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荧光探针
文章数:3篇
肠道菌群研究工具
王炜+杨朝勇等:肠道“暗物质”如何在体内生长分裂?新方法助你“看清”
人们分析肠道菌群目前仍以测序为主,辅以体外培养研究。然而,肠道菌群成员在肠道内如何发生各种生物学过程(比如细菌的分裂和生长),仅靠测序和体外培养是难以回答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王炜和杨朝勇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STAMP(右旋氨基酸探针序贯标记)并辅以FISH(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能够揭示不同种类的肠道细菌的在体生长和分裂模式。该方法对于研究肠道细菌的形态发生等微生物学问题,特别是对于肠道菌群中的“暗物质”——不可培养细菌,具有重要价值。
肠道菌群研究工具
荧光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
细菌生长
细菌分裂
肠道菌群研究工具
杨朝勇+王炜团队:利用D-型氨基酸探针定量细菌在肠道内的代谢活性
能够了解各类细菌在肠道内的生长代谢水平,这对研究菌群的在体活动及其对宿主造成的影响至关重要,但目前仍然缺少能够直接评估肠道细菌生长代谢活性的方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的杨朝勇、王炜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了最新研究,开发了基于在体D-型氨基酸荧光探针代谢标记与FISH技术的MeDabLISH的策略,能够对各类细菌在肠道内的生长代谢水平进行量化。作为首个可以对细菌在体活性进行直接定量的方法,这种新技术对直观、可信地探究各类肠道细菌在体的微生物活动及其动态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配合传统的基于16S rDNA 测序的菌群研究思路,将有望把肠道菌群的研究往更深层次推进。
肠道菌群研究工具
荧光探针
代谢标记
Si Chen
Aiping Fang
多粘菌素B
北大陈兴+上交王炜:抗生素荧光探针标记革兰氏阴性/阳性活菌
北京大学陈兴与上海交通大学王炜,利用基于粘菌素B及万古霉素的荧光探针,分别在不同的复杂菌群环境中完成了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的特异性标记,并表现出了应用于临床的潜力。
多粘菌素B
万古霉素
荧光探针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上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