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共生微生物
文章数:11篇
共生微生物
Science综述:共生和病原微生物的互作驱动植物进化!
植物和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从而塑造了多样性并帮助植物在陆地上定植。2021年2月19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来自法国图卢兹大学CNRS的Pierre-Marc Delaux和英国剑桥大学Sainsbury实验室Sebastian Schornack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题为Plant evolution driven by interactions with symbiotic and pathogenic microbes的综述性论文。Delaux和Schornack回顾了一系列植物和藻类基因组的见解,揭示了通过古老基因模块的进化以及谱系特异性分化的出现而实现的持续利用。藓类、苔类以及角苔类已经在现有途径上进行了分层创新,以建立新的微生物相互作用。这样的创新可能会被转移到作物植物上,以期建立一个更可持续的农业。
共生微生物
植物进化
病原微生物
苔藓植物
细胞生物学
癌症
Nature Reviews:利用菌群提高癌症免疫疗效?(观点)
在癌症环境下,微生物如何塑造免疫应答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在小鼠和人类身上进行的各项研究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癌症和癌症免疫疗法治疗后,特定的共生物种与更好(或更坏)的结果相关,但是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该领域目前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邀请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B Brett Finlay教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两位重量级PI——Romina Goldszmid博士和Giorgio Trinchieri博士、日本庆应大学Kenya Honda教授、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Jennifer Wargo教授,以及西班牙巴黎-萨克雷大学Laurence Zitvogel教授,共6位该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在这篇观点文章中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和见解。
癌症
综述
共生微生物
抗肿瘤机制
免疫治疗
宿主-微生物共进化
肠道细菌是否与宿主共同进化?
尽管肠道菌群显著影响宿主健康,但是推动宿主-菌群系统进化的机制缺乏定论。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观点文章质疑了“哺乳动物-共生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同步性源于物种共进化”的理论,强调了地理隔离对哺乳动物、共生微生物进化的重要影响。地理隔离并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排除这一影响因素,才有可能证明宿主-菌群系统发育同步性与物种共进化的关系。
宿主-微生物共进化
gut microbiome
coevolution
cospeciation
allopatry
蛋白纳米颗粒
人体共生微生物的新用途——蛋白纳米粒子挖掘
纳米蛋白质材料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多功能性,作为靶向药物递送的载体非常方便。除了与特定细胞表面受体的选择性结合,纳米蛋白质材料还要具备对靶细胞的高渗透性以及与身体其他组分的非反应性,而与人体共生的细菌及相应噬菌体则是纳米蛋白质材料的天然宝库。发表在《Small》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来源于人体共生细菌及噬菌体的蛋白作为纳米蛋白质材料的可行性,表明微生物来源的蛋白质具有构建可调控的、用于药物递送的支架蛋白纳米材料的前景。
蛋白纳米颗粒
Microbiome
Nanoparticles
protein engineering
protein materials
虫媒病毒
程功团队:共生微生物如何影响虫媒对病毒的易感性(综述)
蚊子、蜱虫等节肢动物媒介,是虫媒病毒的携带和传播者,人类被其叮咬后可能会引起感染甚至死亡。近年研究表明,虫媒中的共生微生物能影响其宿主与虫媒病毒的相互作用,影响虫媒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清华大学程功团队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发表的一篇最新综述对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中的生物学机制,对用微生物作为虫媒病毒的防控手段以及该领域面临的研究挑战进行了展望和讨论。推荐专业人士参考学习。
虫媒病毒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arbovirus
microbe–arbovirus interactions
vector competence
水平基因转移
人体共生原核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综述)
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原核生物中。原核生物之间的HGT通过使遗传物质(和潜在的新表型)的交换和获得成为可能,加速了表型的多样化,在细菌的进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在人类不同身体部位的共生细菌之间检测到了HGT,并且发现肠道菌群拥有最大数量的HGT事件。HGT与特定生态位中的共生体(holobiont)表型的关系是一个有趣和重要的科学问题。发表在《Microbiome》上的一篇综述文章,列举了最近在人体共生的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些显著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同时从生态进化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对共生体的潜在影响,并以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为例,表明HGT在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水平基因转移
Co-evolution
DNA transfer
HGT
Helicobacter pylori
青光眼
Nature子刊:被菌群“刺激”的T细胞介导青光眼发病
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来自哈佛医学院和麻省理工两位华人学者主导的研究,揭示了青光眼疾病进程中由共生菌群诱导的T细胞应答的关键作用,提示青光眼应归为自身免疫疾病。这些发现或能为青光眼的诊断和防治带来新启示。
青光眼
神经退行性疾病
T细胞应答
热休克蛋白
共生微生物
共生微生物
Science:操纵菌群以保健康治疾病?
① 人类已明确共生微生物重要意义,但相关机制知之甚少;②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的菌株不断被发现,这也是有前景的大生意;③ 对益生菌企业来说有巨大挑战,如夸大健康声称,也如在现有监管框架内,开发严格的测试方法很困难;④ 尽管如此,益生菌的开发还是给了很多人重建菌群、恢复健康的巨大希望。
共生微生物
益生菌
菌群重建
Anisa S Ismail
Bonnie L Bassler
共生微生物
FM:菌群中哪些菌株是可传播的?
① 人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可在人与人及人与环境之间传播; ② 本综述关注以下几个相关问题:哪些微生物是可传播的,传播的机制是什么,最容易在哪些生物体之间传播? ③ 并着重介绍了从原始宏基因组数据中获得菌株水平信息的最新研究; ④ 以及如何用研究病原体传播的模型来研究共生微生物的传播。
共生微生物
传播
机制
菌株水平
宏基因组
共生微生物
共生细菌对肠道病毒感染的影响
① 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机制直接促进肠道病毒复制,包括通过与细菌表面多糖相互作用稳定病毒粒子(可能增强病毒传播能力)和促进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上。② 肠道菌群可通过抑制宿主抗体的产生,或抑制病毒诱导的IFN产生从而逃逸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间接增强肠道病毒感染。③ 有关肠道菌群和肠道病毒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和免疫机制的更多细节将继续被揭示,并将加深我们对哺乳动物宿主与其共生微生物以及病原入侵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共生微生物
病毒
病毒组
LPS
免疫
Nature子刊重磅综述:免疫有代价,平衡是根本!
① 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防止外来生物定植在不必要的部位,在病原微生物入侵或机体反应造成损伤后参与修复和恢复稳态;② 正负反馈通路会限制响应强度,以防止组织损伤等副作用;③ 本综述讨论共生微生物对免疫反应的保护和致病作用,并说明一些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引起全身性损害的病例。
免疫
共生微生物