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菌群失调
文章数:60篇
炎症性肠病(IBD)
用粪便菌群特征改善IBD生物治疗反应预测
菌群紊乱被认为是炎症性肠病的关键病因之一。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基于微生物负荷、水分含量、钙卫蛋白浓度和肠道分型的粪便菌群特征可能有助于IBD生物治疗的治疗选择。
炎症性肠病(IBD)
肠道菌群失调
生物治疗
微塑料
复旦大学:微塑料暴露可能会引起学龄前儿童肠菌失调
微塑料暴露(MPs)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研究深入已经在人类胎盘、粪便甚至血液中检测到其身影。然而,目前人类对微塑料的接触以及影响接触的潜在因素,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近日,复旦大学董瑞华及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检测了厦门市学龄前儿童MPs情况并评估了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MPs暴露会影响儿童菌群多样性,降低有益菌丰度。此外,研究发现奶瓶使用可能是微塑料污染的一个特定来源,值得关注。
微塑料
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喂养行为
肠道菌群调节
Cell子刊:用合生制剂精确调节失调的肠道菌群
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母乳低聚糖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婴儿双歧杆菌)制成的合生制剂,对抗生素诱导的成年人肠道菌群失调进行调节。结果表明,该合生制剂可引起肠道菌群发生可预测、可重复的变化,包括通过互养作用富集了产丙酸的韦荣球菌,并对一系列微生物代谢物具有积极影响,提示该合生制剂在恢复失调的肠道菌群方面具有治疗潜力。
肠道菌群调节
合生制剂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
母乳低聚糖
肠道菌群失调
铁过载
浙江大学:铁过载会导致肠道损伤和肠道菌群失调
铁过载通常发生在输血和补铁过程中,导致宿主血浆中存在非转铁蛋白结合铁(NTBI),并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但对肠道的影响很少报道。浙江大学的冯杰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文章,通过腹膜内注射右旋糖酐铁建立血浆NTBI铁过载小鼠模型,研究NTBI对肠道的影响。
铁过载
肠道损伤
肠道菌群失调
铅暴露
张家超+孙志宏等:发酵乳杆菌HNU312或可缓解铅引起的脑损伤
铅接触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会严重干扰大脑发育,并在生命早期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益生菌和肠道菌群因其在减轻铅毒性方面的关键作用而受到重视。然而,它们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还有待充分探索。近日,海南大学的张家超、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孙志宏及团队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补充发酵乳杆菌HNU312可以通过离子吸附、靶向调节微生物-肠脑轴等策略有效缓解幼鼠的脑损伤。总之,该研究为儿童大规模铅中毒导致的脑损伤提供了新的干预措施,值得关注。
铅暴露
益生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有害物质
特征代谢物
暨南大学综述高脂饮食介导的肠菌紊乱与慢性疾病的互作机制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在高脂饮食(HFD)介导的慢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胆汁酸、脂多糖、短链脂肪酸和氧化三甲胺与特征肠道菌群的协同机制,并为慢性疾病中菌群、代谢产物和免疫反应之间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本研究指出 HFD 介导慢性疾病中肠道菌群紊乱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提示可为长期健康护理和疾病的管理提供全方位思考和指导。
特征代谢物
慢性病
肠道菌群失调
高脂饮食
靶向生物标志物
睡眠不足
东南大学:睡不好容易痴呆,和肠菌失调有关?
良好的睡眠有利于人体保持最佳的认知功能,包括决策、注意力、学习和各种类型的记忆。大量的动物和临床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会导致认知障碍,并可能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任庆国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慢性睡眠剥夺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通过肠道、脑部NLRP3炎症小体激活,进一步导致认知障碍的潜在机理,为未来通过靶向肠道菌群干预潜在的痴呆奠定了新基础。
睡眠不足
认知功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失调
饮食-菌群-免疫互作
张烜+刘志华:高纤维饮食+特定肠菌,可加重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模型动物中,都存在肠道菌群的改变。其中,Prevotella copri被发现在RA中富集。这种菌编码特定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能有效分解、利用饮食中的纤维和多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烜团队与清华大学刘志华团队合作,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在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IA)模型小鼠中,揭示了源自RA患者的一个P. copri菌株如何与高纤维饮食协同作用加剧RA。总之,该研究强调了在评估饮食干预对RA的影响时,一定要考虑肠道菌群失调的具体情况,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饮食-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失调
类风湿性关节炎
高纤维饮食
自身免疫疾病
胆碱能
瑞金医院:β-淀粉样蛋白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伴随胆碱能抗炎途径抑制
先前研究报道,阿尔兹海默病(AD)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但相关菌群失调机制尚不清楚。胆碱能抗炎途径(尤其在肠道内)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外周免疫稳态的重要途径,但胆碱能抗炎途径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有何关联,仍需探究。近日,瑞金医院陈生弟、汤荟冬及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注射Aβ1-42构建AD小鼠模型,发现Aβ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速淀粉样物质生成,这与抑制胆碱能抗炎途径有关。
胆碱能
β-淀粉样蛋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神经元损伤
HR+乳腺癌
肠道菌群与乳腺组织肥大细胞互作促进了乳腺癌扩散
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是乳腺肿瘤中一种常见的类型,常用化疗与内分泌治疗干预,先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和乳腺癌有关。近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构建HR+乳腺癌小鼠模型,移植肿瘤前用抗生素破坏菌群稳态,发现菌群失调或移植失调菌群都会增加肥大细胞数量,其活化促进了HR+肿瘤细胞扩散。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针对肥大细胞干预HR+乳腺癌提供了新的靶点,值得关注。
HR+乳腺癌
肥大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失调
药物递送系统
朱书+王育才Nature子刊:新型口服递送载体,防止抗生素“误伤”肠道菌群
抗生素是人们应对细菌感染的有效武器,然而,频繁使用口服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菌群多样性丧失,从而增加多种疾病风险以及耐药细菌的出现。如何能够避免抗生素对正常肠道菌群的“误伤”,是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最新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朱书教授与王育才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口服递送载体,并在小鼠中证实这种载体能促进抗生素在小肠中高效吸收,增强药物疗效,有效防止抗生素进入大肠,大大降低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疾病风险和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积累。该成果具有很强的转化前景,期待早日实现临床应用。
药物递送系统
antibiotics
Dysbiosis
Nanoparticles
抗生素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齐鲁医院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失调或和白血病发病有关?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其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骨髓中髓系定向造血干细胞变异使骨髓髓系细胞分化受阻, 正常造血受抑。多数患者长期生存较差,且容易复发。多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肿瘤息息相关,但其在AML进展中的作用仍未被充分探究。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道新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16S rRNA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AML患者和AML小鼠模型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丁酸盐水平降低现象,而肠道菌群失调及丁酸盐减少会造成AML小鼠肠粘膜屏障受损,促进脂多糖渗入血液,加速AML病程进展。通过粪菌移植、丁酸盐灌胃手段,可修复小鼠肠道粘膜屏障,抑制LPS进入血液,达到减缓或治疗白血病的效果。总之,该研究为未来改善AML患者预后及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动物实验
工程菌
Nature子刊:用工程菌预防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的改变与多种代谢和炎症性疾病有关,增加了继发感染的风险,并促进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近期发表了合成生物学家James Collins团队的新研究,构建了能用于降解肠道内抗生素的工程菌,或能减少抗生素治疗对肠道菌群的伤害和相关疾病(如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
工程菌
抗生素
肠道菌群失调
活菌制剂
肠道菌群失调
近1.3万人数据:不同的疾病,相似的菌群失调特征?
很多疾病中都鉴定出肠道菌群的改变,这些“菌群失调”特征是具有疾病特异性,还是在不同疾病间存在共同之处?Genome 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通过对近1.3万人的肠道菌群数据进行荟萃分析,鉴定出在多种疾病中都存在的肠道菌群的共性变化,并基于此提出一个通用的“菌群失调指数”,可用来评估个体是否健康。该研究还鉴定出炎症性肠病特有的肠菌变化,可指导未来的疾病机理研究或作为疾病标志物和干预靶点。
肠道菌群失调
荟萃分析
炎症性肠病
菌群标志物
肠-肝-脑轴
慢性肝病患者易患抑郁,肠源性系统炎症或是原因(综述)
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的这篇综述文章,阐述了肠-肝-脑轴失调在慢性肝病患者发生抑郁症中的潜在作用和机制,由菌群失调引起的肠源性系统炎症在其中起核心作用。
肠-肝-脑轴
系统性炎症
肠道菌群失调
肝硬化
抑郁
cereulide
华南农业大学:蜡样芽孢杆菌的呕吐毒素如何引起慢性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它能产生一种热稳定、耐酸的呕吐型毒素cereulide。在高剂量cereulide暴露时可引起急性中毒性呕吐。然而,慢性低剂量暴露引起的毒理学效应和潜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文继开教授及其团队发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慢性cereulide暴露诱导内质网应激,进而导致肠道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和血清素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表明内质网蛋白IRE1可能作为cereulide慢性中毒的治疗靶点。同时,补充丁酸可作为潜在的预防策略。
cereulide
内质网应激
宿主-致病菌互作
毒素
肠道菌群失调
XIAP缺乏症
造血细胞移植可改善XIAP缺陷患者的炎症性肠病和肠道菌群失调
XIAP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免疫错误,常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有关。XIAP缺陷的自然病程通常与预后不良有关,目前造血细胞移植(HCT)是唯一的治疗方法。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HCT治疗XIAP缺陷症具有较好的预后,而且HCT可改善XIAP缺陷患者的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调。
XIAP缺乏症
造血细胞移植
炎症性肠病(IBD)
肠道菌群失调
Dysbiosis of the gut microbiota
肝脏代偿失调
肝脏代偿失调中的肠道菌群(综述)
肝硬化通常是慢性肝病的晚期阶段,与菌群失调和肠菌滋生有关。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的综述聚焦肝脏代偿失调中菌群的作用,讨论了通过调节菌群防治急性代偿失调的策略。由于肠道菌群的复杂性,目前相关研究尚有争议。
肝脏代偿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
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
国内团队:3种常见肠道疾病的菌群特征异同和诊断模型
华中科技大学陈卫华团队与复旦大学赵兴明团队合作,在mSystems发表研究,对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和结直肠癌(CRC)这三种常见的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功能变化进行了荟萃分析,揭示了不同疾病间的共性和不同,并构建了有效的诊断模型。
肠道菌群失调
诊断模型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抗生素
抗生素对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综述)
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2项研究的数据后发现,抗生素暴露(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与儿童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的降低相关,并与特定细菌的丰度变化相关。
抗生素
荟萃分析
肠道菌群失调
儿童
抗生素
如何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综述)
抗生素治疗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Drug Discovery Today近期发表的这篇小综述,重点介绍了目前研究的预防和修复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的方法,探讨了这些方法在临床转化方面面临的困难,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抗生素
肠道菌群失调
食品加工
食品与肠道菌群互作影响机体健康 (综述)
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综述性文章,详细论述了食品或者饮料中的营养素,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对肠道菌群及机体代谢相关的影响。
食品加工
肠道菌群失调
衰老与衰弱
菌群失调或可加速衰老?(综述)
社会老龄化已经是一个全球现象。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综述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组与衰老及老年性疾病的关系。深度解析了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影响衰老、衰弱等人类生理状态,也相应讨论了年轻化菌群是否能延缓衰老以及如何使菌群年轻化。怎样才能健康地老去?与肠道菌群又何相干?也许在阅读此篇综述的同时,也可再翻看由现代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开创元老Élie Metchnikoff撰写的《寿命延长:乐观的研究》这本书。
衰老与衰弱
肠道菌群失调
综述
医学研究
老年性疾病
慢性肝病
肠道菌群与慢性肝病综合管理(综述)
随着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酗酒的日益增多,慢性肝病(CLD)已成为流行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不可小觑。Gastroenterology发表综述,讨论微生物组与CLD的相关性。CLD病因复杂,与遗传背景、并发症、社会经济因素及饮食相关,需要分而视之。举例说明,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北美、欧洲常见,而非洲、亚洲则更多见乙肝病毒感染。尽管如此,肠道菌群失调却越来越被认同作为各种CLD共同点之一。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对CLD的了解,以期达到尽早诊断,综合治疗的目的。文章图文并茂,并提出了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领域。
慢性肝病
肠道菌群失调
cirrhosi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fecal microbial transplant
抗生素耐药性
江南大学团队:寻找抵御抗生素危害肠道的“良方”(综述)
任何药物的滥用都会产生副作用并最终危及人类健康、生态安全。抗生素在人和动物中近几十年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同样的问题。抗生素可通过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削弱肠道屏障、促进抗生素耐药基因(ARG)传播形成耐药性,危害人类健康。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发表相关综述,意在为探讨抗生素减少、替代和相关疾病预防提供信息总结,理论基础。
抗生素耐药性
肠道菌群失调
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
傅静远团队:IBD和肥胖特异的菌群内部互作变化,以及关键菌种和功能途径
肠道微生物组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分析微生物丰度的改变来理解肠道微生物组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而对于疾病中的微生物间互作以及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人们仍所知有限。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发表了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团队的研究,对荷兰4个队列的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菌种共丰度和功能途径共丰度的分析,鉴定出3454个菌种共丰度关系和43355个途径共丰度关系,揭示了IBD特异和肥胖特异的共丰度网络特征,以及在相关菌群生态失调中有潜在重要作用的关键菌种和功能途径。这些发现加深了人们对疾病相关菌群失调的认知,提示菌群失调不仅体现在菌群成员的丰度变化层面上,还反映在菌群内微生物间互作关系的改变上。
肠道菌群失调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tabolic disorders
共丰度网络
菌群-肠-脑轴
Science子刊: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老年痴呆再添新证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天冬酰胺内肽酶(C/EBPβ/AEP)信号,通过裂解β淀粉样前体蛋白和Tau蛋白,介导了阿尔茨海默病(AD)的大脑病理。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不同的AD小鼠模型中发现,随衰老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活化肠道和脑内的C/EBPβ/AEP通路,从而促进AD发生发展,并发现TrkB的小分子激动剂7,8-二羟基黄酮的前体药物R13具有益生元作用,可通过富集特定益生菌来抑制C/EBPβ/AEP通路活化,发挥抗AD功效。目前R13用于AD治疗的1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
菌群-肠-脑轴
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失调
益生元
新冠肺炎
ACE2与新冠肺炎不良预后:跟肠道菌群有关吗?(综述)
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引发的ACE2脱落如何影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预后,并重点关注了ACE2对肠道菌群的潜在调控作用及其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
新冠肺炎
COVID-19
SARS-CoV-2
ACE2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肠道菌群失调
Nature:他汀类药物或能帮助改善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健康
此前研究表明,人的肠道菌群或能根据优势细菌的种类,划分为4种肠型。其中Bact2肠型以拟杆菌属占比高、粪杆菌属占比低、微生物密度较低为特征,与系统性炎症和便溏(稀便)存在关联,是潜在的菌群失调肠型。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欧洲BMIS队列参与者进行了横断面相关性分析,发现Bact2肠型在肥胖人群中明显更加普遍,但在服用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药)的肥胖者中,这一比例从17.7%降到了5.9%。未来需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他汀类药物对菌群的组成和健康是否具有调控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
Clinical microbiology
Metabolic syndrome
metagenomics
Microbiome
先兆子痫
黄莉萍+周宏伟+余艳红:肠道菌群失调如何促进先兆子痫?
先兆子痫(PE,又称子痫前期)是一种代谢疾病,以孕期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症状,危害孕妇和胎儿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莉萍和余艳红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团队,合作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在Gut发表,揭示了肠道菌群在PE中的作用。该研究分析对比了血压正常的孕妇和PE孕妇的粪便菌群,鉴定出PE中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征,并通过粪菌移植试验在小鼠中证实了这种菌群失调与PE有因果性关联。机制上,PE菌群可扰乱肠道的T细胞稳态,破坏肠道屏障,增加细菌移位,导致胎盘的细菌DNA增多和炎症水平上升。这些发现说明不能忽视肠道-胎盘轴在PE发病中的机制性作用,菌群筛查或可用于预测PE风险,靶向菌群的干预方法或许有助于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先兆子痫
肠道菌群
肠道-胎盘轴
肠道屏障损伤
菌群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