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神经退行性疾病
文章数:48篇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一种肠菌毒力因子诱导α-突触核蛋白聚集,促神经退行性疾病
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在形成肠道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具有重要作用,参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细菌,在动物研究中发现与大脑神经退行性变有关。EBio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奇异变形杆菌的特定毒力因子——HpmA可以与α-syn相互作用,可能作为奇异变形杆菌诱导的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指标。
神经退行性疾病
血溶素A(HpmA)
奇异杆菌
α -突触核蛋白
口腔致病菌
上海交大:口腔病原促Th1细胞浸润,加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致残风险高且无法治愈。牙周炎是一种发生在牙周支撑组织中的感染性细菌疾病,多项研究已经表明牙周炎与PD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仍缺乏牙周炎对PD影响的直接证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朱亚琴、段胜仲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腔病原体小韦荣球菌和变形链球菌需要牙周炎的存在,进而加剧MPTP诱导的PD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病变,其潜在的机制包括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以及大脑和外周区域的免疫激活,值得关注。
口腔致病菌
帕金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手性颗粒
胥传来等Nature子刊:靶向脑肠轴的手性颗粒,或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是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积聚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聚集。肠脑轴通过调节代谢活动、神经免疫功能和感觉神经元信号传导而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靶点。近日,江南大学徐丽广、匡华和胥传来及团队在Nature Aging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口服手性金纳米颗粒通过改变肠菌组成和增加肠道代谢物吲哚-3乙酸,恢复AD小鼠的认知能力,改善淀粉样蛋白-β和过度磷酸化的tau病理。口服吲哚乙酸能够穿透血脑屏障,减轻AD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和神经炎症,值得关注。
手性颗粒
阿尔茨海默症(A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胰岛素抵抗
肥胖或会引起大脑胰岛素抵抗,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肥胖显著增加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但这种联系背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神经胶质吞噬功能缺陷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关键特征,虽然胶质细胞对胰岛素敏感,但致肥性饮食是否会诱导胶质细胞胰岛素抵抗,从而损害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仍不清楚。近日,来自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研究发现,过多的全身胰岛素信号传导引起神经胶质胰岛素抵抗,从而抑制吞噬受体Draper的表达,导致退化轴突的神经胶质清除受损,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胰岛素抵抗
神经胶质细胞
果蝇
基础研究
研究论文
神经退行性疾病
浙江大学:饮食干预可影响脑结构
浙江大学的袁长征与团队在Alzheimer's and Dementia发表文章,发现了基于地中海-DASH来干预神经退行性延迟的饮食(MIND)与某些大脑成像标志物的有益关联,MIND与长期大脑结构变化的关联值得进一步研究。
神经退行性疾病
饮食干预
脑结构
衰老
Cell:大脑白质区是衰老加速的罪魁祸首
衰老是导致认知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风险因素,但是究竟衰老诱导不同类型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机制,以及作用的位点并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上的研究论文,通过对不同年龄以及进行衰老干预的小鼠大脑进行了时空转录组研究,鉴定了全脑中与胶质细胞衰老相关的特征基因,并发现相较于皮质区,白质区的胶质细胞衰老速度更为快速,抗衰老干预对不同脑区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进而研究发现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表征为不同基因表达变化特征。这些结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衰老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区
白质区
小胶质细胞
益生菌
孙志宏等:一文读懂益生菌如何通过肠菌及其代谢物发挥健康功效(综述)
肠道生态平衡的紊乱可能会导致多种代谢、神经、肠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促进肿瘤的发展。益生菌作为营养补充剂或辅助治疗手段,已被证明在预防、缓解甚至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具有潜力。但其发挥有益和/或症状缓解作用的潜在机理仍缺乏系统的梳理。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孙志宏及团队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发表最新综述,基于益生菌对动物模型和人类的干预研究,系统总结了大量最新科学证据。阐述了益生菌通过增强肠道稳态、肠道屏障功能、宿主免疫力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来发挥健康功效的潜在机制。此外,还讨论了当前在益生菌临床研究中数据分析和比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最后,展望了益生菌应用的未来前景。总之,该综述对于了解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非常有价值,值得仔细阅读和关注。
益生菌
健康功效
综述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益生元
Nature子刊:益生元纤维干预或对帕金森病患者有益
先前研究发现促炎肠道菌群是帕金森病(PD)的特征,补充益生元纤维会改变微生物群。近日,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体外发酵和小规模人群试验,发现益生元纤维干预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改善相关临床症状,为未来进行益生元改善PD的大规模RCTs试验提供了新指导,值得关注。
益生元
帕金森病(P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膳食纤维
帕金森
宣武医院:益生菌VSL#3与间充质基质细胞互作,或可缓解帕金森
间充质细胞又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适宜微环境下具有多系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最近研究发现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均可以促进帕金森病的神经再生和修复,但相关机制仍不明确。近日,宣武医院陈志国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复合益生菌制剂VSL#3可与MSCs互作,通过中枢和外周抑制NOD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进而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制定更合理的PD干预措施提供了指导,值得关注。
帕金森
复合益生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间充质间质细胞
动态复杂网络模型
深圳先进院:动态网络模型助力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肠道菌群干预
多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间密切相关,但是,肠道菌群是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除了组成和丰度的变化,如何进一步解析肠道细菌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探索不同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互作关系的变化,并推导可用于肠道菌群调控的枢纽细菌,值得深入研究。近日,深圳先进院陈宇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的肠道菌群,采用图论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用于解析肠道菌群干预窗口期和推测肠道菌群干预靶点的动态复杂网络算法模型。利用肠道菌群及其功能分析,推断了对AD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干预的窗口期和候选靶细菌。总之,该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肠道菌群数据的动态复杂网络评估模型,值得关注和推广。
动态复杂网络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图论法
肠道菌群
一文读懂肠菌与阿尔茨海默病有何关联?(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多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可能在AD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近日,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研究人员及团队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发表最新研究,论述了在AD患者和小鼠模型中发现的与病理生理学相关的肠道菌群改变的证据,提出了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干预策略或可缓解AD进展,以及未来围绕肠道菌群缓解AD的相关方向和展望。
肠道菌群
阿尔茨海默病
综述
基础研究
代谢产物
肠-脑轴
Science:肠道菌群调节神经退行性疾病
Tau蛋白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一个重要特征。载脂蛋白E(ApoE)的异构体种类可强烈影响AD风险,并调节tau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此外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以ApoE基因型依赖的方式调控神经炎症。然而,菌群与tau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证据。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tau蛋白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小鼠模型中,操纵肠道菌群(无菌饲养、早期抗生素处理)能以性别和ApoE异构体依赖的方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和tau病理,对神经退行性病变起保护作用;而菌群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可能在疾病进展中发挥有害作用。作者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的先天免疫反应,影响由tau介导的大脑神经病变;而ApoE异构体种类和性别可能差异性地影响了肠道菌群对抗生素的反应,从而影响抗生素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揭示了菌群、免疫反应和tau介导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靶向ApoE相关肠道菌群或能为防治AD和原发性tau蛋白病提供新思路。
肠-脑轴
神经退行性疾病
tau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
抑郁症
香港中文大学:抑郁症的肠菌标志物(荟萃分析)
先前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但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近日,香港中文大学Hein M Tun及团队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发表最新的荟萃分析结果,纳入8项研究(含1827个样本)的16S rRNA数据,发现抑郁症组和对照组间肠道细菌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非α多样性),还确定和量化了与抑郁症状相关的某些细菌类群的一致变化,以及有助于与宿主生理学互作的代谢途径,并进一步构建了分类模型,可以较好区分抑郁症患者和对照组,值得关注。
抑郁症
肠道菌群
荟萃分析
基础研究
机器学习
认知障碍
郑钜圣等:多组学揭示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及大脑结构间的关联
微生物-肠道-大脑轴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和大脑结构变化的进展有关,但缺乏来自大规模人类队列的证据。近日,瑞金医院陈生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兵、中山大学陈裕明、西湖大学郑钜圣及团队在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发表最新文章,借助多组学技术通过1个发现队列和2个验证队列探究肠道菌群和认知障碍间的关联,发现Odoribacter、丁酸弧菌属和拟杆菌属和认知障碍负相关,其中Odoribacter与大脑海马体积正相关。此外,还鉴定出几种和认知障碍有关的血液代谢物和炎症标记物。总之,本研究提供了支持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和大脑结构改变密切相关的重要证据,也为未来靶向干预认知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认知障碍
多组学关联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脑轴
Nature子刊:新方法助力肠-脑轴研究
动物模型在探究大脑和肠道间的双向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上,很难确定特定微生物对宿主的中神经系统贡献度。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贝勒医学院病理学和免疫学系研究人员在Nature Protocols发表最新研究,联合靶向代谢组学、细菌培养、类器官及动物模型开发出解析共生微生物和宿主间复杂双向互作的流程,该方法可专门识别微生物信号(体外和体内)并将它们与宿主内部的变化相关联,约4-5周可完成动物模型构建、菌群衍生代谢物定量、数据下机和归一化部分,详细的处理方法可参照原文尝试。
肠-脑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方法学
类器官
帕金森病(PD)
新发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先前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D)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常被认为是其发病机制之一,但相关研究没有充分考虑、调整PD相关药物和疾病持续时间等混杂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事实上,几乎所有的PD患者都已经使用过多巴胺能药物,并在诊断几年后被纳入研究。近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人员在NPJ Parkinson's disease发表最新研究,纳入两个未治疗的新发PD队列(共包含192个PD患者和172个健康人),发现PD患者的肠道菌群在诊断时已经发生改变,不存在多巴胺能药物产生的混杂效应。与先前研究相比,未接受治疗的PD患者在物种分类上的差异更小。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基于肠道菌群进一步缓解PD提供了新见解。
帕金森病(PD)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疾病治疗
胆碱能
瑞金医院:β-淀粉样蛋白诱导肠道菌群失调,伴随胆碱能抗炎途径抑制
先前研究报道,阿尔兹海默病(AD)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但相关菌群失调机制尚不清楚。胆碱能抗炎途径(尤其在肠道内)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外周免疫稳态的重要途径,但胆碱能抗炎途径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有何关联,仍需探究。近日,瑞金医院陈生弟、汤荟冬及团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注射Aβ1-42构建AD小鼠模型,发现Aβ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速淀粉样物质生成,这与抑制胆碱能抗炎途径有关。
胆碱能
β-淀粉样蛋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神经元损伤
胃饥饿素
青岛大学:血浆胃饥饿素水平或可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病变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部位一般位于患者大脑里中脑黑质,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近日,青岛大学基础医学院焦倩、姜宏及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选择性损伤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DMV)胆碱能神经元,会造成小鼠血浆胃饥饿素水平降低和胃肠道功能紊乱,而外源性给予胃饥饿素可改善转基因PD小鼠的GI功能。总之,该研究揭示了血浆胃饥饿素水平可能作为PD中反映DMV病变的一个外周指标,为未来PD早期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提供了新靶点。
胃饥饿素
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帕金森病(PD)
消化道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和胃肠道疾病间有何关联?
多项研究报道,阿尔茨海默病(AD)和胃肠道功能障碍间存在关联,但其相关机制仍不明确。近日,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最新研究,使用统计遗传学方法评估了两者间的关联,发现AD与胃肠道疾病(不包括炎症性肠病)间存在显著的遗传重叠和正相关,还确定了两者间共有的基因组区域和基因。总之,该研究表明AD与胃肠道疾病间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性,这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疾病共发生关系的理解。
消化道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遗传关系
帕金森病(PD)
帕金森病患者的口腔和肠道菌群
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出记忆衰退、肌肉僵直、震颤、无法保持平衡等症状。虽然先前研究已经确定了PD患者独特的肠道菌群组成,但关于PD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功能变化报道有限。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在NPJ Parkinson's diseas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PD患者口腔中乳酸杆菌和多种肠道机会致病菌显著正相关,和肠道共生菌显著负相关,且患者菌群的谷氨酸和精氨酸合成基因下调。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基于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标记物构建的模型,区分PD和健康人效果最好,其次是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功能途径和物种组成分类器。总之,该研究确定了口腔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独特联系,这可能会导致PD患者相关菌群的功能发生改变。
帕金森病(PD)
微生物功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淀粉样蛋白
微生物和抗微生物淀粉样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综述)
淀粉样蛋白与人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蛋白质聚集疾病有关。除此以外,淀粉样蛋白也被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宿主产生的某些淀粉样蛋白实际上具有抗菌作用,而一些细菌分泌的淀粉样蛋白可能在生物膜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或者是作为毒力因子用于攻击其他细菌和宿主。研究不同淀粉样蛋白的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特性和功能,相较于得到广泛研究的人体淀粉样蛋白,微生物淀粉样蛋白的结构还有待揭示。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发表的这篇综述总结了微生物淀粉样蛋白和抗微生物淀粉样蛋白的结构特征,探讨了微生物与人类神经退行性和蛋白质聚集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
淀粉样蛋白
蛋白结构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菌群与小胶质细胞的互作可影响渐冻症
此前研究显示,抗生素可能对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小鼠有改善作用,但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SOD1模型小鼠而言,抗生素反而会加重疾病。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了肠道菌群在ALS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SOD1小鼠中,菌群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免疫细胞)从正常向致病转变,来发挥对疾病的保护性作用,提示菌群与小胶质细胞的互作可影响ALS疾病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
肠道菌群
小胶质细胞
抗生素
肠-脑轴
间歇性禁食
刘志刚等:间歇性禁食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综述)
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大脑老化和神经退化的早期特征,有研究显示间歇性禁食(IF)可以防止大脑老化和神经退化,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志刚作为通讯作者在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发表了一篇综述,介绍了IF改善线粒体功能的潜在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间歇性禁食改善大脑老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线粒体功能的改善,还与肠道菌群等相关,但本文未做深入探讨。此外,间歇性禁食本身也可能对部分人群存在一定风险,如使用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肝病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婴幼儿和青少年。
间歇性禁食
脑衰老
神经退行性疾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
肥胖
徐州医科大学:寄生虫衍生物或可防治肥胖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高脂饮食(HF)引起人类和动物神经炎症和认知能力下降,与肠道-大脑轴微生物群失调有关。之前的研究表明,从细粒棘球绦虫幼虫(E.granulosus)中提取的排泄分泌产物(ESP)起到免疫调节剂的作用,减少炎症反应,而寄生虫感染可减轻宿主的代谢紊乱。徐州医科大学的杨晓莹和潘伟合作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文章,首次发现寄生虫排泄分泌产物(ESPs)可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并改善认知功能损伤。提示我们寄生虫衍生物或是防治肥胖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
肥胖
神经退行性疾病
寄生虫
IBD
12万+人数据揭示,IBD患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升高
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近2.5万名IBD患者及近10万名非IBD对照进行多年随访后发现,IBD患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及帕金森病)风险显著高于对照。
IBD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神经退行性疾病
菌群-肠-脑轴
细菌淀粉样蛋白或促神经退行性疾病
肠道菌群可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但相关的细菌-宿主互作机制还待阐明。PNA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线虫为模式生物,探索了可能促进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菌基因和分子机制。
菌群-肠-脑轴
神经退行性疾病
细菌淀粉样蛋白
生酮疗法
生酮疗法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综述)
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对17项对照试验(共涉及近1000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数据进行总结:生酮疗法(包括生酮饮食、中链甘油三酯、禁食)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因多种因素而异,而考虑到可行性、依从性等方面,补充外源性生酮剂优于生酮饮食。
生酮疗法
综述
神经退行性疾病
生酮饮食
中链甘油三酯
牙周病
Nature Reviews:牙周病如何影响全身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综述)
牙周炎是一种主要的口腔黏膜炎症,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等多种慢性炎症驱动的疾病相关。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牙周细菌如何影响口腔外的局部及全身性炎症应答,并讨论了牙周炎与多种炎症并存病之间的潜在因果关联及背后的分子机制。
牙周病
综述
牙周菌群
自身免疫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Cell子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综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ND)的易感性和进展。在Cell Host & Microbe发表的最新综述中,来自UCLA的P Fang等人讨论了菌群在衰老和ND中的作用,重点总结了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和亨廷顿氏病等相关的菌群变化,以及背后潜在的免疫、神经和代谢调节机制,并探讨了菌群靶向干预的现状和研发方向。
神经退行性疾病
Microbiom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lzheimer's
Parkinson's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可能存在肠-脑双向传播
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的积累,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认为,这种α-突触核蛋白病理可能是起源于肠道,从肠神经系统经迷走神经传播到大脑中。《Brain》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狒狒为模型发现,α-突触核蛋白病理不仅能从肠道传到大脑,也能进行反向传播,并提出体液循环(而非迷走神经)可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α-synuclein
Neurodegeneration
G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