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自身免疫疾病
文章数:53篇
脊柱关节炎
脊柱关节炎及其伴随疾病的肠道菌群特征
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des,SpA)是一组具有共同临床和遗传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随指炎、葡萄膜炎、牛皮癣、炎症性肠病(IBD)等。该疾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并与HLA-B27基因相关。近期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克罗恩病(CD)、急性前葡萄膜炎(AAU)和脊柱关节炎(SpA)的患者存在相似且特定的肠道菌群组成。研究还发现Fusicatenibacter属细菌与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但该细菌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脊柱关节炎
肠道菌群
自身免疫疾病
粪菌移植
蔡军等:粪菌移植在自身免疫病中的应用(综述)
自身免疫疾病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菌群干预疗法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潜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综述,讨论了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FMT用于改善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和研究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挑战和研究方向。
粪菌移植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菌群
糖尿病
张晨虹+赵立平等:特定致病共生菌可损伤胰腺引发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是与胰岛素生成不足有关的一种糖尿病,包括以β细胞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此前研究表明,IDD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然而,诱导IDD的具体肠菌仍待鉴定和因果验证。Microbiome最新发表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和赵立平团队的研究,发现低剂量(0.2%)的葡聚糖硫酸钠(DSS)虽不引起明显的肠道炎症或屏障损伤,但能使特定的致病共生菌在小鼠肠道中富集。这些细菌可转移至胰腺,导致胰腺炎症、β细胞破坏和IDD。这些发现支持IDD是一种菌群依赖性的疾病,提示需进一步在人类中鉴定可促进IDD的致病共生菌。
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疾病
肠-胰腺轴
自身免疫疾病
国内团队Science:肠菌代谢物诱导的一种新型翻译后修饰可促进自身免疫病
强直性脊柱炎(AS)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由破坏免疫耐受的新抗原引起的。空军军医大学的朱平、杨静华和上海大学的陈亮合作在Science发表文章,对AS患者蛋白质组中的氨基酸修饰进行探究,发现通常由肠菌释放的代谢产物3-羟基丙酸(3-HPA)诱导的半胱氨酸羧乙基化可产生致病性新抗原,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反应和自身抗体的产生。
自身免疫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
半胱氨酸羧乙基化
新抗原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人工甜味剂
Nature:甜味剂三氯蔗糖可抑制T细胞应答
人工甜味剂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三氯蔗糖是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近年研究表明高剂量摄入三氯蔗糖可能带来健康隐患。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在小鼠中,摄入高剂量三氯蔗糖(相当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每日人体摄入量的上限)可以削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对抗肿瘤和抗感染免疫造成不良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可以减轻T细胞依赖性的自身免疫疾病。这些发现给高剂量摄入三氯蔗糖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示三氯蔗糖或能用于改善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人工甜味剂
三氯蔗糖
T细胞
免疫调控
肿瘤
Th17细胞
Nature子刊:TH17细胞如何参与肠道炎症和肠外自身免疫疾病?(综述)
大量研究表明产生白细胞介素17的CD4+T细胞((TH17细胞)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息息,TH17细胞已被发现在肠道粘膜的组织稳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综述总结了TH17细胞的异质性,以及TH17细胞在多种组织的稳态和炎症状态下的多种状态和表型。此外,还讨论了TH17细胞的可塑性,当前对T细胞亚群的理解以及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中的作用的不同观点,值得相关人员阅读。
Th17细胞
肠道炎症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粘膜
细胞异质性
工程菌
工程菌缓解小鼠的自身免疫疾病及炎症
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设计了一种可代谢色氨酸产生吲哚的工程菌,可促进巨噬细胞的M2极化,以增强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从而缓解小鼠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炎。
工程菌
自身免疫疾病
巨噬细胞
Treg
吲哚
饮食-菌群-免疫互作
张烜+刘志华:高纤维饮食+特定肠菌,可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模型动物中,都存在肠道菌群的改变。其中,Prevotella copri被发现在RA中富集。这种菌编码特定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能有效分解、利用饮食中的纤维和多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烜团队与清华大学刘志华团队合作,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在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小鼠中,揭示了源自RA患者的一个P. copri菌株如何与高纤维饮食协同作用加剧RA。总之,该研究强调了在评估饮食干预对RA的影响时,一定要考虑肠道菌群失调的具体情况,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饮食-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失调
类风湿性关节炎
高纤维饮食
自身免疫疾病
长寿浆细胞
清华大学Nature子刊:不同来源、亚型的长寿浆细胞类群有何特征?
长寿浆细胞(LLPCs)是一种存在骨髓里的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分泌细胞,可为机体提供较强的抗体保护,是体液免疫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LLPCs数量稀少且缺乏已知的表面分子标记,人们对其认识仍非常有限。近日,清华大学祁海、王建斌及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对小鼠脾脏、骨髓浆细胞进行转录组与抗体分子层面的单细胞测序,发现不同LLPCs有不同的分子标记,提示其分化路径具有多元化。此外,不同浆细胞类群的抗体分子也有着不同特征,IgG型、部分IgA型LLPCs可被外源抗原免疫、病毒感染诱导,其抗体分子含高频体细胞超突变,而IgM型LLPCs缺乏体细胞超突变,可在无T细胞小鼠中正常产生,提示其生成并不依赖生发中心反应。总之,该研究有助于未来研究人员针对自身免疫疾病开发出靶向浆细胞的精准疗法,值得关注。
长寿浆细胞
免疫-菌群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单细胞测序
肠道细菌演化
Nature:肠菌可在宿主内演化出致病的移位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肠道中定植的共生微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变。耶鲁大学Noah Palm团队在Nature发表的最新研究中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共生肠菌在宿主内的演化可能会影响其致病倾向。他们以一种致病共生菌——鹑鸡肠球菌为模型对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该菌能在易感小鼠中移位至肝脏等组织器官,从而引发自身免疫病。通过分析小鼠粪便和肝脏中的分离菌发现,这种菌可在宿主内自发地发生趋异演化,产生适应肠腔或肠黏膜的不同谱系。其中,适应肠黏膜的菌株具有侵入性和致病特性特征,包括移位至肝脏、免疫逃逸和引发炎症;相比之下,适应肠腔的菌株则比较“良民”(且可能更具传播性)。总之,该研究在菌株水平和时间尺度上,为理解微生物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菌群驱动的疾病中存在的“随机性”和年龄相关性。
肠道细菌演化
Autoimmunity
Bacterial evolution
chronic inflammation
experimental evolution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肠外自身免疫疾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多种肠外自身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并讨论了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这些肠外自身免疫疾病的潜在机制,最后展望了通过调控菌群治疗肠外自身免疫疾病的潜能。
菌群-免疫互作
自身免疫疾病
综述
菌群-免疫互作
空肠弯曲杆菌诱导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
空肠弯曲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变——Guillain Barré综合征(GBS)的发展相关。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从GBS患者中分离的空肠弯曲杆菌感染IL-10敲除小鼠后,可诱导GBS症状的发生。机制上,GBS分离株的脂寡糖上的唾液酸化寡聚糖基序可作为中枢抗原呈递细胞受体Siglec-1的配体以促进吞噬,并可作为诱导自身免疫性T细胞应答及自身抗体产生的表位。另外,IL-10在空肠弯曲杆菌诱导的自身免疫中起到负调控作用。该研究表明,阻断IL-4或Siglec-1或可用于治疗GBS。
菌群-免疫互作
空肠弯曲杆菌
Siglec-1
IL-4
自身免疫疾病
肺部菌群
Nature:肺部菌群影响大脑神经炎症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疾病。不少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对MS的影响,而Nature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则首次发现了肺部菌群也能影响对MS的易感性,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免疫机制。
肺部菌群
自身免疫疾病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肺-脑轴
菌群-免疫互作
国内团队:双歧杆菌属或可增加1型糖尿病及乳糜泻的风险
苏州大学的裴育芳团队、张磊团队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李斌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结果,在发现队列与验证队列中,鉴定出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与1型糖尿病及乳糜泻的风险增加呈因果关联。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孟德尔随机化
自身免疫疾病
噬菌体-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噬菌体与菌群的互作,或影响自身免疫病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对476名日本受试者的肠道病毒组进行分析后发现,crAss样噬菌体的丰度与类风湿关节炎(R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而短尾噬菌体科的丰度与SLE相关。另外,短尾噬菌体科与粪杆菌属之间存在共生关联,而后者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具有抗炎活性。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病毒组可能通过与肠道细菌的互作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
噬菌体-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自身免疫疾病
噬菌体
菌群-免疫互作
遗传vs菌群,谁是自身免疫病的决定因素?
Arthritis and Rheu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狼疮小鼠模型(BXD2小鼠)中发现,无菌状态仅对少数几种自身免疫表型有所影响,而不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发展。该研究结果提示,小鼠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初始发展主要受到遗传因素调节,共生菌群对其影响较小。
菌群-免疫互作
啮齿动物(小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自身免疫疾病
显微镜下结肠炎
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自身免疫病风险升高
自身免疫疾病与显微镜下结肠炎之间的关联尚未明确。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超过1.5万名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及超过15万名对照中发现,显微镜下结肠炎患者有着更高的自身免疫疾病风险,尤其是胃肠道自身免疫疾病。
显微镜下结肠炎
自身免疫疾病
研究论文
病例-对照研究
自身免疫疾病
Nature Outlook: 肠道微生物参与自身免疫的证据
Nature近期发表的科普新闻,介绍了肠道菌群是如何影响克罗恩病、一型糖尿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利用肠道菌群为靶点防治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菌群
一型糖尿病
克罗恩病
多发性硬化症(MS)
多发性硬化
Science子刊:膳食异黄酮通过菌群及其代谢物改善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神经炎症疾病,会引起运动、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和衰退,肠道菌群和饮食等非遗传因素可能在MS发病中有重要作用。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一项研究,发现含有异黄酮(大豆等豆类中富含的一种植物雌激素)的饮食可改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MS模型)的疾病程度,这种保护作用依赖于代谢异黄酮的特定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这些发现为研究MS疾病机理和干预方法带来新启示。
多发性硬化
饮食-菌群互作
自身免疫疾病
雌马酚
异黄酮
自身免疫疾病
Nature子刊:酵母多糖——甘露聚糖/β-1,6-葡聚糖发挥免疫抑制功能
酵母是哺乳动物微生物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共生细菌一样,有可能在临床环境中影响免疫。然而,酵母来源的免疫调节分子的功能特异性尚不清楚。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含β-1,3-葡聚糖的酵母多糖zymosan可增强促炎性,而甘露聚糖/β-1,6-葡聚糖的多糖MGCP则对免疫系统发挥有效的抗炎作用。即β-葡聚糖的结构特异性决定了酵母多糖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同时提示MGCP或可用于结肠炎和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自身免疫疾病
酵母多糖
免疫抑制
诊断模型
张家超等:基于肠道菌群标志物诊断格雷夫斯病
格雷夫斯病(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多系统综合征,通常引起甲亢。目前GD的临床诊断较为耗时,且可能与帕金森病混淆,因此需要研发便捷、准确的诊断方法。海南大学张家超团队、Kaining Chen团队与Rob Knight团队合作,在ISME Journal发表文章,对G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分析,鉴定出具有疾病特异性的GD菌群标志物,构建了疾病诊断模型,具有临床应用潜力。
诊断模型
格雷夫斯病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菌群
肝胆疾病
仁济医院:两种硬化性胆管炎中,粪便菌群和代谢组的改变和差异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有着不同的治疗和预后。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改变可能参与了PSC病理,但菌群在IgG4-SC中的作用尚缺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Ruqi Tang、马雄、Min Lian与团队,近期在Gut发表研究,通过对IgG4-SC、PSC和健康人进行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和人体表型进行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两种疾病在宿主-微生物互作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为深入探索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线索。
肝胆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
肠道菌群
代谢组
诊断模型
菌群-免疫互作
一种罕见自身免疫病的菌群特征
IgG4相关疾病(IgG4-RD)和系统性硬化(SSc)是罕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以血液中存在CD4+ 细胞毒性T细胞、多器官炎症及纤维化为特征。Genom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鉴定了IgG4-RD患者与SSc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其它自身免疫疾病或炎症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IBD)的患者不同,IgG4-RD患者与SSc患者有着独特且类似的菌群特征。
菌群-免疫互作
自身免疫疾病
系统性硬化
IgG4相关疾病
研究论文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影响自身免疫性的Graves眼病
Graves病(Graves’ disease, GD)是一种因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自身抗体引起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约50%的患者同时患有Graves病(Graves’ orbitopathy, GO)。不同的GD/GO小鼠模型有着不同的肠道菌群组成,与TSHR诱导疾病的异质性相关。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抗生素处理可缓解小鼠的GD/GO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移植GD患者的粪菌可恶化小鼠的GD,而益生菌在增加眼部Treg细胞的同时反而加重了甲亢及GO。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在G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Graves’ disease
自身免疫疾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牙周病
Nature Reviews:牙周病如何影响全身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综述)
牙周炎是一种主要的口腔黏膜炎症,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等多种慢性炎症驱动的疾病相关。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牙周细菌如何影响口腔外的局部及全身性炎症应答,并讨论了牙周炎与多种炎症并存病之间的潜在因果关联及背后的分子机制。
牙周病
综述
牙周菌群
自身免疫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姜辣素
生姜中的姜辣素或可缓解自身免疫疾病
姜具有抗炎症及抗氧化效应。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姜辣素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缓解狼疮小鼠模型及抗磷脂综合征小鼠模型的疾病相关表型。
姜辣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狼疮
细菌淀粉样蛋白
鼠伤寒沙门氏菌产生的淀粉样蛋白或触发关节炎
反应性关节炎是一种由肠道沙门氏菌等侵袭性肠道致病菌感染造成的自身免疫疾病。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后可在肠道中产生curli——一种胞外细菌淀粉样蛋白,以诱导抗dsDNA自身抗体的产生,并导致关节的自身免疫及炎症。
细菌淀粉样蛋白
反应性关节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Science子刊:菌群失调促自身免疫疾病,色氨酸代谢是关键
肠道菌群失调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相关。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triple congenic(TC)狼疮易感小鼠模型中观察到肠道菌群失调,伴随着肠道炎症及狼疮相关表型,并通过抗生素处理、粪菌移植及共饲养等实验证实了菌群失调对自身免疫的诱导作用。另外,TC小鼠表现出色氨酸代谢通路失调及血清犬尿素水平升高,提示色氨酸代谢在自身免疫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调节饮食中的色氨酸水平,可影响小鼠的肠道菌群,并调控狼疮相关的自身免疫表型。
系统性红斑狼疮
色氨酸代谢
动物
自身免疫疾病
研究论文
免疫代谢
Cell:靶向糖酵解或可治疗Th17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因糖酵解通路通常扮演了必需的“看家”角色,靶向糖酵解通路用于治疗疾病被认为是难以实现的。来自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相比于稳态Th17细胞,炎症性Th17细胞的糖酵解通路基因高表达。在多种糖酵解通路基因中,仅有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1)的缺失对于稳态Th17细胞则无显著影响,而对于炎症性Th17细胞是必需的。机制上,稳态Th17细胞的磷酸戊糖途径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可补偿Gpi1缺失造成的糖酵解通量降低。该研究提示,靶向Gpi1或可用于治疗Th17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而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靶向代谢冗余性以治疗免疫疾病的可能。
免疫代谢
Th17细胞
啮齿动物(小鼠)
糖酵解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1)
自身免疫疾病
张烜团队:自身免疫疾病中的肠道菌群(综述)
北京协和医院张烜团队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失调参与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并讨论了菌群作为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及干预靶点的潜在可能。
自身免疫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s
Gut microbiota
immunopathogenesis
microbia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