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口腔菌群
文章数:222篇
牙周炎
牙周炎患者口腔菌群的硝酸盐还原能力受损?
口腔微生物群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被认为对口腔健康很重要,并导致一氧化氮的形成,可以改善心脏代谢状况。近日,西班牙研究人员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对来自5个不同国家的牙周炎患者进行16S测序,发现龈下菌斑中硝酸盐还原菌含量显著降低,进一步探究发现患者口腔菌群的硝酸盐还原能力受损,值得关注。
牙周炎
硝酸盐还原能力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口腔菌群
牙周炎
国内团队:牙周炎或可通过肠-脑轴促焦虑
肠脑轴是肠和中枢神经系统间的双向通讯系统,许多与宿主相关的因素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唾液中含有大量的口腔细菌,而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可以改变唾液微生物群的组成。近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闫福华、李艳芬及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DSS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诱导焦虑样行为,发现牙周炎唾液微生物群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宿主肠道微生物群来加剧结肠炎引起的焦虑样行为,强调了口腔疾病在肠-脑轴中的重要性,值得关注。
牙周炎
焦虑样行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口腔菌群
抑酸药
陈卫华+赵兴明:抑酸药PPI促口腔菌入肠,破坏肠道菌群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卫华和复旦大学的赵兴明合作在Gut发表文章,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PI)比组胺-2受体拮抗剂(H2RA)对肠道微生物组和口-肠传播的影响更大,从而揭示了与长期使用PPI相关的某些疾病风险更高的机制。
抑酸药
菌群移位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
质子泵抑制剂
口腔菌群
局部牙周炎症影响口腔远处的健康组织
PNA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口腔发生微生物诱导炎症的过程中,健康口腔组织虽然保持了卫生,但依然发生炎症反应,且口腔菌群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人类体内的健康组织如何受到远处局部炎症的影响并最终可能变得容易感染疾病提供了机制上的见解。
口腔菌群
炎症
口腔菌群
国内团队:鼻咽癌相关的口腔真菌特征
福建医科大学的叶为民团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哲团队、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蔡永林团队在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于476名鼻咽癌患者及537名对照的数据,分析了与鼻咽癌相关的口腔真菌特征。
口腔菌群
口腔真菌
研究论文
病例-对照研究
鼻咽癌
口-肠轴
靶向口-肠轴,改善牙周炎相关疾病(综述)
口腔和肠道的菌群失调、牙周炎以及多种炎症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病)之间有密切联系。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口-肠轴菌群失调与慢性系统性炎症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了靶向菌群以控制系统性炎症的精准医疗手段。
口-肠轴
oral–gut axis
Periodontitis
Dysbiosis
Inflammation
呼吸道病毒感染
丁涛团队:呼吸道病毒感染如何塑造口咽菌群?
呼吸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呼吸道健康的守门人,病毒感染会破坏其维持的微生物-宿主平衡。然而对于呼吸道病毒感染塑造的呼吸道菌群特征,以及这种塑造是否具有病毒特异性,目前仍不清楚。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丁涛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招募了包含735名上呼吸道症状的门诊患者,揭示了不同病毒感染下的口咽菌群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生态失调模式,同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与上呼吸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变化有关,并提出致病细菌生长速度的增加是流感病毒感染的关键过程,值得关注。
呼吸道病毒感染
口腔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高通量测序
口腔菌群
肠道菌群中的一些“口腔菌”与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肠道微生物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关,但它们与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不清楚。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在Circulation发表最新研究,纳入8973名无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受试者,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肠道菌群的关联,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全身性炎症标志物间存在强关联,其特征是某些链球菌和其他常见口腔物种的丰度显著富集,值得关注。
口腔菌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口腔菌群
国内团队:口腔菌群特征助力喉癌无创诊断
喉鳞状细胞癌(LSCC)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肿瘤,缺少早期发现手段,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发展到晚期。LSC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口腔是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有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组的改变与头颈部癌症有关,但与LSCC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陈兴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鹏与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研究文章, 通过对LSCC患者的癌组织和口腔冲洗液进行16S rRNA测序,确定了LSCC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组变化,鉴定了一组可识别LSCC的微生物组特征,或可作为LSCC的非侵入性诊断标志物。
口腔菌群
喉癌
标志物
诊断
口腔菌群
肖亮+邹远强等:人类口腔培养细菌参考基因组目录
口腔内有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然而,分离物种和高质量基因组的数量有限。近日,华大基因的肖亮、邹远强及团队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需氧和厌氧模式从志愿者的牙菌斑、舌头和唾液中分离口腔菌群,建立了口腔培养细菌基因组参考目录,含1089个高质量基因组,并识别到多种未分类注释物种,值得关注。
口腔菌群
培养组学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参考基因组
新冠病毒
从人体微生物组学视角看孕期新冠感染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孕期新冠阳性孕妇的肠道、阴道、口腔微生物进行检测,并随访新生儿的口腔菌群情况,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对上述这些部位的菌群均有潜在影响。由于菌群对新生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孕期新冠病毒感染的长期危害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新冠病毒
研究论文
孕妇
肠道菌群
阴道菌群
口腔菌群
新冠相关的口腔菌群变化
Periodontology 2000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3项研究(共包含1700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数据,分析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口腔、口咽及鼻腔菌群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死亡率及炎症的关联。
口腔菌群
荟萃分析
新冠肺炎
口罩
重复使用口罩对宿主菌群影响很小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相比于每天使用新口罩,重复使用口罩一周可增加皮肤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对口咽菌群无显著影响。
口罩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皮肤菌群
基础研究
牙周病
Science子刊:口腔菌群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促进牙周炎
β-葡萄糖醛酸酶(GUS)可降解牙周组织中的成分,可作为牙周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人口腔菌群中鉴定出了多种不同的GUS,并发现GUS降解牙周组织中的多糖的能力明显优于人GUS。
牙周病
口腔菌群
β-葡萄糖醛酸酶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环磷酸二腺苷(c-di-AMP)
四川大学:环磷酸二腺苷或可缓解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间密切相关,牙周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Pg)已被证明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环磷酸二腺苷(c-di-AMP)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佐剂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否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仍未知。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谢鹏及团队在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构建牙周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发现c-di-AMP可通过激活免疫反应、调节微生态平衡有效预防Pg感染的影响,值得关注。
环磷酸二腺苷(c-di-AMP)
牙龈卟啉单胞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口腔菌群
牙酸蚀病
口腔菌群的功能和代谢参与牙酸蚀病的形成
牙酸蚀病是由于酸导致牙釉质流失而产生的一种口腔疾病,被认为没有细菌参与其中。牙齿表面受到唾液蛋白的保护,使其免受酸性侵蚀,唾液蛋白构成后天性牙釉质膜(AEP)。但已有证据表明,细菌可以轻易地降解唾液蛋白,其中一些存在于AEP中。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文章,使用多组学方法分析从患有牙齿侵蚀的参与者和健康对照组收集的唾液,发现在AEP中发现微生物对唾液蛋白的蛋白水解作用与牙齿侵蚀密切相关,且鉴定出四个新的与该过程有关的微生物基因。
牙酸蚀病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
徐振江+游月华等:新方法助力区分复杂样本中的活/死菌
PMA处理是少数几种与宏基因组测序能兼容的方法之一,可用于表征活的/完整的微生物群。然而,其在唾液和粪便等复杂群落中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目前还缺乏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消除人类微生物组样本中的宿主和死细DNA。近日,南昌大学徐振江、南方医科大学游月华及团队在mSystems发表最新研究,建立了一种渗透压裂解结合PMAxx的方法,可有效区分简单合成群落和复杂人类微生物群落中的活菌和死菌,值得关注。
口腔菌群
活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PMA处理
口腔菌群
Cell子刊:口腔微生物组的结构功能和宿主健康(综述)
这是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的一份综述工作。作者讨论了口腔微生物组复杂多样的空间构成,以及种内和种间多重互作模式,并以此调节群落整体功能。作者也阐述了口腔菌群失调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关系,同时菌群失调也会造成超越口腔的系统性影响。作者在最后探讨了针对口腔菌群失调和炎症的潜在治疗策略,包括使用补体靶向药物和氧化铁纳米颗粒。
口腔菌群
菌群传播
Nature:1万样本+菌株水平,系统揭示人际间的菌群传播规律
共生菌群对人体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因素都可影响菌群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传播和个体的菌群组成,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系统性研究分析。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意大利特伦托大学Nicola Segata团队的研究,对全球不同地区人群的近万个肠道和口腔宏基因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母婴间、同居者间和人群内的菌株传播模式,表明共同生活和长期密切接触是促进人与人之间菌株传播的主要驱动力,而口腔菌的水平传播明显多于肠道菌。作者认为这些发现再次提示,由特定致病共生菌和菌群失调驱动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等传统意义上的“非传染性疾病”,是可能通过微生物传播而在人与人之间发生“传染”的。
菌群传播
肠道菌群
口腔菌群
母婴菌群传递
菌株水平
口腔菌群
Nature Reviews:口腔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综述)
口腔菌群在全身健康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重视。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最近发表的这篇综述文章,总结了口腔菌群失调与多种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后的潜在机制,并讨论了基于口腔菌群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策略。
口腔菌群
心血管
口腔菌群
如何研究口腔微生物组及其分子机制?(综述)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发表的综述,描述了当前口腔生物膜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和技术。基于此,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为什么特定微生物存在于特定生态位,及其如何影响口腔和全身健康。
口腔菌群
分子生态学
综述
口腔菌群
国内团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口腔菌群变化
南京市口腔医院的王翔团队、闫福华团队与上海市同济医院的Zhengqin Ye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口腔癌前病变(OPL)患者及健康对照的口腔菌群差异,发现黏膜(而非牙龈菌斑或唾液)样本中的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差异较大。
口腔菌群
口腔癌
口腔鳞状细胞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口腔菌群
Nature子刊:史前意大利人口腔菌群演化可能与饮食变化有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使用来自牙结石的古DNA用于分析人类遗骸的口腔微生物组,进而提供关于个人饮食的重要信息。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史前意大利76名个体的口腔微生物组,覆盖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将这些数据与同样在牙结石中发现的微观食物残余以及考古学发现相结合,发现史前狩猎采集人群过渡到农业人群的过程中口腔微生物种类发生了明显改变,且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还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古人可能开始使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方案,植物蛋白摄入量增加使得微生物组发生变化。此外,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红铜时代的样本表现出比之前更差的口腔健康状况。总之,该研究深入揭示了史前欧洲人口与饮食变化相关的古代口腔微生物组的演化,值得关注。
口腔菌群
古人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牙结石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与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通过11项研究(共1695名参与者)的数据,总结了口腔菌群与儿童及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的关联。
口腔菌群
综述
肥胖
儿童炎症性肠炎
炎症性肠炎儿童口腔菌群失调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患有炎症性肠炎的儿童口腔菌群结构紊乱明显;但是这种紊乱在IBD治疗后有显著的改善。本研究为IBD治疗的口腔菌群干预靶点提供了科学的新的视角。
儿童炎症性肠炎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人体菌群
吴金雨+赵方庆+王金锋Cell子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微生态失调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常见的自发性免疫疾病,其主要表征为免疫介导外分泌腺的损伤导致口、眼干燥,同时伴随有疲劳和关节痛等症状。尽管对该疾病的病理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免疫复杂性以及疾病临床异质性,使得其病原学还有待深入的探究。人体的微生态对其免疫调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自发性免疫疾病具有关键的影响。但是目前尚没有针对pSS患者微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近期温州医科大学吴金雨、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中国农业大学王金锋与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针对pSS患者微生态的最新工作,通过对133例pSS患者微生态分析发现其粪便、口腔和阴道菌群紊乱,且菌群变化可能先于pSS症状的出现。羟氯喹治疗可部分恢复菌群组成。这些研究成果为微生态与pSS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体菌群
原发性干燥综合(pSS)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口腔菌群
丁涛+田国宝等:肺部的菌群和健康,与口腔菌群有何关系?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口腔和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和肺有紧密关系。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微生物可能在肺部菌群的塑造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其背后的生态过程和个体异质性目前仍不清楚。Advanced Science最新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丁涛、田国宝团队的研究成果,对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唾液、口咽、鼻腔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样本进行了菌群分析,发现口腔和鼻腔微生物的输入共同塑造了肺部菌群,且口腔菌向肺部的传播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较多的口腔菌进入肺部与肺功能下降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增高相关。这些发现阐述了肺部菌群的外部塑造过程,并表明口腔样本(如唾液)或能用于肺部菌群状态的监测和临床评估。
口腔菌群
肺部菌群
个体异质性
宏基因组测序
细胞因子分析
奈瑟菌科
Nature子刊:口腔中奈瑟菌科的纵向分裂和多细胞进化
口腔中有超过700种细菌,需要不断地经历来自上皮细胞脱落、唾液流动以及口腔清理等因素的扰动,生存挑战巨大。相比人体肠道,对口腔菌群是如何生长和分裂的还知之甚少。近日,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为更好地粘在口腔,奈氏菌科的细菌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繁殖方式,虽然典型杆状物是横向分裂,但一些生活在人体口腔中的奈氏菌科会用其尖端附着在基底上,进行纵向分裂,一旦细胞分裂完成,它们就会相互连接,形成毛毛虫一样的细丝。总之,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细胞进化方式,有助于未来研究细菌是如何学会附着在动物表面生活提供指导,值得关注。
奈瑟菌科
细菌进化
研究论文
口腔菌群
基础研究
非营养性甜味剂
Cell:零卡甜味剂可改变肠道菌群,对血糖造成个体化影响
非营养性甜味剂(NNS)是一类无热量(零卡路里)的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如甜菊糖)和人工合成的(如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一直以来,人们认为NNS是“惰性”的糖替代品,对人体没有影响;然而,动物研究表明,NNS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和下游的血糖反应。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Eran Elinav和Eran Segal团队的研究,通过人体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合小鼠实验,揭示了NNS如何引起个体特异性和菌群依赖性的血糖反应变化,提示需要开展更多临床研究来了解NNS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
非营养性甜味剂
肠道菌群
口腔菌群
血液代谢组
高血糖
口腔菌群
口腔菌群或与肺癌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发现,肺癌患者的口腔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部分物种也有增加肺癌患病风险的可能。近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发表最新研究,选取美国3个人群队列约4600多人(1306例肺癌患者和3304名健康人),发现口腔菌群与肺癌密切相关,且较高的微生物多样性与较低的肺癌风险相关。还鉴定出几个标志性物种,尤其是高丰度的乏养菌属、乳酸杆菌属和链球菌属显著增加了患病风险。总之,口腔菌群与肺癌风险密切相关,尤其对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和曾吸烟者。
口腔菌群
肺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