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肠道菌群与健康分论坛成功举办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1-08-05
7 月 26 日下午,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主办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分论坛顺利召开。

第十九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于 2021 年 7 月 23-26 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生物物理与人类健康”,设有 33 个专题学术分会场,吸引了 1200 余名师生报名参会,在为期四天的会议里听取了 266 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专家的精彩报告。

7 月 26 日下午,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主办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分论坛顺利召开,聚焦国际最新的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本次分论坛由肠道菌群分会主任委员刘双江教授、副秘书长房中则教授、副主任委员蓝灿辉三位专家亲力主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段丽萍教授,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过程研究所徐健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马迎飞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王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教授,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精彩报告,亮点纷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段丽萍教授在线上以《老药新解——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看小檗碱的作用》为题,论述了小檗碱的多种潜在临床应用和机制,介绍了小檗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神经和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类疾病、肿瘤疾病及其它疾病等进行干预治疗。临床上最多的是利用小檗碱治疗腹泻型 IBS 患者,同时改善 IBS 伴随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过程研究所徐健研究员以 Function-guided 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microbiome 为题,讲述单细胞中心针对传统的元基因组测序等手段无法直接探测人体共生菌群的代谢功能、时间和耗材成本高昂、菌群分析在精准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应用受限等问题,开发了首台单细胞拉曼分选-测序文库构建耦合系统(RACS-Seq),克服了多个关键技术难点。该系统实现了菌群单细胞代谢功能检测、分选、测序文库构建与培养的完整流程的仪器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研究员分享了关于肠道菌群与肥胖、代谢调节的研究工作。她和团队通过对中国青少年肥胖队列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研究,描绘了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物种水平的特征改变。表明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具有更加富集的产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代谢通路,伴随血清中该类氨基酸水平明显升高。通过动物实验、临床干预研究等证明,肠道菌群调节可作为未来肥胖、2 型糖尿病干预的潜在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王炜以《菌群成像与活性定量分析新方法》为题,讲述了通过菌群成像新方法探索细菌在复杂的肠道微结构中的分布、生长和分裂以及代谢活性变化。他重点介绍了通过 D 型氨基酸荧光探针在体标记,实现对各类肠道细菌——包括不可培养细菌在体生长分裂模式的可视化研究;结合组织透明化,开展固有菌群 3D 原位成像;荧光代谢标记信号结合 FISH 信号,利用流式分析对肠道细菌在体代谢活性进行直接定量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教授在题为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toward microbes in health and diseases 的报告中,介绍了他们团队近期的多项研究成果:肠道先天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肠道病原微生物以及共生微生物;肠道辅助型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如何介导针对肠道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并综述了肠道免疫系统对于肠道病原以及共生微生物的识别及应对。他还特别介绍了一项未发表的工作:肠道先天免疫识别受体如何识别微生物 RNA 并通过诱导相分离作为一个平台来整合传导不同下游信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马迎飞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团队在肠道噬菌体培养组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从捐赠者的粪便中分离出数百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并利用这些细菌作为宿主,然后从不同的环境样本中分离出特定的噬菌体,并对这些噬菌体进行了表征和基因组测序分析,并研究了其人群分布情况。他们的研究首次获得了许多人类肠道噬菌体,并通过分析揭示了这些噬菌体的新颖性,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噬菌体在人类肠道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本次论坛现场反响热烈,干货满满的精彩报告让参会者受益匪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于今年 5 月正式成立,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千人。相信在各位专家和同道的共同努力之下,肠道菌群分会将越办越好。期待在下届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再相聚!

专家简介
刘双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刘双江 博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生物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Meta主编、《微生物学报》执行主编、《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课题和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和重要研究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微生物人体肠道微生物组。
了解更多
房中则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秘书长
房中则,博士,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长期从事“菌群代谢与疾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等的国家级课题4项,天津市重大专项等省部级课题6项,校局级科研项目12项。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Lancet子刊、JCEM、Arch Toxicol,Br J Pharmacol,Biochem Pharmacol,J Lipid Res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中英文教材或专著4部。论文引用3000余次,H因子25。获得省部级奖项两项。培养的研究生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
了解更多
蓝灿辉
热心肠研究院院长/iMeta创办人
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笔名热心肠先生,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计划”讲座教授,学术期刊iMeta联合创办人与执行主编,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副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委会委员,《热心肠日报》创始主编,CHINAGUT(中国肠道大会)创始发起人。
了解更多
段丽萍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教授。长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科研/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消化道内镜的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研究领域为神经胃肠病学以及肠道微生态与胃肠道及精神疾病的关系。创建北医三院消化科胃肠道功能检查室,开展了全方位的胃肠道功能检查和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及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5余部。
了解更多
徐健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研究员、生物能源室主任、单细胞中心主任
山东省能源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全职加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论文发表于Science、Cell Host Microbe、Nature Commu. 、Science Adv. 等170余篇,被引超16000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H-index 60)。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等项目。获首届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2012;创新领军,201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中国青年科技奖(2015)、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5)、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2016)、泰山学者、“科技领军人才工作室”(山东省科技厅)等荣誉。单细胞中心(www.single-cell.cn)提出了拉曼组(ramanome)、元拉曼组(metaramanome)等单细胞代谢表型组学概念,研制和产业化了单细胞分析科学仪器系列(单细胞拉曼药敏快检仪CAST-R、高通量单细胞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单细胞拉曼分选-测序系统RACS-Seq、模块化单细胞微液滴分选系统EasySort等;www.singlecellbiotech.com),并服务于微藻分子育种、微生物组研究、细胞工厂筛选、生物资源挖掘、生物过程监控、抗感染精准用药、肿瘤药物筛选等广阔领域。
了解更多
刘瑞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刘瑞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聚焦肠道菌群与肥胖、代谢性疾病研究,阐述青少年肥胖的菌群特征,筛选出一系列肥胖相关的肠道共生菌,并开展人体肠道常驻共生菌代谢功能注释工作,揭示多形拟杆菌改善肥胖的作用及机制。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6篇,包括Nature medicine、 Nature cell biolog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Diabetes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等。获 “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计委优青”、“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等荣誉。
了解更多
王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组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立足于化学生物学与微生物组学的交叉,面向肠道菌群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复杂微生物系统发展新的化学研究工具与研究策略。
了解更多
朱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朱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中组部创新人才计划(2017);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2018),基金委优青(2018),杰青(2023)获得者;MIT 35 Innovators under 35 China(2019),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9),中源协和创新突破奖(2022)获得者。
了解更多
马迎飞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2009年毕业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并于同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Scripps海洋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任纽约大学医学院人类微生物基因组课题组成员之一。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了解更多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