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Inflammation
文章数:231篇
口-肠轴
靶向口-肠轴,改善牙周炎相关疾病(综述)
口腔和肠道的菌群失调、牙周炎以及多种炎症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病)之间有密切联系。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口-肠轴菌群失调与慢性系统性炎症疾病的关联,并介绍了靶向菌群以控制系统性炎症的精准医疗手段。
口-肠轴
oral–gut axis
Periodontitis
Dysbiosis
Inflammation
肠道噬菌体
左涛Nature Reviews:肠道噬菌体与宿主免疫(评论)
尽管长期以来肠道微生物一直被认为是了解宿主健康的基石,但肠道病毒组研究的领域是最近出现的。然而,肠道病毒体在人类中的功能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左涛近期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发表评论文章,探讨了肠道病毒组里程碑意义的一些发现,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机制上建立了肠道噬菌体和生物体水平上的哺乳动物免疫之间的直接功能关联。它为未来探索肠道噬菌体在真核哺乳动物宿主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疾病环境中奠定了研究的基础,并将为如何使用量身定制的噬菌体治疗慢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肠道噬菌体
宿主免疫
尾病毒目噬菌体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病毒组
羊肚菌多糖
国内团队:羊肚菌多糖如何改善酒精肝?
羊肚菌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独特药食同源真菌,主要生长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欧洲的阔叶林或针叶林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中。有研究表明,从灵芝、猴头菌、杏鲍菇等食用菌中提取的多糖具有保肝作用,然而,羊肚菌多糖(MEP2)在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中的结构和疗效分析及其潜在机制尚未系统报道。长春中医药大学林喆、吉林大学王迪与团队近日在Carbohydrate Polymers发表文章,发现在长期摄入酒精引起的严重肝损伤中,MEP2通过Usp10/Nrf2/NF-κB信号通路调节血清代谢物和肠道菌群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缓解肝损伤。
羊肚菌多糖
Usp10/NF-κB/Nrf2
MEP2
Alcohol liver disease
Inflammation
促炎饮食
促炎饮食或增加虚弱风险,对有抑郁症状者更明显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约1700名受试者进行10多年随访后发现,促炎饮食与虚弱风险增加相关,在具有抑郁症状的受试者中的关联更为明显。
促炎饮食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虚弱
aging
肠-皮肤轴
Cell子刊:肠道炎症改变对皮肤共生菌的免疫反应
肠道与皮肤的免疫之间存在密切关联。Cell Reports发表的这项研究探讨了肠道炎症是否能打破对皮肤共生菌的适应性免疫耐受。
肠-皮肤轴
intestinal immunity
skin immunity
regulatory T cells
commensal
益生菌
倪学勤+曾东:或能治疗大熊猫肠炎的益生菌
肠道疾病是圈养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人工喂养和抗生素滥用,使得圈养大熊猫很容易出现菌群失调。然而,治疗大熊猫肠炎和相关菌群失调的益生菌还非常缺乏。近期,四川农业大学的倪学勤和曾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研究,以移植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小鼠为模型,表明分离自大熊猫肠道菌群的潜在益生菌株植物乳杆菌G201683,在治疗大熊猫肠道炎症方面具有潜力。
益生菌
大熊猫
小鼠
肠道菌群
植物乳杆菌G201683
益生菌
VISBIOME ES益生菌对HIV感染患者无治疗作用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2期临床结果,在93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感染患者中进行24周的干预,发现VISBIOME ES益生菌(包含8种益生菌菌株)未能显著改善sCD14水平、炎症标志物及肠道通透性。
益生菌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HIV感染
2期临床试验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十二指肠粘膜屏障受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十二指肠微炎症和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文章,通过对40名FD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分析,发现FD患者的几种十二指肠上皮屏障蛋白的表达减少(这与相关调节性miRNAs上调有关),进而在体内检测到小肠通透性增加。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十二指肠
粘膜屏障
Duodenal Epithelial Permeability
Inflammation
蛋白质补充
补充蛋白质可降低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后应激反应
来自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30名马拉松运动员进行3个月的干预,发现补充蛋白质可显著降低马拉松比赛后的肌肉应激应答。
蛋白质补充
研究论文
运动员
应激
随机对照试验
益生菌
翟齐啸团队:普通拟杆菌FTJS7K1或能保护肠道
益生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益生菌的开发任重而道远。很多肠道疾病都导致肠道菌群中拟杆菌丰度的降低,而且已有较多研究显示拟杆菌具有缓解肠道炎症,抑制肿瘤进展等作用,因此拟杆菌作为潜在益生菌株方面有着较好的前景。然而,拟杆菌菌株有很多,不同菌株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普通拟杆菌(B.vulgatus)是肠道菌群中的常见菌群,但是目前对于该菌是否为有益菌仍然存在争议。近期江南大学翟齐啸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研究论文,探究了4株普通拟杆菌对LPS诱导急性肠道炎症的影响,发现FTJS7K1菌株对LPS诱导的急性肠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基因组分析显示FTJS7K1可能通过调控防御和代谢相关的特定基因(如分泌SCFAs)发挥其保护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下一代拟杆菌属益生菌的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益生菌
基因组分析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肺轴
Nature子刊:一种菌群代谢物通过肠-肺轴缓解气道炎症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肺轴途径,影响个体对哮喘等过敏性气道疾病的易感性。Nature Immunology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使用一种抗体库受限的小鼠模型,鉴定出一种由宿主抗体与微生物互作塑造的肠道菌群变化,使得L-酪氨酸的菌群代谢产物——对甲酚硫酸酯在小鼠体内富集,从而保护小鼠抵抗哮喘等过敏性气道炎症。
肠-肺轴
Inflammation
Mucosal immunology
肠道菌群代谢物
免疫-菌群互作
维生素E
维生素E或可保护肠道屏障
维生素E中 α生育酚(αT )和γ生育酚(γT )可以保护肠屏障功能蛋白,缓解结肠炎症状,具有缓解IBD的潜力。同时γT 可以改变小鼠肠道菌群,尤其是保护Roseburia的丰度,利于维持丁酸的产生,缓解肠道炎症。但是,αT和γT 对菌群的影响不同。由此可见,不同的结构对机体的影响不同,具体的机理或代谢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维生素E
生育酚
肠道屏障
肠道菌群
Colitis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变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变化与精神分裂症相关。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鉴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对照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差异,并发现与免疫应答及脂代谢相关的菌群功能通路在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发生显著变化。
精神分裂症
Psychosis
Serious mental illness
Accelerated aging
gut-brain axis
早期菌群紊乱
鸵鸟雏鸟高死亡率或与菌群失调有关
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自体免疫疾病在脊椎动物包括小鼠、人类IBD中被充分验证。但我们对于非模型动物的菌群紊乱、个体发育与疾病的关系则知之尚少。最新发表的肠道微生物组文章表明,在鸵鸟这种相对长寿的大型禽类中,出生前三个月的死亡率非常高,或可由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值得思考的是鸵鸟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致病共生菌和“有益”共生菌的变化模式与人类相似。或许在进化过程中,致病“肠型”在不同物种间相对恒定?
早期菌群紊乱
死亡率相关
Dysbacteriosis
Gut microbiota
Microbial diversity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Nature:靶向STAT3的棕榈酰化循环,或能治疗IBD
辅助性T细胞17(TH17)参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磷酸化的STAT3是促进TH17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Nature最新发表了来自康奈尔大学Hening Lin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可逆的STAT3棕榈酰化修饰对其功能的调控,以及在IBD中的作用,为治疗IBD等疾病带来新启示。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Cell signalling
Inflammatio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Transferases
奇异变形杆菌
黄秀娟+于君:奇异变形杆菌或介导克罗恩病的炎症发展
变形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近期研究表明变形杆菌属物种与肠切除后的克罗恩病(CD)复发相关。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秀娟(Siew C Ng)和于君与团队,近期与国外团队合作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变形杆菌属在CD患者的粪便及结肠活检样本中更常见且丰度更高,而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变形杆菌属均属于奇异变形杆菌。进一步研究发现,奇异变形杆菌在体内外均可诱导炎症应答,并恶化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该研究提示,奇异变形杆菌可能在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奇异变形杆菌
P. mirabilis
Crohn’s disease
Inflammation
Pathogen
肠道炎症
靶向特定GPCR或能加速肠道炎症修复
炎症性肠病仍需研发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的一些免疫抑制剂疗法可能存在治疗失败的情况,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造成不良反应。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近期发表的观点文章提出,以参与促进炎症后组织修复的特定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为靶点,或是治疗肠道炎症疾病的新策略。
肠道炎症
GPCR
SPM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lammation
饮食炎症指数
金陵医院:饮食炎症指数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
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的徐格林团队与刘新峰团队在Stroke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398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饮食情况及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评估,发现饮食炎症指数与颈动脉易损斑块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检测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平时摄入的水果、蔬菜及坚果较少。
饮食炎症指数
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uit
Inflammation
粪菌移植
移植衰老菌群可诱导小鼠的认知障碍
衰老与认知衰退及肠道短链脂肪酸浓度降低相关。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将衰老小鼠或年轻小鼠的菌群移植给年轻无菌小鼠后发现,移植衰老菌群可降低小鼠肠道中的短链脂肪酸浓度,并诱导抑郁样行为及记忆损伤。
粪菌移植
aging
gut microbiome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cetate
α-酮戊二酸
Cell子刊:膳食补充α-酮戊二酸或可延缓衰老
衰老的机制和延缓衰老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医学的重点问题。在一些无脊椎模型动物的研究中发现,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α-酮戊二酸(AKG)可以显著延缓衰老,然而AKG在哺乳动物中是否具有相近的效果并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的论文研究了膳食添加AKG对于小鼠衰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18月龄的小鼠膳食中添加2%的CaAKG(α-酮戊二酸钙盐)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衰老的表型,推迟衰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延长雌性小鼠的寿命。通过对细胞因子初步分析发现AKG可以抑制衰老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10,从而抑制衰老导致的慢性炎症,延缓衰老的进程。
α-酮戊二酸
膳食补充
抗炎因子IL-10
alpha-ketoglutarate
healthspan
乳制品
乳制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综述)
目前,关于膳食对菌群的影响研究如火如荼,但是乳制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似乎还并不明确。本文结合现有的文献分析发现,一些乳制品可能可以增加有益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抑制有害菌的增殖,或者改善肠道环境,从而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影响人体健康。但是,一些乳制品衍生物,比如乳清和酪蛋白等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甚微。文章认为,现有的研究有限,乳制品及其衍生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乳制品
肠道菌群
Gut microbiota
dairy
Inflammation
体外共培养系统
体外研究微生物-肠道互作的新工具
在体外培养模型中研究肠道细菌(特别是对氧极为敏感的专性厌氧菌)调控宿主生理的机制,很具有挑战性。Med期刊近期发表来自美国MIT团队的研究,报道了一个可对专性厌氧菌和肠上皮进行体外长期共培养的新工具,并用其研究了有益菌普氏粪杆菌(F. prausnitzii)的抗炎作用机制。
体外共培养系统
gut microbiome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oxygen-sensitive microbes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
呼吸系统疾病
金属加工厂的环境微生物或危害人体健康
金属加工液(MWF)是一种微生物高度定殖的液体,工人接触具有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风险。在一家制造厂接触MWF的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职业相关肺部疾病,表现为淋巴细胞性毛细支气管炎和肺泡导管炎,伴有B细胞滤泡和肺气肿。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对接触MWF的工人(健康和呼吸道疾病患者)进行菌群分析,发现MWF中优势类群可转移到患者和机械车间工人,且MWF可体外刺激小鼠B细胞增殖,这是该病的特征之一。研究提示工作相关的微生物环境暴露是人类微生物群的决定因素之一,可能对肺健康产生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
Occupational disease
occupational exposure
bioaerosols
microbiota
炎症性肠病(IBD)
ATF6介导肠上皮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炎症信号
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克罗恩病人的回肠上皮细胞中CSNK2B和HSPA5表达增加,上调激活的ATF6,进而增加内质网应激中TNF及其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ATF6信号通路或能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策略。
炎症性肠病(IBD)
IBD
Inflamm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GENE EXPRESSION
肠道炎症
肠杆菌科抑制皮质酮产生以促进炎症应答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炎症疾病相关,但特定细菌分类群如何调控宿主对于刺激的炎症应答尚未明确。《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5-氟脲嘧啶(5-FU)诱导小鼠的黏膜炎,发现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表现为肠杆菌科的富集。在无菌小鼠及抗生素处理后的小鼠中,5-FU诱导的肠道炎症得到缓解,而在无菌小鼠中定殖大肠杆菌又可恢复5-FU诱导的小肠损伤。机制上,肠杆菌科的定殖可降低血浆中具有抗炎作用的皮质酮的水平,从而促进肠道中的炎症应答。
肠道炎症
Escherichia Coli
5-FU
mucositis
Corticosterone
结直肠癌
Nature子刊:抗TNF疗法“修正”菌群,预防大肠癌
炎症性肠病可增加结直肠癌风险,靶向炎症的抗肿瘤坏死因子(TNF)疗法可治疗结肠炎,在一些研究中也显示出减少结直肠癌(CRC)风险的作用。《Nature Cancer》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小鼠模型中表明,抗TNF疗法能通过“修正”菌群在结肠炎相关的癌变过程中的变化,使其恢复到非致癌的状态,发挥预防CRC的作用。这些发现再次证实,肠道菌群与CRC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双向的相互作用,而通过抑制免疫炎症来修正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状态,可以减缓甚至预防CRC。
结直肠癌
Cancer
Cancer Prevention
Inflammation
Microbiome
食品添加剂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小鼠菌群、免疫及代谢的影响
近期,法国开始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二氧化钛(TiO2,编号E171)。来自Sma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TiO2 E171与粒径更小的TiO2纳米颗粒(TiO2 NP)对小鼠的影响,发现2种TiO2均无明显的毒性,但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并可诱导结肠炎症应答,而TiO2 NP的促炎作用更强。而在肥胖小鼠中,TiO2的促炎作用更加显著。
食品添加剂
Gut microbiota
high‐fat diet
Inflammation
oral exposure
衰老
李后开、贾伟等:重塑肠道菌群或能逆转衰老相关的炎症和胆汁酸失调
衰老通常表现为炎症、胆汁酸稳态失衡以及肠道失调,且衰老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两性差异性。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后开、Lili Sheng和香港浸会大学贾伟团队合作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揭示出衰老对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和系统胆汁酸紊乱的两性差异,同时揭示出重塑肠道菌群可逆转衰老相关的炎症和系统胆汁酸紊乱。提示我们或可通过针对肠道菌群调节的胆汁酸代谢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
衰老
aging
Inflammation
Gut microbiota
bile acid composition
氧化三甲胺
氧化三甲胺与炎症的关联
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氧化三甲胺是心血管事件及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但其与炎症的关联尚未明确。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8项研究(共涉及13783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氧化三甲胺的水平与C反应蛋白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氧化三甲胺
C-reactive-protein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
Inflammation
probiotics
吴清平院士:益生菌或有益于缓解三高症状(综述)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研究团队发表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的文章。文章系统综述了现有研究中关于益生菌与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相关性。现有的研究表明,长期补充(最好8周以上)益生菌(尤其是混菌)对缓解55岁以下,BMI小于30的人群三高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
probiotics
glycemic
Inflammation
lipids
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