对某些肠内共生真菌和食源性酵母的保守抗原的反复接触,可能驱动了具有致病作用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的选择性扩增和活化,从而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
克罗恩病
真菌
CD4+T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真菌组
新冠愈后
余祖江+苟建军+任志刚:新冠患者康复期口腔、肠道真菌和细胞因子的长期随访结果
郑大一附院的余祖江、苟建军和任志刚及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近Letter文章,他们前期大量研究已揭示新冠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并且在康复期存在长期失调。本篇工作收集了35名新冠患者愈后及随访1年后舌苔、粪便和血清样本,并进行真菌微生物群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新冠患者出院1年后口腔和肠道真菌微生物组多样性得到恢复,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浓度逐渐降低。
新冠愈后
真菌组学
细胞因子
医学研究
其他
酒精相关肝病
Cell子刊:肠道真菌失调如何促进酒精肝?
酒精相关肝病伴随着肠道真菌群失调,白色念珠菌增多是一大特征,但这种真菌失调对肝病的影响尚不清楚。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合患者样本分析和小鼠实验表明,酒精可增加白色念珠菌特异性Th17细胞,这些细胞从肠道迁移至肝脏,通过作用于肝脏Kupffer细胞的IL-17受体A(IL17ra)信号,发挥促进酒精诱导的肝病的作用。用抗真菌药物抑制酒精引起的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或能通过降低白色念珠菌特异性Th17应答,改善酒精相关肝病。
酒精相关肝病
肠道真菌组
肠-肝轴
Th17
白色念珠菌
饮食
Nature子刊:饮食和宿主遗传对小鼠肠道真菌群有何影响?
哺乳动物肠道是多种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家园,其组成影响宿主的各种生理特征。随着测序技术和生信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探究宿主遗传、细菌和环境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特征和临床结果。近日,德国吕贝克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饮食干预、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分型等手段,发现小鼠肠道真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并不完全受宿主遗传的调控,而是由饮食和宿主遗传的共同作用调节的。
饮食
肠道真菌组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遗传
肠道真菌组
左涛等Lancet子刊:详解临床应用中的肠道真菌组(综述+一图读懂)
肠道真菌群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一个小但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真菌组并没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且基于菌群的治疗中,肠道真菌仍然被广泛忽视。近日,中山大学左涛及团队在The Lancet Microbe发表最新研究,评估了肠道细菌组和肠道真菌组在健康、疾病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详细论述了真菌组失调对各种疾病的影响,以及真菌组、细菌组和宿主免疫间的互作机制。粪菌移植、抗真菌剂、饮食干预及益生菌在调节真菌群落和临床疗效方面效果显著。目前肠道真菌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存在许多未知因素,作者提倡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将肠道真菌群落的研究从实验室转向临床。我们特别将文中的图片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助你长知识。
肠道真菌组
综述
基础研究
免疫活性
微生物群互作
肠道真菌组
国内团队:艰难梭菌感染中的肠道真菌群落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是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细菌菌群失调影响梭菌感染后是否发病及发病的严重程度,但肠道真菌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阳春和哈佛医学院的陈新华研究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一项研究,分析了CDI患者和非CDI患者(包括携带者,腹泻但非携带者及健康者)的肠道真菌组成和血清免疫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发现或可用于区分CDI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示肠道真菌在CDI中的重要作用。
肠道真菌组
艰难梭菌感染
免疫因子
菌群-疾病关联性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大肠癌中的肠道真菌群特征和促癌真菌
真菌菌群是人类肠道菌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结直肠癌 (CRC) 中的作用未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研究,通过对454个CRC、350个腺瘤以及525个健康人粪便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在结直肠肿瘤发生阶段,肠道中真菌菌群失调以及病原真菌Aspergillus rambellii富集。这项研究表明粪便真菌也可作为诊断CRC的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
肠道真菌组
生物标志物
肠道真菌组
Nature:真菌对肠道炎症的菌株特异性影响
真菌是肠道菌群中不可忽视的成员。在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在内的多种疾病中,都发现了肠道真菌组成的变化。然而,真菌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人们仍所知甚少。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真菌组测序、真菌的培养组学和基因组学、基于CRISPR-Cas9的真菌菌株编辑、体外免疫反应检测和小鼠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中的优势真菌——白色念珠菌的菌株多样性,及其对宿主肠道免疫调控的机制和菌株特异性,为研究IBD的疾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新视角。
肠道真菌组
菌群-免疫互作
白色念珠菌
菌株多样性
菌株特异性
粪菌移植
左涛+兰平+吴小剑等Lancet子刊:详解FMT中的病毒组和真菌组(综述)
粪菌移植(FMT)可用于治疗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然而FMT中转移给受体的除了细菌,还有病毒/噬菌体和真菌等肠道微生物。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左涛、兰平和吴小剑与团队的综述长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关于肠道病毒组和真菌组在FMT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病毒/噬菌体和真菌对FMT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病毒组、真菌组、细菌组和宿主免疫之间的互作机制。作者指出,对肠道病毒组、真菌组和细菌组的联合使用,是FMT和微生物组疗法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粪菌移植
肠道病毒组
肠道真菌组
肠道真菌组
郑钜圣+陈裕明等:千余人数据揭示肠道真菌组特征,及其对代谢健康的潜在影响
人类肠道真菌组在肠道微生态和健康中有重要作用。Gut最新发表了来自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和中山大学陈裕明团队的研究,分析了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GNHS)中的1244名中老年人的肠道真菌组的组成、稳定性和决定因素,并进一步探索了肠道真菌与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双向中介分析揭示出肠道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细菌功能和代谢物来影响人体代谢健康。这些发现为靶向肠道真菌组干预代谢疾病带来了新启示。
肠道真菌组
多组学
队列分析
代谢
细菌-真菌互作
抗结核治疗
国内团队: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的肠道细菌及真菌变化
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朱宝利团队、北京市昌平区结核病防治所的张治国团队及石家庄市藁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朱建良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29名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后的肠道细菌及真菌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抗结核治疗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肺结核
肠道真菌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患者的肠道真菌变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与肠道菌群有关。此前研究多集中在细菌方面,而肠道真菌与NAFLD的关系尚待深入探索。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NALFD患者的肠道真菌组成特征,表明疾病严重者(特别是非肥胖患者)存在特定的真菌组成变化,且对白色念珠菌的系统免疫反应增加,并通过人源化小鼠模型证实了真菌在西式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炎中的作用,提示靶向肠道真菌的策略或能用于改善NAFLD。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肠道真菌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肠道真菌组
Nature Reviews:肠道真菌群——IBD中的关键角色(2021年度回顾)
2021年,肠道真菌组的研究取得了若干瞩目进展。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年度回顾文章,特别概述了今年在肠道炎症和炎症性肠病(IBD)中的真菌-免疫互作以及治疗性工程酵母方面的多项突破性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584558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3600746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056245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5557870)(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2200587),值得品读。
肠道真菌组
炎症性肠病
肠道真菌组
翟冰等Nature子刊:肠道真菌群或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结局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引起患者肠道菌群的扰动,此前有不少研究重点分析了该过程中肠道细菌的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但肠道真菌在其中的变化和作用尚不清楚。近期,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翟冰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研究,对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肠道真菌和细菌组成的时序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以近平滑念珠菌扩张为特征的肠道真菌群失调与患者治疗后较高的死亡率有关。该研究强调了关注肠道真菌群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
肠道真菌组
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菌-真菌互作
近平滑念珠菌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肠道真菌组
多发性硬化是种自身免疫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肠道真菌与这种疾病的关系。EBioMedicin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报道了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肠道真菌组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细菌、免疫和饮食的关联。
多发性硬化
肠道真菌组
肠道真菌组
任文凯团队:详解肠道真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综述)
真菌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占比较小,但与其它肠道微生物一样,肠道真菌对肠道和肠外远端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华南农业大学任文凯团队与合作者近期在Microbiome发表重要综述,对肠道真菌群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推荐专业人士学习和参考。
肠道真菌组
肠道免疫
肠-X轴
艰难梭菌感染
陈新华+刘洋彧等:艰难梭菌感染中的肠道真菌组特征
肠道菌群失调是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重要因素,但肠道真菌在其中有何作用尚不清楚。哈佛医学院的陈新华和刘洋彧与研究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对118例住院患者的粪便真菌组和血清免疫因子进行分析,首次建立了基于二者的诊断模型,能较准确地区分CDI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同时也提示肠道真菌在CDI中有潜在重要作用。
艰难梭菌感染
肠道真菌组
诊断模型
免疫应答
C. difficile
抗真菌免疫
Cell:肠道真菌如何塑造抗真菌免疫?
自然感染和接种疫苗,能通过诱导特异性的抗体,发挥对特定病毒和细菌病原体的免疫作用,但是目前针对真菌病原体的疫苗和中和抗体疗法还非常缺乏。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真菌群在诱导宿主的抗真菌IgG抗体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该研究表明肠道中的真菌(比如白色念珠菌)能通过CX3CR1+巨噬细胞的CARD9信号,引起肠外淋巴组织中的生发中心B细胞扩增,以产生抗真菌IgG,从而保护宿主抵抗致命的系统性真菌感染。这些发现对于研发抗真菌的疫苗和抗体有重要意义。
抗真菌免疫
肠道真菌组
真菌感染
粪菌移植
港中大:FMT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肠道细菌、真菌、病毒如何变化?
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团队及陈基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一名接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展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14岁患儿进行粪菌移植治疗,并对粪菌移植后4个月内的肠道细菌、真菌及病毒的多样性、组成及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粪菌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研究论文
纵向研究
肠道真菌组
肠道真菌组
天津总医院:肠道真菌组或是大肠癌治疗的新靶点(综述)
人类的肠道菌群主要由数量惊人且丰富的细菌和真菌组成。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RC)发展的关键因素。最近,越来越多的动物或临床研究证据表明,肠道真菌失调也有助于CRC的发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曹海龙团队发表在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Reviews on Cancer上的一项综述文章总结了肠道真菌在CRC发展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真菌潜在的致癌机制,并对真菌标志物和结直肠癌的治疗策略进行了讨论。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肠道真菌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而调节真菌群落将是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的一个潜在靶点。
肠道真菌组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与疾病
疾病诊断
生物标志物
肠道真菌组
国内团队:中国六族人群的肠道真菌组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缪应雷、王昆华和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与团队,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人肠道真菌组的重要研究。该研究纳入了香港和云南不同地区的6个民族的900多名健康人,系统性地分析了宿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共118个变量)与肠道真菌组的关联,揭示了地理、城市化、民族和饮食习惯等在塑造肠道真菌组中的重要影响。
肠道真菌组
Mycobiome
geography
Ethnicity
urbanization
铅暴露
环境铅暴露影响儿童肠道微生物组
该队列研究检测了婴儿的肠道细菌及微生物组构成,并将其与铅暴露水平进行关联分析。铅暴露影响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而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发育也存在密切关联。本研究提示,铅暴露或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儿童发育。相关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
铅暴露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婴儿
肠道菌群
真菌感染
Nature子刊:真菌血液感染期间的肠道真菌动态变化
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对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名患者移植前后的粪便及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发现移植后的念珠菌血症与肠道真菌的失调及易位相关,并伴随着肠道细菌的变化,提示可通过监测肠道细菌及真菌的变化预测患者的真菌血液感染风险。
真菌感染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念珠菌血症
肠道真菌组
Julia G Carter
酒精性肝病
白色念珠菌产生的毒素,促进酒精性肝病
酒精相关性肝病患者肠道中,白色念珠菌等念珠菌属真菌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白色念珠菌是肠道菌群中的一种机会致病菌,可分泌一种被称为ECE1的多聚蛋白毒素,ECE1中包含一种多肽——念珠菌素具有细胞溶解作用,可引起宿主上皮损伤。Journal of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临床样本和动物及细胞实验表明,白色念珠菌产生的念珠菌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从而加剧酒精诱导性肝病,在酒精性肝炎患者中,粪便中能检测出ECE1基因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这些发现提示,念珠菌素或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潜在靶点。
酒精性肝病
Mycobiome
microbiota
Microbiome
酒精性肝炎
胎粪菌群
新生儿胎粪中的真菌群
真菌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FASEB Journa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新生儿的初次胎粪中存在真菌群,且随出生胎龄的增加,真菌群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发现间接表明肠道真菌的定植可能发生在出生前。此外,在部分早产儿中占主导地位的念珠菌属可能与早产之间存在病理性关联。
胎粪菌群
Meconium
Microbiome
Mycobiome
premature birth
结直肠癌
Olabisi Coker:结直肠癌中的非细菌肠道微生物
香港中文大学消化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Olabisi Coker博士,发表题为《Non-Bacterial Enteric microbes in Colorectal Cancer》的报告,介绍了共生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以及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潜在作用。
结直肠癌
肠道细菌组
肠道真菌组
肠道病毒组
肠道古菌组
肠道真菌组
Cell子刊:马拉色菌或是特定易感患者的克罗恩病“引爆器”
炎症性肠病(IBD)与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的免疫应答改变有关,近期有不少研究开始揭示肠道真菌组在IBD中的作用。《Cell Host and Microbe》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克罗恩病患者的肠粘膜真菌组成的变化,发现一种马拉色菌在携带IBD风险CARD9基因突变的患者中富集,并在小鼠模型中证实这种真菌可通过参与抗真菌免疫的CARD9信号来加剧结肠炎。这些发现提示,对于特定遗传易感人群,靶向特定肠道真菌的疗法,或能用于治疗IBD。
肠道真菌组
炎症性肠病
肠粘膜菌群
克罗恩病
马拉色菌
肠道真菌组
Nature Reviews:聚焦肠道真菌组(综述)
肠道真菌对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日受关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总结了目前肠道真菌组研究在真菌-细菌互作、真菌-宿主互作中取得的进展,也指出了目前检测分析技术缺乏标准化等局限性,对于研究肠道真菌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肠道真菌组
综述
肠道真菌组
Pol Grootswagers
Pol Grootswagers
微生物组多样性
微生物组跨域及与病毒的互作(综述)
尽管热心肠日报一般将Microbiome译为菌群,但是我们知道微生物组的成分不仅仅只有菌。它的主要成员是细菌,但同时还包括真菌、古菌、病毒和一些可能的真核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共同影响宿主的健康和行为。因此,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综述600篇参考文献,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总体上,人体微生物组(包括肠道、口腔、女性阴道和皮肤等)的量级估计为10^13-10^14个细菌,10^12-10^13个真菌,0-10^4蠕虫和10^14-10^15病毒。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微生物;真菌主要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病毒主要是有尾噬菌体、微小噬菌体和一些宿主病毒;蠕虫则包括吸虫、线虫和绦虫等。
微生物组多样性
人体微生物组
种间互作
Archaea
bac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