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菌群-免疫互作
文章数:435篇
肿瘤治疗
Science:菌群依赖性T细胞反应,促进免疫治疗引发的结肠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CTLA-4抗体)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但也可能诱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包括结肠炎。然而,非遗传操纵或辅助干预(如DSS)的实验室小鼠在接受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后,对肠道炎症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对肠道irAE的机制理解一直受到阻碍。Science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CTLA-4阻断引发的小鼠结肠炎依赖于肠道菌群组成,揭示了该小鼠模型中T细胞驱动的肠道炎症机制,并基于这一发现提供了开发具有较低肠道炎症毒性的新型CTLA-4抑制剂的新策略。
肿瘤治疗
免疫检查点阻断
抗CTLA-4
癌症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
脱硫弧菌
曹海龙+王邦茂等:脱硫弧菌如何加剧结肠炎?
脱硫弧菌属于变形菌门,由于硫化氢的产生,其被认为会对肠道上皮产生毒性,导致胃肠道疾病。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曹海龙、王邦茂、Weilong Zhong、南开大学医学院苏小敏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临床样本和动物实验发现,脱硫弧菌会与新型肠上皮免疫受体LRRC19相互作用并加剧结肠炎,值得关注。
脱硫弧菌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胰腺癌
Cell子刊:肠菌通过IL17RA通路,调节远端肿瘤进展
肠道微生物群对胰腺导管腺癌和其他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影响。然而,尚不清楚微生物如何调节肿瘤行为的分子机制。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在Cancer Cell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和人类胰腺癌样本发现,IL-17-IL-17RA信号传导还与胰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肠上皮白细胞介素-17受体A信号可以通过微生物调节来调节远处肿瘤的生长,值得关注。
胰腺癌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中性粒细胞
Nature Reviews:IBD中的中性粒细胞(综述)
近期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IBD中可能发挥有害及保护的双重作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讨论了中性粒细胞在IBD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性粒细胞与肠道菌群的互作。
中性粒细胞
综述
菌群-免疫互作
IBD
肠道菌群
Cell:揭秘肠道中的隐藏角色——原生生物
肠道微生物中包括原生生物,但这类微生物对肠道环境的影响尚有很多未知。Cell最新发表的研究,揭示了共生原生生物在肠道微生物群中的多样性和代谢差异,表明它们通过不同的代谢作用影响肠道免疫和与细菌的跨界竞争,并提出膳食干预或能调节它们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肠道菌群
原生生物
饮食-菌群互作
菌群内互作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免疫
共生菌通过调节干扰素信号可维持小鼠免疫耐受?
I型干扰素在协调免疫应答中发挥广泛的重要生物效应,已经在病原体清除的背景下进行过经典的研究。然而,免疫调节细菌是否通过IFN途径支持肠道免疫耐受仍然未知。近日,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探究共生细菌脆弱拟杆菌利用经典抗病毒途径来调节肠道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反应,发现共生细菌促进I型干扰素信号传导以维持小鼠的免疫耐受,值得关注。
肠道免疫
I型干扰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Cell子刊:肠菌如何塑造有抗炎作用的Th17
共生微生物诱导产生细胞因子的效应组织驻留CD4+ T细胞,但这些T细胞在粘膜稳态中的功能尚不清楚。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展示Th17细胞的异质性和在肠道耐受中的专门调节功能,突显了特异性共生T细胞在维持稳态方面超越病原体控制的被低估的作用,对炎症和微生物组免疫互作产生影响,并为在炎症性肠病中治疗性地靶向SFB Th17细胞轴提供了理论基础,值得关注。
肠道免疫
分节丝状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免疫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一出生就“野化”菌群,能减轻小鼠的过敏反应吗?
过敏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卫生假说认为,生命早期接触多样化的微生物会阻碍过敏性疾病的发展。Scienc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使用终生在半自然条件下饲养、从出生起就有丰富的微生物暴露的菌群“野化”小鼠,却发现多样和终身的微生物暴露并不能保护“野化”小鼠免受过敏性炎症的影响,这些发现与卫生假说的预测并不一致。
菌群-免疫互作
过敏性疾病
卫生假说
菌群-免疫互作
芽囊原虫如何促肠炎?
肠道菌群在宿主生理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宿主-菌群共存的有益或有害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节剂和肠道CD4+ T细胞之间的平衡。单细胞真核生物芽囊原虫是肠道菌群成员之一,其在肠道定殖期间如何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EMBO Journal上的这篇文章,发现芽囊原虫衍生的吲哚-3-乙醛(I3AA)可以增强CD4+ T细胞对肠道菌群的反应性,从而有助于肠道组织的促炎反应。
菌群-免疫互作
结肠炎
色氨酸代谢产物
克罗恩病
Nature子刊:肠道和食物中“无害”的酵母,如何为克罗恩病火上浇油
CD4+ T细胞对肠道微生物的异常反应,可驱动炎症性肠病中的黏膜炎症。然而,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相应的致病性T细胞表型仍待揭示。Nature Medicine发表的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患者中,对某些肠内共生真菌和食源性酵母的保守抗原的反复接触,可能驱动了具有致病作用的交叉反应性CD4+ T细胞的选择性扩增和活化,从而导致持续的炎症反应。
克罗恩病
真菌
CD4+T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真菌组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Akk菌可恶化小鼠食物过敏
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剥夺小鼠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的情况下,肠道菌群中的Akk菌增加,且食物过敏反应加剧;而将Akk菌移植给无菌小鼠,可在剥夺膳食纤维的情况下,进一步恶化食物过敏反应。该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通过饮食依赖性方式,调控食物过敏中的免疫反应。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食物过敏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菌株水平的肠菌特异性T细胞反应图谱
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细菌菌株能诱导强烈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然而,目前还没有在菌株水平上对菌群诱导T细胞的特异性进行系统性分析。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斯坦福大学Michael Fischbach团队的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组成明确且高度复杂的合成人类肠道菌群模型(https://www.chinagut.cn/papers/read/1047719423),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T细胞对共生菌的识别主要集中在广泛保守、高度表达的细菌表面抗原,这些发现为研发基于共生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疾病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思路。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
T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细菌如何驱动果蝇的抗菌肽演化?
抗菌肽是宿主编码的免疫效应物,可对抗病原体并塑造动植物的菌群。然而,人们对宿主抗菌肽库如何适应其菌群知之甚少。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以果蝇为模型,探究了Dpt抗菌肽家族(包含DptA和DptB两个基因)的特异性抗菌功能,并揭示了抗菌肽如何为了适应果蝇所处生态中相关微生物而快速演化。研究者认为,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种假说,即宿主是根据环境微生物而调整其免疫系统(如特定抗菌肽的存在或丢失),而不是宿主和微生物共同进化。
菌群-免疫互作
演化
抗菌肽
果蝇
肠道真菌
Science子刊:肠道真菌促进粒细胞生成和免疫
模式动物小鼠与人之间的显著差异在于实验室小鼠缺乏血液粒细胞群(例如中性粒细胞),但造成这种物种特异性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这篇文章,发现实验室小鼠野化通过肠道真菌定植增强粒细胞生成和免疫。
肠道真菌
菌群-免疫互作
粒细胞
NLRP3炎症小体
NLRP3炎症小体及肠道菌群失调介导了HIV感染与缺血性中风的关联(综述)
Trends in Neuroscience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HIV感染患者常见缺血性中风,机制上,NLRP3炎症小体及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菌群-肠-脑轴介导了HIV感染与缺血性中风的关联,靶向阻断NLRP3炎症小体及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或可改善缺血性中风后的结局。
NLRP3炎症小体
综述
缺血性中风
HIV感染
菌群-免疫互作
条件性免疫
微生物群如何诱导条件性免疫(观点)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但宿主与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发表在Trends in Immunology上的一项观点文章认为,由于宿主具有不同的空间生态位,菌群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宿主产生条件性免疫,从根本上塑造了免疫系统的行为和表现。未来的研究工作有望揭示微生物群如何通过新的条件性刺激和机制来调节免疫。
条件性免疫
菌群-免疫互作
生态位
菌群-免疫互作
衰老菌群导致树突细胞丧失耐受性
Aging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衰老小鼠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树突细胞丧失耐受性,而补充植物乳杆菌可恢复。
菌群-免疫互作
衰老
树突细胞
研究论文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 Reviews:生命早期的菌群-免疫系统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在生命早期免疫系统及菌群的发育成熟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讨论了生命早期的菌群-免疫互作在特异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综述
特应性疾病
工程菌
Science:巧妙改造皮肤菌,激活免疫助抗癌
皮肤菌群通常不会诱发炎症或感染。然而,某些皮肤共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可以诱导高度特异的适应性免疫反应。Science最新发表了斯坦福大学Michael Fischbach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遗传改造的方法,使其工程菌能表达肿瘤抗原。给小鼠皮肤局部定植这种工程菌,可以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进而有效抑制局部和远端肿瘤生长,并且能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对已形成的侵袭性肿瘤都有明显治疗效果。这些技术方法和发现对于其他共生菌的工程化以及研究宿主-共生菌互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说明,利用量身定制的共生菌疗法来诱导特定的宿主免疫防御,这一思路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工程菌
抗肿瘤免疫
菌群-免疫互作
皮肤菌群
表皮葡萄球菌
菌群-免疫互作
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调节CVID患者的肠道菌群
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析了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患者的粪便菌群及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其中粪便IgA及IgM的变化与粪便菌群失调相关。
菌群-免疫互作
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研究论文
IgA
IgG
益生菌
南京中医药大学:鼠李糖乳杆菌GG缓解大鼠的骨质疏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Weidong Li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鼠李糖乳杆菌GG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并恢复Th17/Treg平衡,从而缓解卵巢切除大鼠的骨质疏松。
益生菌
骨质疏松
鼠李糖乳杆菌GG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妊娠期脓毒症
龚神海等Cell子刊:妊娠期脓毒症——肠道菌群如何推波助澜?
在妊娠期女性中,脓毒症是患者入院产科ICU的主要病因,常常导致新生儿发育畸形、早产、以及流产等严重后果。南方医科大学龚神海、姜勇、肖炜与团队在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妊娠可诱导小鼠及女性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粪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 merdae)的丰度降低,及其代谢产物刺芒柄花素的减少,并促进巨噬细胞焦亡,从而恶化脓毒症结局。机制上,刺芒柄花素可通过与异质核糖核蛋白UL2互作,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焦亡。该研究揭示了孕产妇体内的菌群-免疫互作在脓毒症期间的重要生物学意义,为开发妊娠期脓毒症所致的免疫紊乱的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策略。
妊娠期脓毒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脓毒症
菌群-免疫互作
华西医院: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脂肪酸代谢,恶化小鼠银屑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炯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银屑病小鼠模型中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改变脂肪酸代谢,增加油酸及硬脂酸的丰度,以促进Th17细胞浸润,从而恶化银屑病样症状。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银屑病
皮肤菌群
Cell:皮肤菌通过诱导宿主免疫,促进感觉神经元再生
Cel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皮肤共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组织驻留T细胞,可通过IL-17A/IL-17RA轴,加速受伤后的外周感觉神经元再生。这些发现首次表明,对共生菌群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可直接促进感觉神经元的损伤修复,且IL-17A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机制性作用。
皮肤菌群
神经再生
菌群-免疫互作
Th17
IL-17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如何抑制免疫细胞恶化口腔癌?
树突细胞(DC)表达的PD-L1对于肿瘤免疫治疗十分关键。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定殖可恶化上消化道癌症的进展。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Pg感染可通过增强Akt-STAT3信号通路,上调DC的PD-L1表达,以抑制CD8+ T细胞的活性,从而加剧小鼠的口腔癌进展。
牙龈卟啉单胞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口腔癌
菌群-免疫互作
靶向Treg或可减少肠菌移位,治疗急性胰腺炎
在急性胰腺炎(AP)中,细菌易位及胰腺坏死区感染是重症及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AP小鼠模型中,减少调节性T细胞(Treg)可增强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抑制十二指肠的兼性致病菌过度生长,并减少兼性致病菌向胰腺的易位。该研究结果提示,靶向Treg或可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
菌群-免疫互作
急性胰腺炎
调节性T细胞
细菌易位
研究论文
新冠疫苗
免疫抑制IBD患者对新冠疫苗的抗体应答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相关
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43名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IBD患者中发现,接种2剂新冠疫苗后的抗体应答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及代谢产物相关。
新冠疫苗
疫苗应答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TLR5与鞭毛蛋白的“沉默”互作
细菌的鞭毛蛋白可激活Toll样受体5(TLR5),或逃逸TLR5的识别,但无法解释共生细菌的鞭毛蛋白对TLR5的弱激活作用。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鉴定出一种“沉默”鞭毛蛋白,因缺失FliC D0结构域,导致其与TLR5二聚体的结合能力减弱,仅能高亲和力地结合TLR5单体,因此对TLR5的激活作用较弱。这类“沉默”鞭毛蛋白可由毛螺菌科产生,在小鼠及人的肠道共生细菌中均存在,且在非西方人群中富集。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鞭毛蛋白
TLR5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菌群影响结直肠癌术后的吻合口愈合
吻合口瘘(AL)是导致结直肠癌死亡及复发的主要并发症。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将结直肠癌术后发生AL的患者的术前粪菌移植给AL小鼠模型后,可导致吻合口愈合较差,并鉴定出了可调节吻合口愈合的特定肠道细菌。另外,AL患者术前的特定黏膜促炎因子表达上调。
菌群-免疫互作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菌群暴露仅能短暂抑制小鼠肺部ILC2对过敏原的应答
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将实验室小鼠与宠物小鼠同窝饲养,接受生理条件下的菌群暴露,可短暂诱导干扰素受体信号活化,从而抑制实验室小鼠的肺部ILC2对过敏原的应答,但无法诱导对过敏原的长期脱敏。
菌群-免疫互作
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
过敏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