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系统性红斑狼疮
文章数:24篇
粪菌移植
国内团队:粪菌移植如何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甲基化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多器官损害并伴有自身抗体的过度产生。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和稳态失调被认为与SLE的发病机制有关。已有临床试验证实粪便微生物群抑制(FMT)可以安全有效治疗SLE,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赵明、陆前进及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文章,阐明了SLE患者FMT后甲基化组的变化情况,探讨了FMT中菌群-代谢物-甲基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FMT恢复异常低甲基化而治疗SLE的潜在可能。
粪菌移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表观遗传
DNA甲基化
肠道病毒群
张烜+王军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肠道病毒组紊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肠道病毒组仍不清楚。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张烜、微生物所王军及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最新研究,发现SLE患者肠道病毒多样性和分类显著改变,SLE中受到干扰的肠道病毒组可以驱动IFN-I反应,从而为SLE发病机制提供新见解,值得关注。
肠道病毒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噬菌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国内团队:SLE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的外周免疫细胞变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赵明团队及陆前进团队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13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接受粪菌移植前后的外周免疫细胞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发现免疫细胞中的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与患者对粪菌移植治疗的应答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粪菌移植
免疫细胞
粪菌移植
湘雅二医院:粪菌移植或可安全有效地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陆前进团队与赵明团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招募了20名对标准治疗应答不充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同时进行3次粪菌移植,干预12周后,患者的疾病评分、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肠道菌群组成等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且安全性良好。
粪菌移植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疾病
湘雅医院:风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的曾超团队与雷光华团队在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92项观察性研究(共11998名参与者)的数据后发现,风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整体降低,但系统性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增加;强直性脊柱炎和IgG4相关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具有相似的菌群变化特征。
风湿性疾病
荟萃分析
菌群-免疫互作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日本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特征
肠道菌群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相关。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关联分析,对比鉴定了SLE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差异,并通过整合GWAS及血浆代谢产物数据,揭示了SLE特异性菌群特征与宿主基因组及代谢产物的关联。
系统性红斑狼疮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SLE相关肠道菌群促进主动脉的Th17细胞浸润,以诱导高血压发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常发生高血压。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SLE小鼠模型中发现,SLE相关的肠道菌群变化(拟杆菌属富集)虽然无法诱导自身免疫、肾脏炎症及内毒素炎症等表型,但能够通过增加主动脉的Th17细胞浸润,从而诱导高血压的发生。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高血压
系统性红斑狼疮
张烜+王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肠道菌群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张烜团队及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王军团队在Arthritis and Rheu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鉴定了未治疗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变化,并发现在SLE患者中富集的部分菌种来自于口腔菌群,且来自这些SLE相关细菌的多肽可通过分子模拟触发自身免疫应答。该研究结果提示,调控肠道菌群或可作为治疗SLE的潜在辅助疗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研究论文
菌群-免疫互作
队列研究
口腔菌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深圳人民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肠道菌群与脂代谢失调
肠道菌群的代谢变化可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来自深圳人民医院的戴勇团队、刘冬舟团队及Donge Tang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粪便菌群、粪便及血清代谢组,发现SLE患者的粪便菌群失调,且多种粪便及血清代谢产物(尤其是脂代谢产物)的水平发生变化,而菌群组成的变化与脂代谢变化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
研究论文
脂代谢
胆汁酸
初级胆汁酸
系统性红斑狼疮
Science子刊:菌群失调促自身免疫疾病,色氨酸代谢是关键
肠道菌群失调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相关。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triple congenic(TC)狼疮易感小鼠模型中观察到肠道菌群失调,伴随着肠道炎症及狼疮相关表型,并通过抗生素处理、粪菌移植及共饲养等实验证实了菌群失调对自身免疫的诱导作用。另外,TC小鼠表现出色氨酸代谢通路失调及血清犬尿素水平升高,提示色氨酸代谢在自身免疫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调节饮食中的色氨酸水平,可影响小鼠的肠道菌群,并调控狼疮相关的自身免疫表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
色氨酸代谢
动物
自身免疫疾病
研究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刘星吟+夏育民等:SLE患者的菌群变化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细胞因子失调相关
肠道菌群和免疫因子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生发展。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刘星吟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夏育民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了健康人、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SLE-G)患者及正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SLE(SLE+G)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差异,发现SLE-G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及组成显著异于SLE+G患者及健康人,而SLE+G患者与健康人的菌群相似,提示糖皮质激素疗法可恢复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稳态。另外,SLE患者的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失调,并与特定菌属的丰度变化相关,而糖皮质激素治疗与部分细胞因子的降低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
菌群-免疫互作
系统性红斑狼疮
细胞因子
糖皮质激素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差异介导了雌性与雄性狼疮小鼠的自身免疫进展差异
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风险是男性的9倍。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狼疮小鼠模型中,发现雌鼠的肠道炎症水平显著高于雄鼠,且雌鼠与雄鼠的肠道菌群组成显著不同。使用抗生素去除肠道菌群,可抑制雌鼠(而非雄鼠)的肠道炎症表型及全身自身免疫进展,阉割雄鼠则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并加速自身免疫进展。结果提示,肠道菌群或是造成自身免疫表型差异的因素之一。
菌群-免疫互作
Autoimmunity
Gender bias
Gut microbiota
Gut mucosa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菌群失调之间的双向互作(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应答并促进SLE,并讨论了SLE与菌群失调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作用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
菌群-免疫互作
系统性红斑狼疮
Philippe J Sansonetti
Violeta Moya-Alvarez
自身免疫
Nature子刊:可能驱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CD4+ T细胞
《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乳糜泻患者的肠道内鉴定出了一群有着特殊表型的谷蛋白特异性CD4+ T细胞,有趣的是,在一些其它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也有一群相似表型的CD4+ 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结果提示,这群罕见的CD4+ T细胞可能驱动了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
乳糜泻
系统性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4+ T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Nature Reviews:菌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年度回顾)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晰。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发表的年度回顾短文,着重介绍了3项研究(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82393462)(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60298267)(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72319477),揭示了菌群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致病共生菌与免疫系统的互作促进易感个体发病的潜在机制,值得关注。
系统性红斑狼疮
microbiota
Pathogenesi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菌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Cell子刊:抗性淀粉靶向共生乳杆菌,可改善小鼠系统性红斑狼疮
罗伊氏乳杆菌通常被认为是有益菌,但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却显示这种菌可在特定背景下,促进模型小鼠的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而补充膳食抗性淀粉可缓解小鼠的病症。这些发现再次说明,共生菌与宿主间的互作相当复杂,可能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有益或有害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通过饮食调节菌群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策略,可能对特定类型的患者有效。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actobacillus
Lactobacillus reuteri
Clostridiaceae
Clostridiales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vs系统性红斑狼疮,肠道和口腔菌群有何异同?
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两种有密切关联的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和病因学等方面有相通之处。来自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干燥综合征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健康人在肠道菌群及口腔菌群上的异同,发现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无显著差异,但均异于健康人,而两组患者的口腔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mTOR信号
Lancet: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药靶点
本文是对Lancet上发表的一项利用西罗莫司治疗活动性SLE的单臂、开放性1/2期临床试验的评论,认为该临床试验纳入的患者较少且有一定偏倚(人种、性别),因此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证实该药物在人群中的疗效。
mTOR信号
系统性红斑狼疮
T细胞
西罗莫司
Anne K Eriksen
系统性红斑狼疮
Lancet:西罗莫司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一项纳入29例患者的单臂、开放性1/2期临床试验中,西罗莫司(又名雷帕霉素,可作为免疫抑制剂)可缓解55%的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评分,需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进行进一步的疗效验证。
系统性红斑狼疮
西罗莫司
mTOR
Adam S Cifu
Lauren Feld
系统性红斑狼疮
AEM:红斑狼疮患者与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
这是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狼疮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的研究,值得专业人士特别关注。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小鼠模型
16S rRNA
Ying Taur
Eric G Pamer
褪黑素
JA:季节变化,自身免疫病表现各不同(综述)
季节更替,往往能够看到不同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同表现,这篇文章系统性总结了相关知识,信息量很大,干货很多,值得好好阅读,必有启发(话说,四季更替,菌群的改变也是有迹可循滴)!
褪黑素
季节性
维生素D
银屑病
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Microbiom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龈下口腔菌群特征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腔菌群的文章,推荐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口腔微生物
牙周疾病
龈下牙斑
Cytokine
系统性红斑狼疮
JA:肠道菌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综述,推荐)
关于肠道菌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IBD、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及I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综述,推荐读一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
多发性硬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
系统性红斑狼疮
SR:红斑狼疮、肠道菌群、免疫细胞、抗体的关系
① SLE患者粪菌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及向Th17分化;② 两株梭状芽胞杆菌降低Th17/Th1平衡;③ 双歧杆菌防止CD4+细胞过度活化;④ 厚壁菌与IL-17负相关,SLE中与血清IFN-γ相关;⑤ 健康人互养菌与厚壁/拟杆菌比例正相关,与血清IL-6负相关并与IgM抗体正相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
粪便菌群
IgM
Th17
James D 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