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SARS-CoV-2
文章数:33篇
SARS-CoV-2
轻度SARS-CoV-2感染导致肠道菌群长期不稳定
多项研究观察到,在需要住院治疗的SARS-CoV-2感染的严重病例中,肠道微生物群被破坏。但轻度SARS-CoV-2感染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知之甚少。mBio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即使是轻微的SARS-CoV-2感染,也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生态。
SARS-CoV-2
肠道菌群
SARS-CoV-2
靶向自噬或可抑制肠道SARS-CoV-2感染
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SARS-CoV-2利用宿主自噬机制进行肠道传播,而靶向自噬的抗病毒药物是一种相关的治疗选择,可以增强机体对当前和未来SARS-CoV-2变异毒株的抵抗,并改善疾病发病机制。
SARS-CoV-2
自噬
肠道
小檗胺
COVID-19
于君等+李晓星+许丽霞:新冠病毒感染肝胆类器官
研究显示,COVID-19患者的γ-谷氨酰转移酶(37%)和总胆红素(5%)异常升高,与患者死亡率较高有关。然而,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可以感染人肝细胞和胆总管细胞,从而造成局部损伤,尚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丽霞和李晓星与团队在Gut发表letter文章,发现人类肝脏和胆汁类器官易受SARS-CoV-2感染,并支持病毒大量复制,诱导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导致局部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受损,胆汁酸积聚,进而导致肝损伤。
COVID-19
肝胆
类器官
新冠
SARS-CoV-2
计算平台和环境
Nature:Robert C Edgar等开发Serratus可处理PB级序列并建立全球最大病毒组数据库
我们需要对病毒多样性进行全球监测,以改进对未来流行病的预测和预防,受高通量测序可用性增加的推动,序列分析的计算成本仍然很高,尤其是将短读长组装成重叠群,这限制了分析样本的广度。为了促进全球病毒发现,作者提出了一种替代的基于比对的策略,它比组装便宜得多,并且能够处理大量数据集,作者开发了用于超高通量序列比对的 Serratus 云计算基础设施,筛选了 570 万个生态多样化的测序文库或 10.2PB 的数据,识别地球的病毒组是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准备的基本步骤。 (v0.3.0) 可在 https://github.com/ababaian/serratus上 获取。
计算平台和环境
数据挖掘
乙型肝炎病毒
宏基因组学
SARS-CoV-2
RNA病毒测序
赵方庆+赵翔:开发高效捕获RNA病毒基因组的宏转录组建库测序新技术
该研究构建了宏转录组建库测序新技术Tn5-mediated RNA sequencing with rRNA Removal (TRIM)。鉴于病原鉴定要求很强的时效性,该技术基于Tn5转座子酶切割DNA/RNA杂化双链的新特性,大幅简化宏转录组建库流程,缩短建库时间,并通过增加去除人和细菌rRNA的步骤有效提高RNA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其是一种快速、价廉,对RNA病毒更敏感的宏转录组测序建库方法,适用于临床上对SARS-CoV-2共感染的研究,并可用于帮助发现和鉴定未知病原。
RNA病毒测序
反转录
TRIM
SARS-CoV-2
宏转录组
新冠疫情
JAMA:瑞典数据看新冠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瑞典的国家登记数据库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新冠病毒阳性孕妇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变化,为进一步制订有针对性的孕妇新冠疫情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新冠疫情
研究论文
孕妇
不良妊娠结局
SARS-CoV-2
SARS-CoV-2
港中大黄秀娟:肠道病毒组或影响新冠严重程度
RNA病毒SARS-CoV-2主要影响呼吸道和胃肠道。从粪便中可分离到SARS-CoV-2,且在人肠道细胞中可进行病毒复制。同时,人类肠道中还含有大量的常驻病毒(统称为病毒组),它们在调节宿主免疫和疾病病理生理学方面发挥作用。Microbiome近期发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团队的文章,发现COVID-19患者的肠道RNA和DNA病毒组与非COVID-19患者不同,且在COVID-19疾病消退后持续存在。肠道病毒通过调节免疫影响COVID-19严重程度。肠道病毒与COVID-19严重程度和宿主年龄呈负相关,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年龄较大的受试者容易出现更严重的COVID-19感染。研究强调了人类肠道病毒组在COVID-19严重性和潜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SARS-CoV-2
肠道病毒组
年龄
免疫
SARS-CoV-2
孕期SARS-CoV-2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
本研究通过不同研究数据的荟萃分析后发现,孕期SARS-CoV-2感染可能并不会增加胎儿死亡、新生儿死亡以及早产的风险。
SARS-CoV-2
孕妇
胎儿死亡
不良妊娠结局
早产
SARS-CoV-2
新冠病毒会不会通过内镜传播?
新冠病毒(SARS-CoV-2)在内镜检查中传播的风险,不仅存在于患者和内镜检查人员之间,还存在于使用未经充分再处理的内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现行的内镜再处理方法对消除SARS-CoV-2传播的有效性。Gut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内窥镜检查前、后以及PAA消毒处理后,其SARS-CoV-2病毒检测呈阴性。该结论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进行证实。
SARS-CoV-2
内窥镜
新冠
港中大:以菌群为出发点的新冠期膳食(综述)
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团队发表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文章。文章主要关注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益生菌、益生元以及膳食可能带来的保护作用。
新冠
SARS-CoV-2
probiotics
Prebiotics
Diet
SARS-CoV-2
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模型揭示SARS-CoV-2感染胃肠道的证据
2019年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显示出越来越多的胃肠道症状。然而,胃肠道在SARS-CoV-2感染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彭小忠、刘红旗和鲁帅尧等人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以恒河猴为对象的研究表明,鼻内和胃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可引起肺炎和胃肠功能障碍,而炎症细胞因子可能是COVID-19中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病变之间的联系,该研究成果也为新冠病毒的粪口传播提供了有利证据,值得参考。
SARS-CoV-2
非人灵长类动物
恒河猴
消化道感染
腹腔感染
SARS-CoV-2
国内团队:仿生肠道芯片观察SARS-CoV-2诱导的肠道损伤
新冠肺炎(COVID-19)仍然在全球呈现大流行状态。近期临床证据表明,肠是除肺外SARS-CoV-2感染的另一个高危器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团队近期在Science Bulletin发文,介绍了肠道芯片应用于SARS-CoV-2感染肠道的研究。该类器官系统可以部分反映肠道屏障损伤和人体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反应,可以实现体外培养模型中是难以进行的研究,为加快新冠肺炎研究和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了一个独特、快速的平台。
SARS-CoV-2
新冠肺炎
仿生肠道
肠道屏障损伤
研究论文
新冠疫情
关于加强SARS-CoV-2与微生物组研究的倡议(评论)
尽管COVID-19大流行是由SARS-CoV-2单一病毒引起的,人类微生物组整体却与疾病息息相关,并同时影响疫苗的反应、效力。在mSystems上,新进成立的微生物组中心联盟(MCC)COVID委员会通过调查,向其成员发出倡议,通过协调、协助的方式促进微生物组在COVID-19大流行中的研究整合,加大微生物学家在新冠肺炎研究中参与程度,包含技术支持、规章条例的改善、交流、基础病理研究以及与公众的对话等,值得参考。
新冠疫情
微生物组
COVID-19
MCC
SARS-CoV-2
肠道类器官
Nature Reviews:关于肠道类器官研究的3大进展(年度回顾)
肠道类器官包含有所有种类的肠道功能上皮细胞,能较大程度模拟肠道组织,故也称之为“迷你肠”(mini-gut)。这些肠道类器官可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肠道损伤再生、肠癌等多种肠道疾病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的一篇年度回顾,重点介绍了2020年发表的3项关于肠道类器官的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172235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78683050)(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5409281),表明肠道类器官在肠道疾病研究方面的巨大应用价值。未来,或可利用肠道类器官来解决更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如组织再生和免疫微环境等。
肠道类器官
IL-17信号通路
基因突变
colibactin
SARS-CoV-2
SARS-CoV-2
Cell:无症状新冠患者阳性持续105天
此前有研究显示,大多数SARS-CoV-2感染患者在大约8天内表现出比较强的传染性,但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免疫力低下人群或有不同表现。2020年11月4日,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例特殊的新冠病例: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免疫功能低下的女性感染新冠病毒至少105天,至少70天排毒都有潜在传染性,而且始终保持无症状。该研究提供了这一病例的详细研究,或可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一些建议。
SARS-CoV-2
传染性
亚基因组
上呼吸道
深度测序
COVID-19
朱书+金腾川+马筱玲:肠道或作为病毒“蓄水池”导致出院新冠患者“复阳”
有报道表明,一些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可再次检测到新冠病毒阳性(re-detectable positive, RP),肠道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蓄水池”并作为RP的潜在原因。中国科技大学的朱书、金腾川和马筱玲与团队在Protein & Cell上发表的一篇letter,对173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进行了至少一个月的跟踪监测,发现12例RP,RP患者在出院当天的粪便新冠病毒RN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P患者。因此,作者建议,应将粪便检测阴性(至少一次直肠拭子检测)作为新冠肺炎康复患者出院的标准。
COVID-19
队列研究
SARS-CoV-2
COVID-19
肥胖及糖尿病恶化新冠肺炎的机制(综述)
肥胖和糖尿病是COVID-19的并存病,患有肥胖/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可能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来自eLif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讨论了肥胖与糖尿病恶化COVID-19的潜在机制,包括:患者脂肪组织中的ACE2高表达、ACE2的脱落及在肺部的累积、SARS-CoV-2感染促进肠道细菌向循环中的易位、细菌-病毒互作对病毒感染性的提升等。
COVID-19
综述
肥胖
糖尿病
病毒-细菌互作
新冠肺炎
ACE2与新冠肺炎不良预后:跟肠道菌群有关吗?(综述)
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引发的ACE2脱落如何影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预后,并重点关注了ACE2对肠道菌群的潜在调控作用及其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机制。
新冠肺炎
COVID-19
SARS-CoV-2
ACE2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新冠病毒
国内团队:新冠病毒在肠道内活跃复制的直接证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江从庆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陈全姣与团队的研究,近期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发表,通过对一例进行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案例的回顾性分析,首次报道了在感染潜伏期内新冠病毒已在肠道活跃复制的直接证据。
新冠病毒
SARS-CoV-2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testinal infection rectal cancer
肠道感染
新冠病毒
Cell子刊:新冠病毒感染引发胃肠道症状的潜在机制(综述)
COVID-19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可能发生在呼吸道症状之前或之后。《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介绍了SARS-CoV-2感染胃肠道并引发胃肠道症状的分子机制、COVID-19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及结局,并讨论了SARS-CoV-2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SARS-CoV-2感染的调控作用。
新冠病毒
综述
新冠肺炎
COVID-19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
Cell子刊:IFN-λ调控新冠病毒的肠道感染
除了肺上皮细胞外,新冠病毒还可能感染肠道上皮细胞。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并在肠道上皮细胞中进行复制及从头产生感染性病毒颗粒,而IFN(尤其是IFN-λ)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肠道感染。
新冠病毒
III型干扰素
IFN-λ
SARS-CoV-2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
华西医院:不应使用胃肠道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感染检测
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48.1%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粪便样本中可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邓凯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100多名确诊患者中对比了在不同样本中进行新冠病毒RNA检测的阳性率,发现鼻咽拭子及痰液样本的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胃肠道样本(包括粪便样本及肛门拭子)。
新冠病毒
SARS-CoV-2
新冠病毒
COVID-19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Science子刊;TMPRSS2与TMPRSS4促进新冠病毒感染肠上皮细胞
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小肠类器官模型研究了SARS-CoV-2的感染机制,发现两种高表达于人肠上皮细胞中的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与TMPRSS4,可促进SARS-CoV-2对ACE2+ 肠上皮细胞的感染。另外,当SARS-CoV-2被释放至肠腔中时,结肠液可导致SARS-CoV-2失活而失去感染能力。
新冠病毒
肠上皮细胞
SARS-CoV-2
新冠病毒
TMPRSS2
新型冠状病毒
香港大学:当心新冠肺炎病毒的粪口传播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中国武汉出现。截至2020年5月15日,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确诊病例数(COVID-19)已超过440万(注: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新冠肺炎疾病命名为COVID-19)。SARS-CoV-2与2003年引起非典疫情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具有遗传相似性,两者属于同一个分支(clade)。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被认为是SARS-CoV的天然宿主。然而由于缺少可用于研究蝙蝠病毒的实验室模型,蝙蝠冠状病毒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局限。《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SARS-CoV-2可在蝙蝠和人肠道类器官中定植和复制,且在部分冠状病毒患者粪便中检测到病毒RNA,表明人体肠道可能是SARS-CoV-2的传播途径之一。但根据现有证据,粪口传播似乎并不是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在新冠肺炎病毒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
肠道类器官
SARS virus
Virus–host interactions
SARS-CoV-2
新冠肺炎
Nature Reviews:关注肥胖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影响
新冠肺炎患者的并存病与重症相关,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是致死率最高的并存病。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肥胖可能引发多种并存病,引发呼吸系统功能障碍,并影响代谢健康,从而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症风险,并呼吁应更多地关注肥胖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影响。
新冠肺炎
Obesity
SARS-CoV-2
新冠肺炎
肥胖
SARS-CoV-2
狗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吗?
抗病毒锌指蛋白(ZAP)可特异性结合CpG以降解RNA病毒的基因组。许多哺乳动物RNA病毒进化出了CpG缺陷。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对病毒RNA基因组中的CpG比例进行研究,发现新冠病毒SARS-CoV-2与蝙蝠冠状病毒(BatCoV RaTG13)及犬冠状病毒(CCoV)相似,均有着极低的基因组CpG比例,并据此提出了一种观点:犬科动物(例如流浪狗)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虽然该研究的结论引发了一些质疑与争议,但仍为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病毒防御和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SARS-CoV-2
SARS-CoV-2
Viral evolution
canine intestine
zinc 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新冠病毒
国内团队: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消化系统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传播途径
细胞受体ACE2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在新冠病毒(SARS-CoV-2)进入细胞的过程中有关键作用。Gut近期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医学院等多个团队的合作研究,通过分析ACE2和TMPRSS2的单细胞共表达模式,鉴定出新冠病毒在肺和消化系统中潜在靶细胞类型,表明除了肺部,消化系统也是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
新冠病毒
COVID-19
SARS-CoV-2
单细胞转录组
肺
新冠肺炎
南京医科大学:肠道ACE2高表达可能介导新冠肺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南京医科大学的王美林团队与张正东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多个数据库分析了不同组织及细胞中病毒受体——ACE2的表达,发现肠道中的ACE2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可能介导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COVID-19
SARS-CoV-2
新冠肺炎
JAMA子刊:小婴儿感染新冠病毒3例
该病例报告提示,造成婴儿不良健康状况的可能并不是新冠肺炎本身,而是早产、菌血症和宫内窘迫。大部分阳性的母亲生产的新生儿均为阴性。
新冠肺炎
COVID
SARS-CoV-2
孕妇
新生儿
COVID
武汉人民医院:新生儿体内检出新冠病毒抗体一例
JAMA的letter报告了一例感染孕妇的新生儿体内检出IgM的病例。其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6例病例互为补充。该研究还检测了感染者女性阴道拭子,结果为阴性。
COVID
SARS-CoV-2
病例报告
新生儿
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