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皮肤菌群
文章数:130篇
皮肤菌群
Cel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于神经细胞,引发皮肤瘙痒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引起的瘙痒,通常被认为皮肤炎症引起的。近日,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最新研究,发现皮肤瘙痒另一个原因是一种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存在于人类的鼻腔、头发和皮肤上,当免疫力低下时可能会造成感染。大量繁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导致皮肤菌群紊乱,并激活痒觉相关信号通路。给感染小鼠使用药物Vorapaxar,能够阻断PAR1受体,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值得关注。
皮肤菌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皮肤瘙痒
口罩
重复使用口罩对宿主菌群影响很小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相比于每天使用新口罩,重复使用口罩一周可增加皮肤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对口咽菌群无显著影响。
口罩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皮肤菌群
基础研究
工程菌
Science:巧妙改造皮肤菌,激活免疫助抗癌
皮肤菌群通常不会诱发炎症或感染。然而,某些皮肤共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可以诱导高度特异的适应性免疫反应。Science最新发表了斯坦福大学Michael Fischbach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遗传改造的方法,使其工程菌能表达肿瘤抗原。给小鼠皮肤局部定植这种工程菌,可以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进而有效抑制局部和远端肿瘤生长,并且能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对已形成的侵袭性肿瘤都有明显治疗效果。这些技术方法和发现对于其他共生菌的工程化以及研究宿主-共生菌互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说明,利用量身定制的共生菌疗法来诱导特定的宿主免疫防御,这一思路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工程菌
抗肿瘤免疫
菌群-免疫互作
皮肤菌群
表皮葡萄球菌
皮肤菌群
Cell:皮肤菌通过诱导宿主免疫,促进感觉神经元再生
Cel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皮肤共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组织驻留T细胞,可通过IL-17A/IL-17RA轴,加速受伤后的外周感觉神经元再生。这些发现首次表明,对共生菌群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可直接促进感觉神经元的损伤修复,且IL-17A在其中发挥关键的机制性作用。
皮肤菌群
神经再生
菌群-免疫互作
Th17
IL-17
毛囊再生
王高峰团队Science子刊:皮肤共生菌如何促进毛囊再生
共生菌群能够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而在宿主组织稳态维持、愈合及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皮肤共生菌群能够调节白介素-1β(IL-1β)相关的伤口诱导毛囊新生,部分可能是通过影响毛囊再生重要能量来源——谷氨酰胺代谢——实现的。但是菌群、谷氨酰胺及毛囊再生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王高峰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Luis A. Garza团队近日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文章,揭示了皮肤菌群通过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短暂缺氧,增强谷氨酰胺代谢而激活IL-1β信号并促进毛囊再生的新机制,强调了皮肤菌群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新考虑局部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并提出了促进伤口愈合的新治疗思路。
毛囊再生
研究论文
皮肤菌群
角质形成细胞
谷氨酰胺
自身免疫性疾病
Science子刊: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新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产生自身抗体和多器官的慢性炎症。皮肤表面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皮肤菌群的失调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已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也与SLE发生存在潜在关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Science Immunology发表文章,揭示了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和IL-23/IL-17信号轴加剧小鼠SLE样自身免疫性炎症的新机制,加深了人们对皮肤菌群失调以及上皮-免疫串扰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间关系的认识。
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论文
皮肤菌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皮肤菌群
Nature子刊:人类遗传因素与皮肤菌群互作
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阐述了宿主遗传因素和皮肤菌群的紧密关系。提示皮肤菌群可能是预防和治疗相关炎症性疾病的潜在靶点。
皮肤菌群
宿主遗传因素
研究论文
衰老
Nature子刊:老年人皮肤菌群与虚弱及衰老有何关联?
虚弱是一种功能和生理储备下降的状态,随着状态的加重会导致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先前研究发现人体微生物组可能和老年人虚弱有关,但相关证据仍有限。近日,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研究人员在Nature Aging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比较年轻人与老年人口腔、皮肤、肠道等不同部位菌群,并与志愿者饮食、药物、生活方式等进行关联,发现皮肤菌群的变化与年龄相关性较小,而与身体虚弱相关性较大。此外,皮肤还是临床重要病原体的主要宿主,皮肤菌群与疾病菌株和抗菌素耐药基因的传播有关。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基于菌群改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成年人健康提供了新思路。
衰老
皮肤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疾病感染风险
表皮葡萄球菌
Nature Reviews:表皮葡萄球菌与皮肤健康(综述)
表皮葡萄球菌是人类皮肤微生物群的一个成员,能激发皮肤的免疫反应,维持皮肤的平衡,并防止机会性病原体感染。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的综述文章,概述了表皮葡萄球菌的多样性、在生理学和皮肤上的生活方式的理解的新进展,比较了皮肤定植或感染期间宿主和表皮菌之间的积极和消极相互作用等。未来可以将表皮葡萄球菌作为 "细菌疗法 "的候选者开发微生物疗法管理皮肤健康。
表皮葡萄球菌
皮肤菌群
皮肤菌群
中科院城环所:皮肤菌群与办公室表面微生物如何互作?
室内环境被认为是通过常驻微生物群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室内表面微生物群落受环境和人类因素影响较大。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李虎及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最新研究,从办公环境的各种典型来源(包括灰尘、手指、电脑键盘和鼠标)对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表征,发现不同微生物群落与典型办公环境的几个组成部分有关,包括机会致病菌。办公室界面微生物群落的形成是由手介导的,手指会推动各个部分微生物群落的迁移,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室内定时通风对于减少办公环境的潜在致病菌负荷至关重要。
皮肤菌群
办公环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真菌
智能手机菌群
浙大团队:智能手机表面的微生态
智能手机现在是最常用的个人物品之一,其使用率和接触频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智能手机上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可能与使用者的手部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相似性。然而,对于惯用手和非惯用手与智能手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此外,人们对智能手机上微生物群落的组装过程知之甚少。来自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邵勇奇教授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智能手机表面的细菌群落特征的研究,扩展了我们对智能手机表面微生物生态的理解,可能有助于制定电子设备清洁/卫生指南,以支持公共健康。
智能手机菌群
群落组装
皮肤菌群
环境微生态
生命早期菌群
抗生素损害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发育和功能
抗生素治疗对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建立和发育可造成不良影响,但对早产儿菌群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Microbiome发表的这项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表明生命早期短暂的抗生素暴露,明显破坏了早产儿菌群的发育轨迹及其相应的功能能力。
生命早期菌群
早产儿
抗生素暴露
肠道菌群
皮肤菌群
皮肤菌群
程功团队Cell突破:感染蚊媒病毒后招蚊子?皮肤菌群在捣鬼
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蚊媒病毒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多数烈性蚊媒病毒缺乏预防性的疫苗和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因此,研发阻断蚊媒病毒大规模传播的新型防控策略,对于控制蚊媒疾病有重要价值。Cell最新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揭示了皮肤菌群产生的挥发性代谢物在吸引蚊虫叮咬方面的关键作用,可作为阻断蚊媒病毒传播的靶点。该研究表明,蚊媒病毒感染可抑制皮肤的抗菌肽表达,改变宿主皮肤的菌群组成及其产生的气味挥发物,从而使蚊虫发现、定位并叮咬感染者,促进病毒在宿主和蚊虫之间高效传播循环,而靶向皮肤菌群介导的挥发性气味分子,可作为有效阻断蚊媒病毒传播的新策略。这些发现对于蚊媒病毒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菌群
蚊媒病毒
蚊虫
气味
苯乙酮
皮肤菌群
Science:皮肤屏障功能离不开皮肤菌群(综述)
皮肤不仅赐予我们美丽的外表,也是抵御外部环境(如抵御毒物、日光和致病性损伤)的保护屏障。其中皮肤菌群对皮肤屏障功能至关重要,它们能对抗病原体、调节免疫反应并强化上皮细胞。Science专刊中发表的这篇综述,介绍了影响皮肤菌群定植的因素,强调了皮肤菌群对皮肤屏障功能的介导作用,讨论了皮肤菌群-宿主互作及其对皮肤和其他器官疾病的影响,并研究如何利用皮肤菌群以预防和治疗皮肤疾病、改善伤口愈合。
皮肤菌群
皮肤屏障
益生菌
Cell子刊:皮肤局部施用特定乳杆菌可改善痤疮
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大多数健康志愿者的皮肤菌群中可检测到乳杆菌。选择3株乳杆菌科菌株制备成益生菌胶囊,可调节中轻度痤疮患者的皮肤菌群,并减少炎症病变。
益生菌
皮肤菌群
痤疮
研究论文
随机对照试验
皮肤菌群
Cell子刊:表皮葡萄球菌维持皮肤屏障稳态
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可通过其表达的鞘磷脂酶促进自身的皮肤定殖,并增加皮肤中的神经酰胺含量,以增强皮肤屏障完整性。
皮肤菌群
表皮葡萄球菌
神经酰胺
皮肤屏障
研究论文
皮肤菌群
Cell子刊:人体解剖学特征如何促进痤疮丙酸杆菌各菌株的中性共存?
是什么因素影响同一物种的菌株能够在微生物组中共存?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研究,探讨了宿主解剖学是否可以解释痤疮杆菌的菌株共存。结果表明,皮肤毛孔通过中性瓶颈(从同一毛孔分离出来的菌落通常相差<1个突变)在空间上隔离痤疮杆菌的基因型,从而减少竞争并促进各系之间的共存。提示涉及毛孔内定植细菌的治疗干预措施可能侧重于清除常驻种群,而不是优化益生菌的健康。
皮肤菌群
痤疮丙酸杆菌
细菌进化
分子进化
基因组学
抗生素
Science子刊:抗生素治疗后的皮肤菌群变化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对14名健康志愿者接受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皮肤、口腔及粪便菌群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抗生素可对皮肤菌群的组成造成显著及持续的影响,且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菌在皮肤菌群中的扩增。
抗生素
皮肤菌群
抗菌素耐药性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皮肤菌群
年龄及宿主因素如何影响皮肤菌群组成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受试者的不同皮肤部位的菌群组成,鉴定了年龄及不同宿主因素对皮肤菌群组成的影响。
皮肤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衰老
宿主-菌群互作
皮肤菌群
Cell 子刊:皮肤菌群或可通过芳基烃受体信号,影响皮肤屏障功能
表皮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能保护身体免受有害物质的进入,同时也起到感知和整合环境信号的作用。形成和维持这一表皮屏障需要皮肤微生物的参与。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文章,利用无菌小鼠,证明了皮肤微生物群通过AHR调节上皮细胞分化和皮肤屏障功能方面的作用,提示皮肤微生物群直接影响到表皮物理屏障的发展。
皮肤菌群
芳烃受体
皮肤屏障
表皮
角质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宿主利用内源性病毒组,对菌群定植产生免疫反应
共生菌群在调节宿主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宿主对菌群的免疫应答是如何被触发和调控的?目前还有很多未知。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小鼠对皮肤共生菌定植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发现,宿主免疫系统会利用内源性病毒组(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逆转录病毒)来与外源性菌群进行沟通,从而通过这种多界互作的方式来调节组织修复和炎症反应。
菌群-免疫互作
皮肤菌群
皮肤免疫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高脂饮食
皮肤菌群
Nature子刊:耳念珠菌在皮肤哪些部位定植?受何因素影响?
念珠菌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真菌病原体,对抗菌剂和消毒剂有抗药性,在人类皮肤和无生命环境中具有持久性。为了给监测和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信息,Nature Medicine发表的文章,调查了Candida auris在皮肤上的定植情况,并探讨了影响Candida auris的微生物组。
皮肤菌群
基因组学
流行病学调查
耳念珠菌
皮肤菌群
Cell 子刊:皮肤共生菌通过IL-1β信号促进皮肤再生
免疫系统和微生物群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文章,为了评估皮肤细菌在创面愈合和创面诱导毛囊新生(WIHN)(一种罕见的成人器官发生模型)中的作用,通过测试三种水平的细菌负荷的小鼠来评估WIHN,并研究了皮肤微生物群和皮肤再生之间的关系,发现小鼠皮肤的细菌负荷与IL1β的再生呈正相关,并通过IL1β刺激再生,同时,小型人群实验也证明,抗生素使用会减缓人皮肤伤口的愈合。
皮肤菌群
皮肤再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
创面诱导毛囊新生 WIHN
IL-1β信号
皮肤菌群
复旦+华大: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汉族人皮肤菌群宏基因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组研究将目光从肠道转向了肠外。其中,皮肤菌群备受关注。此前的研究已表明皮肤菌群对皮肤外观和皮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皮肤菌群的生物量较低,已发表的大多研究均采用了16S rRNA测序法。近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久存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发表于Microbiome的这篇文章,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法检测了超过800个来自健康中国汉族人群面部皮肤菌群样本,分析了皮肤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特点,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皮肤亚型,加深了我们对皮肤菌群的理解。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后续进一步探究皮肤菌群与皮肤疾病之间的关系。
皮肤菌群
真菌感染
Cell子刊:揭示耳念珠菌定植皮肤的机制
耳念珠菌是一种新兴的多重耐药人类真菌病原体,皮肤定植的耳念珠菌可在医院中传播。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构建了耳念珠菌定植感染小鼠模型,证实了耳念珠菌长期定植于皮肤深层组织,并揭示出IL-17信号可保护皮肤表面和皮肤组织内部免受耳念珠菌感染,或为治疗耳念珠菌感染提供新策略。
真菌感染
皮肤菌群
耳念珠菌
皮肤
IL-17R
皮肤菌群
Science子刊:痤疮丙酸杆菌表达抗生素,抑制葡萄球菌在人毛囊中定植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近期发表一项研究表明,常见的皮肤共生菌Cutibacterium acnes(原名Propionibacterium acnes,即痤疮丙酸杆菌)通过产生一种新的抗生素——cutimycin,能特异性抑制葡萄球菌在毛囊中的生长定植,而不影响其它放线菌。cutimycin或者其产生菌,或能用于防治与皮肤菌群失调相关的疾病。
皮肤菌群
抗生素
毛囊菌群
美容精华
含益生元的美容精华效果如何?
来自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结果,在60名健康女性中,对比了含有益生元(低聚半乳糖)的美容精华及安慰剂对皮肤指标及皮肤菌群的影响,发现含有益生元的美容精华可更好地改善皮肤的保水能力、红斑及皱纹,并减少皮肤菌群中的有害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皮肤菌群的α-多样性。
美容精华
研究论文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皮肤菌群
益生元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皮肤菌群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以修复皮肤损伤
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皮肤共生菌群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皮肤菌群通过TLR2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CXCL10,以招募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至损伤皮肤处;同时,CXCL10与皮肤细菌DNA形成复合物,激活pDC以产生I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可激活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以产生组织生长因子,从而促进对损伤皮肤的修复。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皮肤菌群
菌群-免疫互作
对皮肤共生真菌的免疫应答促进皮肤炎症
来自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实验性银屑病小鼠模型中发现,皮肤共生真菌(例如白色念珠菌)的定殖可通过增强Th17细胞、中性粒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的应答,并诱导小鼠的皮肤转录组发生与银屑病患者病变皮肤相似的变化,从而恶化银屑病样皮肤炎症。
菌群-免疫互作
银屑病
皮肤真菌
皮肤菌群
环境污染物
城市污染或改变皮肤微生物群!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和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能导致皮肤过早老化和色素紊乱等不良皮肤属性。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文章,揭示出长期暴露于PAHs污染导致人体的皮肤的细菌-真菌微生物网络结构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与人体的皮肤状况具有相关性。研究或有助于开发利用微生物群保护皮肤免受污染的策略。
环境污染物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sequencing
Skin microbiota
Urban pol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