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细胞因子
文章数:52篇
新辅助化疗(NAC)
国内团队Cell子刊:解决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组织反应
新辅助化疗(NAC)治疗直肠癌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但NAC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及其与治疗反应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日,中山大学洪成林、林宏城、华大基因研究院Liang Wu、Shiping Liu、华南理工大学王菊芳及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单细胞RNA和空间转录组测序监测29名直肠癌患者的细胞动态,探究了NAC调节的肿瘤微环境复杂性和改变以及与治疗反应相关的细胞和分子组成,揭示了NAC重塑的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动力学,以及其通过多细胞相互作用在调节免疫和恶性细胞中的作用,值得关注。
新辅助化疗(NAC)
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单细胞测序
代谢
Nature:肠菌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可影响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参与调控宿主代谢,并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其机制仍待挖掘。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多组学方法(粪便代谢组和宏基因组、宿主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临床样本,结合小鼠实验验证,发现粪便碳水化合物——尤其宿主可及的单糖(如果糖),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中增多,并与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宿主的低度炎症(炎症细胞因子)相关,而某些与胰岛素敏感相关的肠菌或能通过消耗宿主可及的碳水化合物,改善胰岛素抵抗表型。这些发现揭示了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作用对宿主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代谢
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碳水化合物代谢
胰岛素抵抗
结肠Tregs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道Treg及其调控(综述)
肠道中的Treg细胞由CD4+细胞分化而来,其通过免疫细胞的中抗炎细胞因子和小分子调控肠道的粘膜免疫,还通过促进上皮屏障功能和组织修复来维持肠道的生理功能,因此是肠道的稳态和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近期发表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的一篇综述对肠道中典型的CD4+FOXP3+Treg细胞的多样性、功能、分化、微生物影响、T细胞受体(TCR)库和基因组调控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其中主要围绕小鼠研究的最新结果并尽可能提到人类研究的相应结果,值得阅读。
结肠Tregs
肠道微生物信号
细胞异质性
细胞因子
粘膜免疫细胞
细胞因子
CIK疗法可使结直肠癌患者获益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70项研究(共6743名结直肠癌患者)的数据,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及客观应答率,且不会增加毒性。
细胞因子
荟萃分析
结直肠癌
全氟辛烷磺酸
国内团队:生命早期接触低剂量PFOS或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影响后代健康
全氟辛烷磺酸是一种被研究较为广泛的环境污染物,在孕期的暴露可能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存在关联。本研究通过大鼠实验,证明在孕期暴露于PFOS可能导致影响后代的肠道菌群,并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这为PFOS的发育毒性研究以及潜在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证据。
全氟辛烷磺酸
研究论文
肠道菌群
细胞因子
肿瘤免疫
庄园+吕沐瀚等:肥大细胞调控胃癌免疫耐受新机制
在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会重塑免疫细胞表型和功能进而促进自身进展。近年来,深入理解免疫细胞网络如何被调节及影响肿瘤进展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焦点。近日,第三军医大学庄园、西南医科大学吕沐瀚、遵义医科大学谢睿、西部战区总医院吕一品及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胃癌相关肥大细胞对ICOS+ Treg的调控介导了胃癌免疫耐受,并揭示“胃癌细胞/IL-33/肥大细胞/IL-2/Treg细胞”信号轴会介导免疫抑制性ICOS+ Treg的诱导和扩增,值得关注。
肿瘤免疫
肥大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细胞因子
新冠愈后
余祖江+苟建军+任志刚:新冠患者康复期口腔、肠道真菌和细胞因子的长期随访结果
郑大一附院的余祖江、苟建军和任志刚及其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近Letter文章,他们前期大量研究已揭示新冠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并且在康复期存在长期失调。本篇工作收集了35名新冠患者愈后及随访1年后舌苔、粪便和血清样本,并进行真菌微生物群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新冠患者出院1年后口腔和肠道真菌微生物组多样性得到恢复,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浓度逐渐降低。
新冠愈后
真菌组学
细胞因子
医学研究
其他
肠道通透性
细胞因子如何影响肠上皮通透性?(综述)
肠上皮细胞能够阻止有害物入侵的同时也保证了机体营养物质和溶质的吸收,一些慢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可以导致大量炎症因子产生,其对肠上皮的通透性是否有显著影响从而促进炎症性肠病的进展?近期发表在Autoimmunity Reviews上的一篇综述调查了120篇论文详述了细胞因子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如何影响肠上皮通透性,并阐述了目前研究最频繁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或IL-1β以及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治疗方法对肠道通透性和炎症性疾病进展的影响,更好地了解这些机制可以为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开辟新的治疗前景。
肠道通透性
细胞因子
炎症性肠病(IBD)
白介素
免疫发育
经莉莉+张晨虹Cell子刊:菌群如何调控造血干细胞早期发育?
共生菌群调节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HSPC)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在胚胎发生过程中,菌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HSPC的发育尚不清楚。上海交通大学的经莉莉和张晨虹与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文章,发现共生菌群通过调节HSPC生态位中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控HSPC的正常发育。而chd8-/-斑马鱼的菌群可诱导细胞因子表达增强,损害HSPC的发育。同时鉴定出一株维氏气单胞菌,在chd8-/-斑马鱼中选择性地抑制HSPC生态位中过量的细胞因子,恢复HSPC的发育。
免疫发育
肠道菌群
细胞因子
造血干细胞
致炎饮食
促炎饮食加剧大肠癌复发和死亡风险
炎症是癌症的诱因之一,较高的促炎因子水平(TNFα、IL6和IL8)与结直肠癌(CRC)预后较差有关。饮食可影响全身和胃肠道炎症水平,并可以通过改变炎症来影响CRC预后。已有研究报道,促炎饮食与结直肠癌(CRC)风险相关,但其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最新研究,在诊断为I至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运用评估食物与血浆炎症标志物相关性的经验性饮食炎症模式(EDIP)评分手段,探究了促炎饮食与癌症复发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发现促炎饮食与更高的复发风险和全因死亡率相关。
致炎饮食
细胞因子
结直肠癌
前瞻性队列研究
医学研究
IBD治疗靶点
Science子刊:靶向细胞因子治疗IBD(观点)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观点,介绍了靶向炎症细胞因子的炎症性肠病(IBD)治疗策略,并讨论了不同炎症细胞因子靶向药物的联用、抗炎细胞因子、JAK抑制剂等其它细胞因子相关的IBD治疗手段。
IBD治疗靶点
细胞因子
其他
抗原特异性T细胞
Nature子刊:抗原特异性T细胞如何介导宿主和微生物互作并调控IBD?
机体与共生微生物的互作改变和塑造宿主的免疫力,肠道中组织驻留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可对局部损伤作出反应,这使得它们在宿主和微生物之间有重要介导作用。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人类和小鼠结肠中有一类丰富且保守的、MHC-II限制性的,能响应微生物的T细胞可获得与先天样T细胞相关的转录和功能特征,该细胞群的丰度在肠炎小鼠模型中上调,并能够充当微生物和局部细胞因子环境的哨兵,对局部损伤做出反应。充分理解这类型细胞的功能或可为IBD以及与微生物失调相关的炎症疾病提供新靶点。
抗原特异性T细胞
肠道先天性免疫
微生物
结肠炎
MHC-II
胰腺导管腺癌(PDAC)
Science子刊:揭示具核梭杆菌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
肿瘤微生物群越来越多地与癌症进展和化疗耐药性有关。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中,瘤内高具核梭杆菌负荷与患者较短的生存期相关。Science Signaling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具核梭杆菌的感染诱导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PDAC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肿瘤进展。
胰腺导管腺癌(PDAC)
具核梭杆菌
细胞因子
结肠上皮
Cell子刊:如何利用经典细胞因子的响应网络预测IBD进展?
上皮细胞和免疫系统的互作对IBD的发病过程至关重要,阐明细胞因子调控的信号网络有助于治疗IBD。近期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利用IBD样本和细胞因子处理的类器官进行测序,进而绘制了典型的细胞因子调节人类结肠中共同的和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转录图谱,这些基于细胞因子应答的特征可将IBD患者进行分型,未来有助于作为一种精确的医疗工具预测IBD患者的发展。
结肠上皮
人类器官
细胞因子
炎症性肠病(IBD)
分子分类
阴道菌群
北医三院团队:复发性自然流产女性生殖道菌群结构特征
女性生殖道菌群(包括阴道、宫颈和宫内)结构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结局存在关联。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设计和详尽的分析后发现,三处生殖道菌群结构本身存在差异。病例组女性菌群结构呈现一定规律的改变,而这其中可能与局部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变存在关联,这可能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女性
细胞因子
宫内菌群
口腔菌群
浙江工商大学:过敏患者的口腔菌群和代谢物特征
当前,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其中尤以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过敏性疾病的表型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免疫学机制,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控带来借鉴和支撑。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傅玲琳教授团队在Allergy上发表一项研究,通过招募患有单致敏和多致敏表型的过敏患者,以“口腔黏膜免疫”为全新切入点,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首次从“微生物群-唾液免疫平衡”角度揭示了不同表型过敏患者的口腔微环境变化以及“宿主-微生物群”的强烈相互作用,证实了多致敏表型与口腔微生态和局部免疫环境的失衡有关。该研究可为过敏性疾病的表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多病态过敏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口腔菌群
过敏
宿主-微生物稳态
细胞因子
菌群-疾病关联性
微塑料
首都医科大学:塑料微粒致造血系统损伤的机制
微/纳米塑料(MNPLs)广泛存在于环境和生命体中,并带来健康风险。之前的研究表明,NMPLs可以穿透骨髓,但它们是否会导致造血损伤仍不确定。首都医科大学高艾团队发表在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聚苯乙烯MNPLs(PS-MNPLs)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发现PS-MNPLs具有造血毒性,并破坏肠道菌群、代谢和炎症稳态,所有这些都与造血系统损伤有关,这表明异常的肠道菌群-代谢物-细胞因子轴可能是MNPLs诱导的造血损伤的关键途径。
微塑料
造血损伤
肠道菌群
细胞因子
菌群-环境-健康
精神分裂症
朱峰+马现仓:精神分裂症中的菌群-免疫互作失调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朱峰、马现仓与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健康对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BMC对细菌及真菌的免疫应答受损,而细菌易位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
精神分裂症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队列研究
细胞因子
复发性腹痛或与心理应激有关
儿童复发性腹痛(RAP)是全世界儿童中一种常见的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本研究通过人群数据分析,探索了功能和行为症状的发生以及血液标志物变化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假说,值得分析研究。
细胞因子
犬尿氨酸
复发性腹痛
儿童行为问题
菌群-免疫互作
早期的双歧杆菌定殖或影响儿童期免疫系统成熟
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65名瑞典新生儿随访至3岁,发现1岁前的肠道菌群定殖(特别是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梭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显著影响3岁时期的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细胞因子
双歧杆菌属
肠道蠕虫感染
肠道蠕虫感染的防御机制(综述)
胃肠蠕虫感染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关于肠上皮细胞(IEC)特定细胞亚群如簇状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的不断认识,对胃肠道蠕虫感染的粘膜免疫反应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展。发表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肠道细胞防止蠕虫感染的方式以及蠕虫如何通过这些亚群启动免疫反应的机制,这些发现有助于了解肠道的复杂生物学及其在抵御各种环境压力和致病因素中的作用。
肠道蠕虫感染
helminth
intestinal epithelium
tuft cell
Goblet cell
新冠病毒
仁济医院:中国人肠上皮细胞中的新冠病毒入口基因表达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房静远、洪洁和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文章,纳入中国的健康对照、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患者各2名,利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分析结肠组织的转录组,绘制出中国人的肠道基因表达谱。揭示出肠道上皮细胞富集表达新冠受体基因ACE2等,并同步上调病毒感染、炎症和细胞因子等通路基因。
新冠病毒
单细胞RNA测序
结肠组织
新冠感染
细胞因子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
Cell:免疫治疗诱导结肠炎,哪些免疫细胞起了变化?
靶向CTLA-4或PD-1/PD-L1通路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可用于治疗癌症,但也存在引发包括结肠炎在内的严重炎症反应副作用。《Cel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用单细胞技术分析了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相关结肠炎患者的肠道组织样本,揭示出其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和分子通路,并鉴定出若干潜在的治疗干预靶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
checkpoint blockade
Cancer
PD-1
CTLA-4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星吟+夏育民等:SLE患者的菌群变化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细胞因子失调相关
肠道菌群和免疫因子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生发展。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刘星吟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夏育民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了健康人、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SLE-G)患者及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SLE+G)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差异,发现SLE-G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及组成显著异于SLE+G患者及健康人,而SLE+G患者与健康人的菌群相似,提示糖皮质激素疗法可恢复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稳态。另外,SLE患者的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失调,并与特定菌属的丰度变化相关,而糖皮质激素治疗与部分细胞因子的降低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
菌群-免疫互作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因子
糖皮质激素
细胞因子
Nature子刊:细胞因子调控血液和肠道ILC与T细胞的互作
天然淋巴细胞(ILCs)和辅助T细胞在小鼠体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但ILCs和CD4+ T细胞之间的互作如何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尚不清楚。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揭示出细胞因子IL-1β和IL-18通过调控人外周血和肠道ILCs的抗原呈递特征,进而诱导抗原特异性CD4+ T记忆细胞的激活。这说明循环和组织内ILCs具有对细胞因子作出反应及调节局部CD4+ T细胞反应的内在能力,或对肿瘤和炎症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colon cancer
Innate Lymphoid Cells
孕期运动
孕期运动或可调节母婴免疫反应
孕期运动锻炼的益处以及如何科学指导孕妇运动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结果提示,孕期运动或可调节母婴体内各种细胞因子水平,从而间接提示,孕期运动干预或做作为孕妇和胎儿免疫反应调节的一种策略。
孕期运动
细胞因子
Cytokines
Immune
interferon-gamma
2型糖尿病
Nature:人工设计的细胞因子治疗2型糖尿病
gp130受体的配体——细胞因子IL-6和CNTF可改善代谢稳态,但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有限。来自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细胞因子-IL7Fc,可通过IL-6受体依赖性方式及类似CNTF的形式激活gp130信号通路,以改善小鼠的葡萄糖稳态、肝性脂肪变性及骨骼肌质量丢失。另外,IL7Fc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安全性。
2型糖尿病
细胞因子
新药研发
降糖药物
IL-6
代谢疾病
Nature子刊:IL-36调节肠道菌群,帮助小鼠抵抗肥胖和糖尿病
在肥胖和代谢疾病中,白介素(IL)-1家族是重要介导因子,不同成员间可能存在相反作用。IL-36家族细胞因子是IL-1的一个亚家族,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IL-36通路的活化对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功能紊乱具有保护性作用,与IL-36促进肠道菌群中的Akk菌生长有关,为防治代谢疾病带来新启示。
代谢疾病
Bacterial host response
Interleukins
Mucosal immunology
Obesity
乳糜泻
Science子刊:乳糜泻患者摄入谷蛋白后的细胞因子释放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乳糜泻患者在注射谷蛋白多肽或谷蛋白后,血浆中的细胞因子应答及胃肠道症状的发生,发现谷蛋白特异性CD4+ T细胞可被谷蛋白抗原快速激活。
乳糜泻
乳糜泻
细胞因子
谷蛋白
Sisse Helle Njor
盆腔癌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放射性肠病?
放射性治疗是盆腔癌治疗中很重要的手段,但放疗过程中常引发放射性肠病(RE),包括急性或慢性胃肠道副作用。而胃肠道毒性的风险限制了可提供的辐射剂量。RE可被定义为一个进行性的、缺血的、前纤维化的过程,发生在腹部或盆腔照射后,由病理生理过程驱动,而肠道微生物很可能参与其中。然而,已发表的研究集中于急性RE,而晚期RE通常是剂量限制的,并且通常使用具有局限性的动物模型。最新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的一项研究,从三个互补的患者队列中收集粪便样本,共同评价RE的全谱。该研究发现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随放疗进行而降低,且与晚期RE成正相关。该研究报告了迄今为止关于微生物群与急性/晚期RE关系的最大的临床研究。改变的微生物群与早期和晚期RE相关,对辐射引起的副作用的风险评估、预防和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盆腔癌
radiotherapy
Microbiome
side-effects
gastrointest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