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微生态
文章数:8篇
根际噬菌体
韦中团队:根际噬菌体组如何调控土壤青枯菌生物障碍的发生?
细菌病毒/噬菌体,在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周转和细菌裂解中起着关键作用。虽然噬菌体在土壤中很丰富,但它们对植物病原体和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却不甚了解。近日,南京农业大学韦中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结合噬菌体组、宏基因组、培养组等多组学方法,发现土壤抑制性可能是由根际噬箘体群落驱动的,根际噬箘体群落可以调节R. solanacearum的密度和与病原体抑制细菌的干扰竞争的强度,进而揭示了根际病原菌青枯菌专性噬菌体和土著细菌噬菌体介导土壤青枯菌生物障碍发生的微生态机制。总之,该研究为利用噬菌体消减土壤青枯菌生物障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值得关注。
根际噬菌体
青枯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土著细菌
肠道菌群
Nature Outlook:寻找健康的肠道菌群
该篇Nature Outlook专题文章从生命进程及人类演化角度介绍了影响人体肠道菌群的因素。同时作者指出,尽管我们现在对人类肠道菌群是什么样有了大致了解,但哪些组成对我们健康至关重要尚未厘清。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肠道菌群数据不够多(与基因组数据相比),以致我们不能得出统计学上可靠的结论;另一方面肠道菌群数据主要来源于欧洲、美国和中国,缺乏其他地方比如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的数据。现在标准的菌群检测方法也不能很好的鉴别除了细菌以外的微生物。
肠道菌群
微生态
土壤菌群
Science子刊:南农沈其荣、徐阳春团队证实苗期土壤菌群微生态决定作物未来健康
沈其荣教授领衔的南京农业大学微生态与根际健康研究团队继上个月发表Nature子刊(http://mr-gut.cn/papers/read/1073890272)之后,又在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论文研究发现,苗期土壤菌群的结构可以决定作物未来是否发病,从实践上明确了早期土壤菌群的重要功能,为未来可能开展的植物微生态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植株“儿童”时期的菌群决定“长大”后能否发病,这一结果在肠道菌群研究中似曾相识。
土壤菌群
根际菌群
土壤菌群
植物健康
微生态
肠道菌群发育
Science:含15个共变细菌的菌群“框架”,可反映肠道菌群发育程度
儿童营养不良导致生长迟缓和不成熟的肠道菌群,现有的治疗干预措施结果不尽如人意。最新一期《Science》背靠背发表了来自菌群领域大牛Jeffery Gordon团队的两项研究(另一项研究见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35071826),揭示了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的发育特征,以及营养不良儿童的菌群发育滞后及其与血液标志物的关联,以限菌动物为模型筛选出可促进菌群成熟的辅食成分,并在一项初步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该策略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潜力。这两项研究为菌群导向的饮食干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鉴定反映菌群发育程度的共变“生态群”的方法,也值得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者参考借鉴。
肠道菌群发育
肠道菌群
微生态
儿童营养不良
菌群导向性饮食(MDF)
根际菌群
南京农大沈其荣+韦中:土著根际菌群中的“便利关系”也为外来病原菌的入侵提供“便利”
根际菌群中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以互利共生为代表的“便利”型关系和以竞争为代表的“对抗”型关系。在抵御外来病原菌入侵时,充满合作的“便利”型关系难道不能兄弟同心,一致对外吗?
根际菌群
Antagonism
community ecology
facilitation
invasion resistance
微生态
Nature:生态系统的功能要强大,多重营养要跟上
这是一篇宏观生态学的Nature文章,介绍多重营养水平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虽然是宏观生态,但对微生态也有很大启示的,所以特别编发于MC,强烈推荐给大家。
微生态
生态学
多重营养
单一营养
Mari Murakami
宿主-细菌相关性
ADDR:微生物组疗法都有哪些?有何进展和挑战?
① 微生物能够通过影响宿主代谢、免疫和肠-脑轴来影响人类健康;② 微生物疗法有三种方式:增加、清除或调节菌群,分别可通过遗传修饰益生菌(群落)、选择性抗生素、细菌素或噬菌体以及非生物制剂(益生元)来实现;③ 挑战在于:针对特定部位设计疗法、工程菌移植稳定性、开发临床相关生物传感器、人工合成基因回路鲁棒性和进化稳定性、生物安全性和封存等问题;④ 新的时代,“菌群”细胞疗法需要基础和转化研究者、临床医生紧密合作。
宿主-细菌相关性
微生态
合成生物学
噬菌体
Irina A Kirpich
微生态
PNAS:人体共生菌如何pk竞争者以在肠道存活?
关于细菌特别是人体共生细菌的研究最近有很多,不过我们特别分享一篇2015年发表在PNAS的文献,值得大家读一读。
微生态
共生
微生态学
6型分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